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之道,是语文课程的灵魂。语文教学要围绕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展开,包括激发运用心、寻找运用点、运用的适法、运用的反思和"用"的概化。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学改革涉及三个层面,缺一不可。理念是灵魂,核心是树立"学生中心观",教学形态是改革的主体,坚持实体课堂、网络课堂与混合式课堂的多元并存。信息技术是手段,以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对该校新一轮教学改革的"魂"、"体"、"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剖析不足之处,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当前应用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从加强思想认识、教学方法改革以及主抓实践教学等方面,论述了应用文教学必须以"用"为本,自始至终都应围绕"应用"而展开,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4.
"学·导·用"教学模式是我县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开题以来,在广大实验教师的支持下,取得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本文拟就其中的"合作共学"结合初中英语课堂展开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对"合作共学"的意义、方式、内容以及注意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对推进初中英语"学·导·用"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至少可以被区分为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与之相应,学习内容具有"实用"与"虚用"两种性质。"实用"的学习内容,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内容,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其中,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重复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开,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解释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开。"虚用"的学习内容,是有益于人自身完善的精神财富,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它既使学生的各种精神性成分得到训练,也使学生获得精神性的享受。"实用"与"虚用"共在,应当成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话语背景之下学习内容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6.
范茗 《海外英语》2014,(21):40-41
高等教育作为高科技生产发展的最前沿,其不仅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是研究科研课题、开发科技产品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一个国家若想更快的发展与进步,就必须加强高等教育教学,而基于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我国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也始终坚持将高等教育理论作为教育的重点来看待,且通过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这两条主线,力求实现高等教育理论的"求真"与"求用"特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内外多种复杂性因素的作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理论依旧存在的"偏离"现象,鉴于这种因素,该文就以高等教育理论作为基准点,针对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求真与求用偏离的问题展开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三会"是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三用"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式.以《2017版课标》的"包装彩绳"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在"三用"统领下按数学建模的基本步骤展开数学建模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相似文献   

8.
"用教材教":内涵与实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教材教"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重要理念。它的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教学观和范例教学理论。它意味着教材仅是"范例",是可供人们解读的"文本"。教师要帮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引导学生与教材展开"对话"。教师要注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深加工",发挥各种课程资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用教材教"是一个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它立足于学生的认知与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居室室内设计课程中加强实用性教学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增强了教学与就业接轨的意识。此文通过将人的使用即"用"与装修制作即"作"两者之间进行教学上的链接,对"用"与"作"的属性、教学目标、地位与作用、找出与实用性相关的解决措施四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教学上的重构及形成新的教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发展脚步的不断前进,教育教学要求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同时教学的标准也在发生不断地改变。随着近年来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标准中,又加入"算用结合"这一教学要求。因此,本文在立足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关于"算""用"结合教学策略的研究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学一直在现实之中而不怎么在学之中,进入市场化年代后,适应与追随现实的“载道”传统使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学具有本质性和整体性一致,它们都较多关注现实而较少关注学自身,较多关注学与现实的直接性关系而较少关注学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学通常被作为一种现实现象来阅读,学成为现实的直接展开,多元的个体性学在艺术对现实的追随立场上统一起来。追随现实的标志性特点是以时间对学命名,一波波代际名称代替了学现象,不同时间的同一写作只能以时间区别便证明了学意义的匮乏,对现实的追随使写作变成了时装表演,而且越来越像商业广告。学以启蒙现代化的沉重而变成追随市场化的轻松,各种现实性的学时尚标志中已很难见到学品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马里奥·本格由于脱离实践考察实在、概念等本体论问题而造成了一系列理论上的失误。首先,他的实在观是错误的,他所定义的实在还不能等同于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其次,虽然本格的概念理论有不少合理之处,但他把类和概念相混同得出概念客体是一种虚构的错误结论;最后,笔者认为应当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确立概念客体的本体论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文学本性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焦点之一,凸显出其作为文艺学基本观念在当代文论建构中的重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是文艺学理论研究的基点,科学化的文学本性界定可以澄清误区,有利于推进文艺学理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①中指出,由于历史现象中因果关系的混乱,常见的历史无法记载一个完整的行动,而悲剧作家可以虚构出一个有明确起始、中段和结尾的行动,反映可能或必然的原则,因此,悲剧比历史更具哲理也更有价值。波利比乌斯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采取既批判又继承的态度,他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具有历史的必然趋势,因而他可以写作一部有始有终、内部因果关系明确的"普世史"②。同时,波利比乌斯指出史家不应像悲剧作家那样虚构情节,而要如实记录史事。不过,身处某种文化和学术传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而不自知,这是常有的事。波利比乌斯主张避免悲剧的"虚构"手法,可在写作"普世史"时仍然使用了与悲剧相同的虚构手法,就是这种情况。不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地认为,还原现实且追求必然性的"普世史"比"摹仿"现实且追求可能性或必然性的"悲剧"更加高级,这就是他的"普世史"中所蕴含的真实观。  相似文献   

15.
普希金的历史文学追求“历史的真实”:刻画真实的历史人物,讲述真实的历史事件,追求真实的历史细节,力争对历史现象作出符合历史全局的评判。同时,他的历史文学又遵循文学的逻辑和规律,追求“艺术的真实”,运用必要的虚构来传达一定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16.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典型人物,对于她的性格特征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从考察阶级本性出发,分析了性格形成背景的复杂性,揭示了薛宝钗表面形象之后的内心本质。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咏怀诗记叙了他在人生道路上,入世、用世、愤世、抗世这样几个思想和行动的阶段,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外,还有留心政治,关怀现实,放眼未来,济世苍生的豪情。  相似文献   

18.
教育从"产业化"到"公益性"的理论和政震的转变,实质上是对教育本性的重新理解和厘定.教育产业化是一种经济取向的所谓教育改革,它是对教育伦理本性的背离,而教育公益性是对教育本性的回归,充分把握教育的伦理特性,对于我们在理论上树立观察教育问题的伦理视角,在实践上坚持教育的伦理操守,都有积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弗罗斯特用传统的创作手法在其诗中表现了他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生活现象等现实问题的细致观察和沉思。这些诗歌真实地表明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现实和理想形成的独到见解。梦幻般的理想是他缓解人生压力的手段,是他脱离所面对的现实翅膀;现实虽然冷漠残酷,却是这种理想的坚实基础。他对现实和理想的认识过程也是他对其自我人生探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叶甫图申科是20世纪苏联诗坛的重要诗人,他面对的即是现实,也是永恒。他是用心灵与苏联现实、与人类世界对话的诗人。在长诗《妈妈与中子弹》中,诗人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人类未来意识,追忆祖国经历过的那场噩梦,目睹20世纪人类世界动荡不安的现实,思索人类的未来命运,昭示人们对和平世界的永远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