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享利·詹姆斯在他的著名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前言中把他的作品比作一个结构和谐美丽的建筑物,他把小说家比作建筑师,称小说家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建筑能力,并且认为自己的小说《一个女士的画像》充分体现了这种能力。笔者在对原作研读的基础上提出,《圣经·创世纪》中的伊甸园故事为这部小说提供了叙事框架,同时,作为寓言的伊甸园故事也为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所指,赋予小说关于命运,寻求与选择等形而上的寓意。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以金人瑞、贺贻孙、王夫之等为代表,上承中晚明戴君恩、钟惺等以"臆"说《诗》的余绪,挣脱"经"的束缚,充分张扬诠释主体的主动性,潜入《诗经》的艺术世界,展开想象,实现了艺术再创造。这种诠释符合文学规律,是对《诗经》的文学诠释,为《诗经》学尤其是为文学诠释《诗经》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敦煌讲经文是敦煌遗书中一种重要的佛家讲唱文学样式,由于文献记载甚少,多数讲经文的创作时代都非常模糊。文章集中考证了《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维摩诘经讲经文》、《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讲经文〉、《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十吉祥》等八篇讲经文的创作时代。  相似文献   

4.
毛奇龄提出易有变易、交易、转易、对易、移易,演《易》系辞用移易,并证之以经文。他从《系辞传》"乾坤成列"、"刚柔相推"、"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出发,整合了易学史上以卦变为核心的易象说,提出移易说,以此详细推演了六十四卦之间的关系。毛氏的移易说以全新的易学象数视域解读《周易》经文和《易传》,从中提炼和抽绎出"移易"、"聚卦"、"分卦"等概念,进而解构和重建六十四卦符号系统,以此探索卦与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形成与以往卦变说不同的、以移易为核心的符号系统。他以移易之象和其他象解《易》,成为清初复兴汉易最重要的标志。同时,他运用考据的方法对于宋代图书之学进行全面的检讨和批判,开清初考据学之学风,对于清中后期乾嘉学派形成和汉易鼎盛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三《礼》注与《毛诗》的关系体现在三《礼》注与《毛诗》经文、《毛诗序》、《毛诗传》三方面的关系上。通过对郑玄所作三《礼》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礼》注中引《诗》、解《诗》不仅用“三家《诗》”,同时也涉及《毛诗》经文、《毛诗序》及《毛诗传》,已经初步显露出融合今古文《诗经》学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对苦难的描写,这些对苦难的描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要揭示苦难本身,而是要通过苦难来诠释生命的可贵。余华在他的作品《活着》中对苦难做了全面的呈现,体现出了余华的"生命意识",即:苦难是人类必须去承担的,但在苦难中我们应感受生命的可贵,从而倡导人们珍爱生命、珍惜幸福。  相似文献   

7.
“吴钩”解     
“一篇持久重新读, 眼底吴钩看不休。”十二年前,我们敬爱的叶副主席在重读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一文后,诗兴涌起,写出了七律《重读论持久战》一首。在这一气势磅礴、寓意深隽的诗作中,佳句泛珠,字字耀眼,上面的引句即其一例。读着它,使我们浮想联翩,深受教益。  相似文献   

8.
上帝使人类永久失去伊甸园,但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这部小说中通过东方智者老李和汉密尔顿,向人们诏示人间乐园是可以通过善良和勇气,打败黑暗和邪恶而重建的。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非<国语>》中。《国语》的世界观表现为"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思想,也有关于"气"和"五行"的思想。柳宗元通过对《国语》中落后观念的批判,系统地阐发了"天人不相预"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且发展了《国语》的"气"论。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对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较少,《魏晋南北朝"论语学"研究》一书弥补了此缺憾。此书的特色在于从学术的层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诠释方式的发展与演变予以全方面、多角度地论述,注意吸收学界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比较研究,探讨《论语》在政治、教育、社会风尚与宗教方面发生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谈谈“读”     
“读”是语文教学中使用得很频繁的一个字眼,可见大家对“读”是很重视的。“读”有什么重要意义呢?这可用《大纲》中的几句话来诠释:“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大纲》第2面):“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  相似文献   

