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鲁西地区蝗灾频发,因而八蜡、刘猛将军等驱蝗神信仰极为盛行。虽然八蜡和刘猛将军同属驱蝗神,但二者在信仰范围和传播程度上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明中后期以来,鲁西各地的八蜡神庙一再得以修葺,历久不衰。虽然刘猛将军在清代雍正年间被列入祀典,但由于其祭祀历史短暂,在民间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故其庙宇的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少州县是八蜡庙、刘猛将军庙并立,或直接在八蜡庙中添设刘猛将军牌位。相较八蜡信仰,刘猛将军的官方色彩更为浓厚。通过对鲁西地区驱蝗神信仰的考察,可以看出国家与地方社会之间围绕信仰而展开的互动与博弈。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关羽信仰传播和普及的重要时期,也是关羽崇拜逐渐形成新的信仰中心并北移的最初阶段。湖北当阳玉泉寺关庙作为关羽显灵之处,渐渐失去其宋元时期的中心地位,而山西解州关庙则以关羽出生地的独特优势,逐渐在明代跃居新的关羽信仰中心。这与解州关庙修建较早,官府祭祀不断,地方志书强化及官商大力传播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台湾民间信仰中“客家义民信仰”的性质曾在台湾学界引发论战,占人数优势的闽南籍学者宣称台湾客家义民信仰是“孤魂野鬼”,使台湾客家籍学者与客家义民庙方相当反感,究其因,还是跟数百年来两方言族群间“历史心结”有关。其实此民间信仰性质,仍须回到清代社会发展脉络中进行考察。清代台湾客家与闽南两籍仕绅对台湾客家义民信仰论述认知有异,而这又与清代“台湾闽客械斗”风气有关。另外在台湾客家义民信仰中,台湾北部新竹县新埔镇枋寮义民庙与苗栗县城的苗栗义民庙为同时兴建,是北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数间义民庙。但因前庙香火极为鼎盛,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较多,所以对清代该庙两百余年间的“自我论述”与“他人论述”的历史叙述做一探讨,以观察清代台湾客闽族群关系与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介绍陈应功信仰的现状与现存史料情况;考证《灵显庙记》的两个版本和作者,陈应功的生平事迹、死后立庙情况、灵验事迹,及明、清以后的“盐神”传说。认为目前关于陈应功的生平记载有许多疑点,缺乏确凿证据;灵验事迹存在后人附会的可能,或为建构而成。深入研究陈应功信仰的源流和演变,对于理解我国民间信仰的流变、地方文化的延续以及历史传统的传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深入研究浮丘山功德碑记、捐金碑记等史料和相关文献,可以认为,明清以来大伍、浮丘两山民间信仰朝拜圈形成的关键因素有:两山丰富的寺、庙、祠、观、庵等宗教文化建筑作为民间信仰物质载体的存在;平原民众对古渡关山原始的自然崇拜:地方神话传说、灵验碑碣的风传效应;地方政府有选择的支持与参与;华北南部相似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等。  相似文献   

6.
深入研究浮丘山功德碑记、捐金碑记等史料和相关文献,可以认为,明清以来大伾、浮丘两山民间信仰朝拜圈形成的关键因素有:两山丰富的寺、庙、祠、观、庵等宗教文化建筑作为民间信仰物质载体的存在;平原民众对古渡关山原始的自然崇拜;地方神话传说、灵验碑碣的风传效应;地方政府有选择的支持与参与;华北南部相似的自然、人文环境以及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等。  相似文献   

7.
台湾的妈祖信仰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与大陆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是福建民间信仰通过分灵、分香、漂流等途经传播台湾后,台湾分灵庙则定期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妈祖信仰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间维系着相互认同的神缘关系.它不仅对宗教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同时在实践的层面上具有文化交流、和平统一、和谐发展等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民众中自发产生且广泛存在的、非官方的、非组织的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敬畏和崇拜,是围绕着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民间信仰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多元性和民间性、功利性和实用性、渗透性和包容性等特点。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有着本体论、价值观的相通,德福统一是民间信仰与道德信仰共有的理想,民间信仰为道德信仰提供教化途径。  相似文献   

9.
闽台民间信仰与两岸关系的互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民间信仰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是福建民间信仰通过分灵、分香、漂流等途经传播台湾后,台湾分灵庙则定期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有了新的发展,除了成千上万的台湾信众前来福建祖庙进香谒祖外,福建祖庙的主神也应邀频繁赴台湾巡游,接受信徒的顶礼膜拜。自古以来,闽台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还有力地推动当今海峡两岸政治的改善和经济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伏波信仰是广西北部湾沿海渔民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马援对广西海沿地区的卓越贡献、国家封赐立庙推行官祭、地方百姓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感恩,是形成伏波信仰的重要原因。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伏波神信仰与沿海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呈现出边疆性、海洋性、地域性、实用性、多元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明清徽州儒教信仰具有深厚的宗教基础,其宗教性的形成除受原有的坛墟、祀庙和祠堂的影响外。还深受明清国家儒学宗教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以国家信仰为基础、以地方信仰为本位、以家族信仰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完美的宗教式组合。对徽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的神祇,不仅具有地方意义,而且其诸多形式亦具有国家象征意义,而以民间信仰来讨论"国家"与"地方"之关系,乃是当今宗教学界所忽略者。兹以上海市郊金泽镇所存地方信仰祭祀形式为例,尝试提供一种新的民间宗教研究视角。金泽镇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至今仍然保存着一套以"杨老爷"为核心的民间宗教,镇上"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信仰格局,俨然延续了明清儒家祠祀体系,体现出近世以来的江南地方信仰模式的诸多特点。江南民间宗教是一个完整的信仰系统,儒教祠祀表现出"国家"特征,众多的老爷信仰则表现出"地方"性质。基于金泽镇的当代田野调查和江南苏、松二府地方志的文献整理,可以看出乡镇一级的祠祀系统,是维持江南地方社会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13.
元代科举教育式微,"庙学一体"的县学由人才培养转向民风教化。庙学形制、规模较宋代发生了较大改变,重庙而轻学。地方庙学释奠礼仪和宋代不同,释奠时间、礼仪规格、程序都更繁琐、严格。通过山西元代庙学的考察,可以窥见元代乡村儒家思想信仰和教育发展状况,为元史研究提供相应资料。  相似文献   

