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将对池莉的"人生三部曲"(即《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进行研究,从而分析解读其女性视角以及作品表现出的女性意识,通过对"人生三部曲"的解析,进而对池莉的小说有更为全面、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著名作家尤·邦达列夫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岸》《选择》与《人生舞台》,以凝重的叙事艺术手法,表现出深沉的人类忧思,为读者精心建构了一个笔调沉重的文本世界。文章从作家的思维及作品的慢叙艺术解读三部曲文本世界的沉重性。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创作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内心深层次的文化积淀亦具有稳定性态势,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制约着作家的艺术选择。王小波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作品虽然离成熟文本的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但已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写作素质。这些早期作品不仅昭示了王小波最初的写作野心,同时其中积淀的美学精神和文体探索的自觉意识对王小波的"青铜时代"三部曲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二月河创作的"落霞三部曲"以其厚重的思想文化内涵在华人世界中引起了较大反响.作品从多个侧面表现了二月河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认知.他对康雍乾100多年这段历史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描绘和刻画;而在封建官场人与人的表现上,作者则以批判的态度,从封建传统文化的深处揭示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败和险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历史氛围的营造上,也表现出了作者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5.
"未来三部曲"是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创作高峰时期的作品,也是最能体现他的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库布里克一向保持着思考的兴趣,善于思考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道德问题和人类的未来命运。在这三部曲中,他分别从战争、科技和暴力三个方面来表现人性在有规则环境中所受的压制,探讨人类命运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界不断涌现出迎合时代潮流的作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学多元化的趋势,新作品慢慢表现出"平面化""模式化"的毛病,儿童文学由"活泼多动"坠入"庸常"。结合作家作品,阐释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应主动回归"五四"精神,更应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超越当下的创作,既彰显了"五四"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又表现了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积极的融合进时代主潮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7.
戴厚英在"文革"结束后创作的《诗人之死》《人啊,人!》和《空中的足音》,被称为"知识分子三部曲"。作品审视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在不同时期走过的道路与精神历程,包含着戴厚英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同时,通过"知识分子三部曲",可以了解作家在那个时期的思想历程,认识一个更真实的戴厚英。  相似文献   

8.
《罗杰教授的版本》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红字"三部曲中的一部,在作品的创作中,作家突破以往的创作风格,在叙事实验方面作了尝试。作者运用叙事视角的突破、人物品行中的缺陷的暴露、模糊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伦理取位等叙事技巧,为读者营造出叙述的不可靠性和含混性,从而赋予文本多义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雪漠于2014年7月推出新作《野狐岭》后即在学界引起巨大反响,这一作品是他继"大漠三部曲"与"灵魂三部曲"后的又一尝试性作品。该作品在文本形式、思想内容上,体现出与其之前的作品所不具备的鲜明探索性精神。本文拟从这部作品的灵魂描写、信仰的探索性、形式的创新性、文本的独特性、人物符号化以及雪漠的少年心性与脉脉温情等方面对该作品进行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10.
《夜色温柔》特殊的创作过程造成了其阐释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尤其是对主人公迪克的塑造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之一。追寻该作品的创作过程、菲茨杰拉德对作品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结尾的思考,以《夜色温柔》为转折点,菲氏长篇小说中的"悲剧"式主角都在幡然醒悟中表现出一定的英雄气质,以此达到更深入的刻画"梦幻破灭"主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声望与夏目漱石相当,被视为日本明治文学的巨擘。在完成早期代表作《舞姬》等"留德三部曲"后,鸥外曾一度中止创作,1909年重返文坛后,在思想上发生转变的同时,其创作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笔者试通过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雁》、《阿部一族》、《高濑舟》的解析,来品味鸥外后期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出版于2012年的中篇小说《隐身衣》是格非继"江南三部曲"创作转型后的重要作品,在这部作品中格非将先锋的元素融入到对现实文化的深度剖析中,塑造出一个精神上的古典音乐乌托邦,道出了许多普通人心中被压抑的对社会现实、人生际遇的种种感慨。作品持续了他对理性深度的关注,以及对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为本土化的乌托邦书写注入了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3.
"新感觉派"的小说家穆时英,在其作品中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特征,即创作主体、创作手法、表现内容和接受主体审美欣赏的错乱式.  相似文献   

14.
坦荡巴金     
作家简介巴金,生于1904年,原名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7年赴法国留学,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创作了"抗战三部曲"《火》。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  相似文献   

15.
鬼子的小说集"鬼子悲悯三部曲"有着丰富而深厚的内涵,从社会、文化等的修辞角度来解读这些作品所涵蕴的修辞学意义,进而揭示出这些作品的悲剧性意味。  相似文献   

16.
《六月·船歌》是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钢琴小品《四季》中的第六首,其体裁是由"船歌"创作而成的。柴可夫斯基将俄罗斯的民族音乐风格融入到该作品中。旋律优美,感情细腻,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是《四季》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乐曲。  相似文献   

17.
李木新 《文教资料》2008,(20):16-18
本文从美学的角度来探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风格,通过对其小说代表作<受戒>揭示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即"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在<受戒>中,作者为了实现其对"真实"与"和谐"的美学追求,在创作中运用儿童视觉来表现,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出表现与处理是演唱者对歌词,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再加上演唱技巧的处理等各方面不同的综合处理,只有以这样的形式去表现声乐,才能够做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情感表现结果。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中国第一次从理论高度系统介绍和创作儿童文学。本文拟对当时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叶圣陶、冰心和丰子恺的作品进行分析,探寻他们虽有创作上的不同叙述模式,但由于所处时代话语场相似,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又表现出相似的创作质素,如启蒙意识、童年情结,甚至相似的缺憾——求善而失真。  相似文献   

20.
巴金曾说:"我作品大部分都写知识分子的问题,因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是我最熟悉的世界."[1]巴金从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塑造的杜大心,到<激流三部曲>里的觉新三兄弟,再到<爱情三部曲>里的周如水,一直到<寒夜>里的汪文宣,沿着创作的发展轨迹,完成了对几代知识分子灵魂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