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游记》作为神魔小说,是浪漫主义的杰作,而在幻想世界中,现实人生是它的基础,现实性是这部佳作有着长久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试从取经目的的功利性、人间模式架构的神魔体系、神魔世界展现的现实社会人情、反映时代的世俗化描写等几方面来发掘作品的幻想世界中关于现实人生的内容,探讨作品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2.
神魔幻象小说是从题材和造象两方面界定的,题材多为神魔鬼怪方外之物,而幻象乃是指其构象的非现实的奇幻性。以《西游记》为代表的明清神魔幻象小说是我国小说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奇幻、荒诞、诡谲,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秘莫测、色彩迷离的奇幻世界,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审美效果,它与中华民族深层的审美心理结构遇合,且培育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神魔幻象批评揭示了神魔幻象小说的审美核心,极大的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3.
"神魔小说"之名,因以《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为代表的神魔小说作品而为人所熟知。《平妖传》开启了其先河,此后神魔小说作品不断涌出。清代是神魔小说创作的繁荣期,出现了大量的神魔小说作品。在针对神魔小说研究的90多年里,关于清代神魔小说研究的状况是怎样的局面、具体篇目大致的数量,是文章所要研究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民间童话中的神魔形象可以分为人类自己人、人类的朋友、人类的敌人三种艺术类型。夸张性、象征性、逻辑性是神魔形象艺术创作的三种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明清神魔小说因其题材形态上与神话的同一,经常而自觉地借用神话形象、观念、情节等母题,注定了与神话的不解之缘。本文从神话思维、神话形象、神话情节、神话主题等若干方面论述神话与神魔小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明代神魔小说与明代之前的神怪题材的小说相比,是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其类型特征是神魔二元对立。精怪形象在神怪小说中的发展演变,对神魔小说“神魔二元对立”类型特征的形成至为关键,以致对神魔小说类型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神魔形象论刘松涛吴永忠的《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的长篇小说。、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情调和丰富的想象用他汀。个光怪陆离的幻想境界。它以神魔为主要描写对象,塑造了以孙悟空为代表的众多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我国文学人物面廊增添了...  相似文献   

8.
<正> 在《西游记》的研究中,关于神魔形象的构成问题,人们似乎已经取得一种共识,即不论是最主要的孙悟空、猪八戒,还是与之对立的各种妖魔,大都是人、妖(神)、兽三者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等社会属性,又有着动物的外形和习惯性等自然属性,还有着妖的神通广大的本领等传奇性。并且,三者“不是并列地融化在一起”,而是“以人的思想感情等社会性为主体”,“动物性和传奇性,都是为人的思想感情等社会性服务的”。这种看法,是从艺术与生活,神魔形象与现实关系的角度去突出三结合艺术因素中的人的社会性,自然没错。我们也不否认,神魔形象体现了人的思想感情,是《西游记》塑造神魔形象得以成功的一个因素,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西游记》中的那些妖魔就会成为令人不可理解的稀奇古怪的东西。但是,过分强调这一点,也失之偏颇。其实,比起其它神魔小说来,《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在表现人的思想感情上,之所以显得更完美和谐,更具有艺术的魅力,是经  相似文献   

9.
变文是唐代说唱伎艺转变的底本,它已经具备了成熟小说的特征,是唐代与文言小说并行的通俗小说。佛教变文来源于佛经故事,题材与内容都是讲神魔之争,它的基本特征是神变、斗法。佛教变文创造了一个人神混合的世界。形式上,佛教变文散韵结合,善于铺陈,这些写作手法被明代神魔小说所直接继承。所以,佛教变文就是唐代的神魔小说。  相似文献   

