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三十年代中期,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李劼人先生结束了自己在教育和实业上近十年的杂务,搬进成都一条僻静的小巷里,开始潜心于小说创作,积两三年的努力,他写成连续性近代史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这三部长篇囊括了以成都的天回镇为中心的四川社会  相似文献   

2.
李劼人新旧两个版本的《大波》在人物塑造、叙述策略以及地方文化表现方面都有着重大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新旧《大波》在艺术特点上各自的缺陷。个中根源在于,李劼人在新旧《大波》创作的背后有一种共同的历史小说创作观误区,即在创作中把历史的现象总和看成了历史本身,这一点对于我们全面看待《大波》的艺术特点以及深入认识李劼人历史小说创作的内在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雪松 《现代语文》2009,(11):100-101
李劼人的长篇小说《大波》历来被定为历史小说,受到各个时代读者的好评。解放后作者将此巨作改写,对历史环境、人物形象重新进行梳理,使历史更真实,人物形象更丰满。对改写后的《大波》,评价不一,这里就三个方面探讨一下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4.
随着学界对李劼人《大波》研究的深入,对《大波》与“历史小说”之间的关联出现了质疑之声,而与之相关的李劫人与左拉的关系,李劫人是自然主义作家还是现实主义作家,其《大波》是自然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等等问题,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借用当年的重要评论者——郭沫若与曹聚仁——的言说进行分析,指出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认为新旧《大波》都是对辛亥历史的不同叙事。  相似文献   

5.
李劼人表现四川辛亥革命历史进程的《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是五四后最早出现的新长篇历史小说。本文不准备探讨李劼人历史小说在语言、体例等方面显而易见的革新,而集中从创作模式这一角度着手,谈谈李劼人对我国长篇历史小说传统形式的根本性突破,以及这种突破为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带来的新风貌,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李劼人作品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6.
李劼人的小说代表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被称为“大河小说”三部曲。关于作品,已有论者从历史、社会、民俗、人物形象等角度进行了论述。但是笔者认为,作品之所以能滋味常新、价值永存,更得益于作者另外两种略被忽视的创作视角,即平民的视角和文化的视角。平民的视角让他体察了一个真实的民间社会,而文化的视角则使他挖掘出深藏于民间的独特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7.
《历史无情》是师陀的第一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小说颠覆了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叙事方式,揭示了普通人在战乱中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从而达到了宏大叙事的目的。本文就从革命叙事日常化、人物形象塑造普通化和淡化了政治意识三方面,分析其叙事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文言小说叙事角度的特征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叙事角度与白话小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前者更多地使用“中立型叙事视角”和“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进行叙事。本文以魏晋南北朝志怪及志人小说、唐传奇小说、《聊斋志异》为研究对象,分析论述了上述叙事角度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劳马的小说以哲学的、超越的、喜剧式眼光远距离审视世界,在叙事中寄托着徘徊于离乡-回乡路上的生命之思和家园之恋,其风格特征表现为集幽默、讽刺与机智为一体。其小说以政治、经济的变革为背景叙写时代精神和人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广阔的历史图景和独特的生命之思。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描写是李劼人小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死水微澜》为例,探讨李劼人在其作品中如何发挥地域文化的作用,经由文化的细微变动中,将表现历史、展示巴蜀地域文化以及铺衍故事完美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研究的历史进展呈现出分期鲜明、重点突出的特点。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影响与成败之论是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重新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和深入对辛亥革命的研究,而且更有助于我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国当代问题的根源和本质有更准确和深刻的了解。大陆的辛亥革命研究,无论是从其研究群体、交流范围、发展规模和活跃程度,还是从其学术性、多样性、观念开放性和思想深度来看,改革开放前后俨然有一个界限分明的界线。196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热点集中于以下几点:1.辛亥革命的胜利或失败成因、性质以及历史地位;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三民主义的影响;3.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思潮与文化变迁;4.辛亥革命中的人物研究;5.辛亥革命与政党、会党及各社会阶层和团体的关系;6.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7.辛亥革命与地方的关系;8.辛亥革命与海外关系。西方学界在辛亥革命研究方面关注的热点以及所做的开拓则与中国大陆学界不尽相同,西方学者们还逐步把研究的目光从处于辛亥革命中心的历史人物和同盟会革命派阵营转向了其他社会群体,并对推动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深入探讨。总起来看,对于辛亥革命的发生、性质及成败,海内外学术界仍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从辛亥革命的历史成因来看,辛亥革命的性质应该是一场早产的资产阶级革命。具体来说,它是一场由拥有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和理想的革命派所发起的、由具有反对满洲贵族封建专制统治之共同目标的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改良派及其在政界、军界、商界和知识界的精英代表所支持和主导的、有中下层社会团体参与的民族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2.
《首义英雄》再现了以吴兆麟为首的一群平凡勇士的生活、斗争图景。小说以真实的人物、事件为基础,生动的细节描写为形式,使历史人物和小说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从而根本有别于为追求刺激和娱乐而任意虚构的所谓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3.
网络小说《明朝那些事儿》用现代人的语言视角来写历史事件,通过作者合理想象再现历史真实场景,把现代语言融入历史紧跟流行,方言、俗语、歇后语、专业术语、甚至生造词语融入运用更显活泼夸张,通过黑色幽默调侃更显语言张力,使整部作品充满了时代气息和独特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4.
评判历史事件,若使其前后延长,扩展为中时段或长时段,则可以洞察出它对历史发展的更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亦然。如果把辛亥革命看作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始至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止,历时34年,分为革命和继续革命两个阶段,放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包括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评判其成败,或许能有一个更公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宪派的革命话语对其革命历史题材的历史小说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小说在历史题材的选择,革命历史事件的定性,历史学中的事件、行为者和场所等诸故事要素的编码,故事的叙述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对历史进行改写和重构的叙事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小说放弃了1930年代"左翼"文学以来的庸俗历史进化论,在个人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中心与边缘、历史与真实的关系上还原了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叙事策略、话语模式、历史表达等方面形成独特风格,促进了历史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历史观念遭到人们普遍质疑的今天,重写历史不仅是一种建构新历史观的策略,也是一种现代性的需求.传统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这两种形态显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两种倾向,一种是传统的尊重史实的倾向,一种是现代的颠覆历史、强调文学虚构的倾向.总体来说,当下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一架倾斜的天平,历史小说作者超越历史,更多在艺术虚构中寻找某种生存的真实.  相似文献   

18.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19.
文学的想象与虚构究竟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历史叙事的制约是目前学界关于历史题材文学创作讨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历史小说,对这部小说的文学叙事和它所依据的史书《三国志》的历史叙事做一些比较,看看前者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后者的限制,对于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是有重要借鉴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17年时期(1949-1966年)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以传奇叙事演绎无产阶级革命崇高理想。传奇叙事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两难位置:传奇叙事极大地弘扬了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培养了人民对革命的自豪感;但因为英雄们传奇性的过分膨胀也导致小说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偏离。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中,传奇叙事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文学想像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