14.
孝道文化在民间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赣西北湘赣边民众的杨孝仙信仰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赣西北湘赣边的孝仙信仰辐射于两省、4市、6县范围,以浏阳县城为孝仙信仰的核心区域。孝仙信仰对象经历了从人鬼、到民间孝仙、到淫祀邪神、到孝子之神、到政府典祀正神、最后回归民间孝仙的不同形态与发展阶段。明清以来地方政府对民间孝仙信仰进行了或禁止或改造或毁庙或纳入正祀的种种干预,然其民间信仰本质没有变化。孝仙信仰以一定的活动形式为载体,其古今活动内容存在较大差异,如古代重视孝道,现代强调神奇疗效。赣西北孝仙信仰呈现三个方面特色:以弘扬民间的孝道精神为主题、反映高危产业区民众对平安健康的期盼、与赣西北客家分布区有一定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5.
书院自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机构,便开启官学化的发展历程。尤其在崇儒的视域下,为维护政统、彰显道统和赓续学统,书院又行走在“庙学化”的道路上,通过对官学中庙学礼制的因袭与创新,将祭祀空间与教学空间予以合理建构,呈现出“完全庙学化”和“不完全庙学化”两种相关联的教育形态,既为书院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又促使书院努力践行“成圣成贤”教育目标及树牢书院人儒教文化信仰的神圣使命,所形成的书院庙学文化又深刻影响到韩国、日本等中国周边诸多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6.
宗教现象的存在与发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当前在许多乡村存在的“建庙热”现象,既有自然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遗留方面的原因,也有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个体生活挫折及心理、情感需求方面的原因。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变迁,及针对信仰场所公共治理的缺失,客观上也助长了这种风潮。  相似文献   

17.
金巍 《教育教学论坛》2020,(19):356-357
以35岁以下党员群体为对象,问卷调查当代青年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了解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教育对信仰形成的影响,分析青年如何从大学教育中汲取心灵的营养和信仰的力量。并通过社区了解在各自行业发挥作用的青年党员的思想与信仰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新时期思想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双忠公信仰源于唐代安史之乱中死守睢阳的唐将张巡、许远,唐肃宗下诏立庙祭祀。元皇庆元年(1312年),邑人刘应雄所撰的《潮阳东山张许庙记》。记述了潮州军校钟英梦神托付,妥灵东山的传说,是为潮阳灵威庙。宋末进士邑人赵嗣助于元初捐资修庙,置田供祀事,实际是寄托他对故国忠烈的怀念情怀。元末潮州路总管王翰为东山庙刻文天祥《沁园春》词,而《庙记》还把韩愈为张、许二公辩白的史事着重加以阐释,使得潮阳双忠公崇拜。增添了地方性内涵。明代潮阳官绅在庙中增塑雷万春、南霁云神像,大殿下增建邮亭,并陆续建起六忠庙和韩祠,形成一个地域性祭祀中心。清代,双忠公信仰的“地方性”进一步发展,潮阳城内建双忠公行祠,与本地区社会生活相关的灵验传说不断被创造出来,宗族组织对地方势力的影响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客家研究的蓬勃发展,台湾客家族群特有的"义民爷信仰"也受到重视。目前台湾有关义民爷信仰的研究,主要还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争论义民在台湾历史的定位,以及林爽文事件中有关客家义民军的史料,甚至于因为不同的族群立场,对义民爷信仰有不同的解读。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及其变迁,一般客家民众如何看待义民爷信仰及参与义民爷信仰的情形等,仍然有研究的必要。本研究讨论关于义民爷信仰的神格变迁争议,援用渡边欣雄的理论阐释"神、鬼、祖先"的动态变化逻辑,并且了解信徒如何看待义民爷;借用宗教人类学有关"祭祀圈"的研究成果,检视义民爷信仰的发展和检视祭祀圈概念本身是否有其限制;从苗栗客家义民庙的实际田野观察,探讨义民爷信仰的仪式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青海省西宁市的曹家寨村,每年农历的四月八日举行"青苗会",延请当地的法师来举行仪式,为其传达四季平安,一帆风顺的愿望。仪式从前期的准备活动、正式的仪式内容及仪式结束都是围绕着当地的村庙进行,这其中体现了当地民众深刻的信仰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