10.
神魔斗法是<西游记>的主体情节,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神魔斗法既是正邪相斗、驱除邪恶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神与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神魔斗法的过程是模式化与个性化共存的过程,斗法中多元素的融入扩大了小说的内涵与外延,大大增强了可读性.所斗之法主要体现在兵器、法宝与法术上,"法"既是超能的,又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神魔斗法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突出,情节更为新颖奇特,审美感受更为丰富,审美快感大大提高,又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这部小说蕴含着深刻的现实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作品中的神魔世界是世俗社会的幻化.故事情节是现实世态的巧妙组合,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世俗性和人情味。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主要描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却折射出了现实社会的多种层面:既表现了个性自由与社会意志相统一的精神世界,又相当深刻地揭露、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统治阶级的昏庸凶暴,同时,艺术形象和斗争策略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正> 《西游记》中的神魔形象,不论是最主要的孙悟空、猪八戒,还是与之对立的各种妖魔,大都是人,妖(神)、兽三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这些神魔形象,既体现了人的思想感情等社会属性,又有着动物的外形和习性等自然属性,以及妖的神通广大的本领等传奇性。很多论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一致强调,这三者并非平分秋色,“不是并列地融化在一起”,而是“以人的思想感情等社会性为主体”,“动物性和传奇性,都是为人的思想感情等社会性服务的”.这是从艺术与生活一神魔形象与现实关系的角度去突出三结合艺术因素中的人的社会性,自然没错.因为文学韵基本原理早就告诉我们,文学家们任何新奇的幻想虚  相似文献   

14.
鲁迅开拓了明代神魔小说的现代研究路径。他不仅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而且针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本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特别是对《西游记》的评述考证,奠定了《西游记》的现代研究范式。同时,鲁迅将神魔小说内蕴着的独特美学价值加以评价、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承继了神魔小说的某些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5.
神魔小说是在明代三教归一背景下产生的,以神魔之争为主要内容的独特小说类型。从明初《三遂平妖传》开其先河,至明中叶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问世,这一流派迅速获得了读者的认同,风行于世,绵延不绝,成为小说史上堪与历史演义、人情小说并驾齐驱的主流之一。我们依照其文体规范的确立与衍变,将之分为初兴期、发展期、因革期、衰蜕期四个不同阶段。这里试图剖析发展期的神魔小说创作。 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起,至天启末年(1627)止,这三十多年的时间我们视之为神魔小说的发展期。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为自明万历二十年(1592)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刊行于世,神魔小说的创作呈现出一种稳步发展的势头。作品数量大大增加,创作、刊刻于此期的神魔小说将近二十部。据统计,成书或刊刻于万历间的历史演义约为十七部。神魔小说创作能在这样短时间内与历史演义平分秋色,实在令人惊异。毕竟在长篇  相似文献   

16.
根据神魔小说不同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创作特点,即体规范的确立与衍变,将其划分为初兴期、发展期、因革期、衰蜕期四个阶段,初兴期的神魔小说为为世代累型作品,对传统多所承袭,但又摆脱了平话雅掘芜陋的通病、体制结构渐趋完善,语言渐超精工雅致,借神魔显世态,创作主体意识鲜明,表现出试图冲破旧有题材束缚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17.
“以幻为真”这一神魔思想是《西游记》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思想特征。《西游记》深受真与幻浑然一体的神话传统的影响。宗教信仰承担过神魔思想传播与发展“因素”的角色是无可辩驳的。人们对进入神魔小说中的历史人物的关注促进了神魔思想的传播。别具一格、神奇夸张的神魔人物与光怪陆离的风物环境、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促进了神魔思想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8.
明清神魔小说研究八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80年的神魔小说研究历程,从著述到文章,占据核心地位的还是对名著的探讨,所关注的依然是版本、作者、题材等传统问题,而众多的神魔小说非名著群体则一直没有摆脱被冷落的命运,时代呼唤新的研究思维。  相似文献   

19.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崇德和《金瓶梅》张欲不同,以《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为代表的明代神魔小说的女性形象有菩萨和妖魔两类,甚至妖女也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表现出作者女性观的矛盾二元性。显示出它们在女性形象塑造的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20.
《封神演义》中大量出现神魔坐骑是小说虚幻世界中的一大亮点,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小说中的坐骑形态各异,种类繁多,与神魔主体组成了一个个极具魔幻色彩的艺术形象,呈现出奇幻神秘的审美特征.这些神魔坐骑既是虚幻神魔世界的扩大与延伸,也是对传统神魔形象的深化与改造,同时也使得小说情节更加新奇有趣,提升了小说的可读性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