12.
《西厢记》演出过程中,其舞台空间设计在不同的《西厢记》版本里有不同安排。关于莺莺所住的"西厢"及张生所跳的那堵"东墙"的位置,一直是研究的《西厢记》热点问题之一。本文通过《西厢记》的故事流变及不同版本探讨其舞台布景问题,以期提供其在演出时舞台空间设计的相对依据。  相似文献   

13.
《好兵》和《黑暗的心》分别是福特·马多克斯·福特和约瑟夫·康拉德于19世纪左右发表的精品小说。两部小说作者有着长达10年的合作关系,他们在经历了长久探讨和磨合之后,其世界观和写作技巧都有了惊人的相似。两篇文章皆以意象"Heart"为主线,诠释了作者们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汉书》中出现的"侧旁(傍páng)"这组同义词细致的描写,并与先秦两汉时期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战国中晚期以前,表"旁边"义主要用"侧","旁(傍)"少见。从战国中后期开始,"旁(傍)"表"旁侧"义多见,且用法也多样化了。到西汉的《史记》,"旁(傍)"无论从用法还是从词频上都已占绝对优势。《汉书》中,"旁(傍)"的主导地位继续得以巩固。"旁(傍páng)"取代"侧"的过程在《汉书》时代已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5.
“教科书”词源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科书"一词的来源有来自西方传教士、来自日本、源自中国等三种说法。笔者通过查阅日本出版物发现:"教科书"一词的使用,日本早于中国使用,也早于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时间。根据是:《广辞苑》中有"教科"一词,而中国的辞典没有;日本明治六年(1873年)的国家文件《近代教科书的成立》中已出现"教科书"一词,这早于西方传教士引入中国的1877年;渡边小三郎编写的《中等教育代数学教科书》出版于1889年,早于中国可考的最早使用的1897年。  相似文献   

16.
"恨似高山仇似海"是歌剧《白毛女》中的主要人物喜儿在剧中的经典唱段,女主人公通过对自己仇恨的宣泄和对身世的哭诉来感染听众,其旋律时而高亢激扬,时而低落悲戚,并运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紧拉慢唱、唱白兼用等手法,使这段唱腔充满鲜明的戏剧性冲突色彩。因此,在演唱中,应该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准确把握其风格、人物情感及其情感艺术,才能更好地诠释此作品及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传统心性之学是朱熹心性理论的基本来源,朱熹在继承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原始儒家中有关心、性、仁的思想,并通过对"情"的张扬与性情对举补充了汉唐儒学心性论的不足,通过《易》、《学》、《庸》等传统经典的心性启示,建构起"性与天道"的圆融体系,为儒家的道德人性论寻找到了形上的根据。  相似文献   

18.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研究中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也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现代学术的开端,其红学范式引用了叔本华的哲学理论,从价值学和审美维度对《红楼梦》进行了诠释,这种诠释的基础来自于叔本华哲学思想与中国本土佛禅思想的相通之处,是中西方文化交融背景下,中国学者努力建构现代学术范式的产物。此范式从开拓后并未得到长足发展,在红学研究式微,研究范式缺乏的今天,此范式的意义有待被重新挖掘,其价值学和美学的诠释视角和方法也值得被继续借鉴和开拓。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王守仁揭示"致良知"的心学宗旨以来,以及王门弟子对王学的大力传播,通俗文学性质的明代小说,数量与质量也在快速地发展。综合观照明代至清前期的经典小说,会发现这些小说的思想主旨隐隐有一条心学的线索。《三国演义》"拥刘反曹"所宣扬"王道"与"霸道"理念的对立,近于先秦孔孟的儒家伦理;而《水浒传》通过宋江形象表达了对传统伦理"忠义"观的怀疑。《西游记》则通过孙悟空和猪八戒形象嘲弄了名、利等"人欲",但没有将之完全否定;而《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则是"人欲"极端恶性的大暴露;因此,如何超越"欲"与"情",是《红楼梦》的思考主题,其最终指向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禅宗"空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群体"熊孩子"的产生,作者意识到一个母亲角色的正确诠释,对孩子一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小觑。于是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和《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从三个角度展开女大学生如何诠释未来角色"母亲"的实践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