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子的制名原则和制名方法思想包括“同则同之,异则异之”原则;单名和兼名、“共名”、“别名”、“大共名”与“大别名”的分类方法;“遍举”之“共名”与“偏举”之“别名”明确名的逻辑方法;约定俗成的制名原则和“稽实定数”的制名原则。此思想包含有丰富的逻辑理论。但荀子继承了孔予的正名传统,其制名原则和制名方法等思想主要是为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秩序和儒家思想服务的。  相似文献   

2.
“名”是墨辨学说中一个很重要的逻辑概念。春秋时代,老子、孔子尽管都提到了“名”,但他们都不是从典型意义的逻辑角度来阐述名的。到了《墨辨》,名的逻辑意义才得到深入的科学的阐述。本文试图从传统逻辑的角度,就名与实的关系、名与语词的关系和正名与定义等三个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历史长河”的新角度,以“闵可夫斯基世界”的理论,针对目前逻辑著作中不区别个体世界线的专名、个体世界线段和个体世界点的专名的逻辑混乱情况,探讨了专名与摹状词的关系问题,指出把总名概念与分名概念认为是“外延是相同的”的观点是错误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从“历史长河”或世界线的角度去审视总名与分名,分名与分名之间的区别;根据一定的空位置化的专名与相应的时空位置化的摹状词相联系的原理,采取专名分化法去解决总名概念与分名概念的混乱状况。  相似文献   

4.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他们往往注重对社会问题的揭示,而忽视艺术的创造,从而影响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同时,“五四”问题小说多偏重人生问题,局限于知识阶层;赵树理则多从为政策服务出发,造成人物性格片面化和政治化的偏向。  相似文献   

5.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集名家(即当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辩者”,《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思想的大成,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总结了当时“辩者”关于辩的技术,并使之成为较系统的理论。他有严重的唯心论和诡辩论的错误(如提出“坚白石离”、“鸡足三”、“牛羊足五”等),因而成了我国古代诡辩学派中“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然而,《公孙龙》一书还包含有摸索唯物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名(概念)曾作过比较深刻的逻辑分析,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重要的逻辑命题,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就《白马论》一文的逻辑思想,作初步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6.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杜国库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先秦名实问题的文章,对中国先秦逻辑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杜国库认为名实问题是把握先泰逻辑思想的关键所在,他以名实问题为线索勾勒出先秦诸子逻辑思想的发展历程,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名”、“实”概念的含义,对孔子、宋尹学派、荀子、公孙龙、后期墨家等先秦诸子在名实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被郭沫若誉为“墨名绝学”。  相似文献   

7.
“别墨”是胡适对墨子后人中研究科学和逻辑学的墨家学派的称谓。胡适认为别墨是《墨辩》六篇的作者。胡适的别墨逻辑思想可分为三部分:重新评估《小取》篇的地位和价值;论证《墨辩》中的“效”、“譬”、“侔”、“援”、“推”诸种推理形式的性质;论惠施和公孙龙的逻辑。胡适在研究别墨的逻辑思想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比附,分析出别墨逻辑不同于西方逻辑和印度因明的特殊性一面,这意味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学科自觉。但胡适将惠施和公孙龙归入别墨学派中加以研究,这种混淆名墨两派的观点招致了后人的严厉批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逻辑起点”范畴为立论依据,分析了学界关于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几种不同观点,指出它们的不足;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范畴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的合理性;勾画了邓小平理论的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9.
逻辑即基本的遵循规律。当前中小学教学管理要把事情做正确和正确地做事,走出思想僵化、形式主义严重、手段方法落后、重量轻质、繁琐低效等低谷,必须从“工具逻辑”回归到“人的逻辑”。从“行政逻辑”回归到“教学逻辑”,从“育才逻辑”回归到“育人逻辑”,从“工厂逻辑”回归到“学校逻辑”。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学术界,把中国逻辑学奠基者的荣誉归之于墨家。墨家逻辑可以说是集先秦逻辑思想的大成,是中国古代一家比较完备的逻辑。在墨家逻辑中,思维的基本形式被称为“名”,“辞”,“说”,相当于今天讲的概念,判断,推理。本文仅就墨家关于“说”的理论,作一概略的叙述。一、“说”的本质墨家在《小取》篇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命题:“以说出故”。墨家所谓的“说”是“说知”。《经上》云:“知:闻,说,亲。”《经说上》云:“知:传授之,闻也;方不 ,说也;身观焉,亲也。”墨家认为,人的知识的获得,分为闻知,说知,亲知三种。说  相似文献   

11.
阐释了高校推进融媒思政建设的演进逻辑、价值逻辑、理论逻辑、行动逻辑。从平行到交叉再到耦合的发展进程,是融媒思政“由何而来”的演进逻辑;适应信息技术所驱、落实政策要求所指、解决现实问题所需的重要意义,是“为什么要”的价值逻辑;多因素的劝服传播、多通道的认知加工、多要素的价值塑造的学理支撑,是“为什么能”的理论逻辑;培育核心队伍、整合优质资源、完善运营机制的路径方法,是“为什么行”的行动逻辑。此四重逻辑中,要在“由何而来”的时空坐标里,将“为什么要”的必要性、“为什么能”的必然性、“为什么行”的现实性有机结合起来,为高校推进融媒思政建设打下牢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化历来重“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必也正名乎”。“正名”是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逻辑、严密的语言来确定“名分”、“名义”、“名称”等,然而思想感情的表达并非总那么板着面孔,又有着求异逐新的一面,于是“衍名”这一修辞手段就应运而生了。衍名,顾名思  相似文献   

13.
推类是以墨家逻辑为主体的中国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构成“推类”的主要成分是“名”、“辞”、“理”、“类”,刘徽《九章算术注》对这些推类成分有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和阐述怎样运用“马尔可夫链蒙特卡洛”(MCMC)技术,并结合Bayes方法来估计IRT的模型参数。首先简要地概述了MCMC方法估计模型参数的基本原理;其次介绍MCMC方法估计模型参数的一般方法,涉及Gibbs抽样、取舍抽样、Metropolis-Hastings算法等概念和方法;最后以IRT的“二参数逻辑斯蒂”(2PL)模型为例,重点介绍了用“Gibbs范围内的M-H算法”估计项目参数(β1jβ2j)的算法过程。结束本文时还解说了MCMC方法的特点。阅读本文需具有随机过程、Markov链、Bayes方法等概率论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变革社会的过程遵循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即“知识-社会”逻辑、“理性-知识”逻辑、“教育-理性”逻辑。根据这些逻辑关系,教育变革社会的方法表现为:通过教育变革实现理性变革;通过理性变革实现知识革新;通过知识革新实现社会重建。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如果今晚停电,那么电视就看不成了”和“如果要过河,那么就要先备好船”两个实例为主要比较对象,得出认知逻辑与决策逻辑在概念、逻辑构成、前后件关系、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区别及联系。  相似文献   

17.
“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一个核心范畴.20世纪初,借助西方传统逻辑的理论与方法,近代学者开始系统研究以墨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的类范畴.一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研究日趋全面和深入,出现了一大批颇具新意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专门成果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了墨家“类”范畴.本文从“类”范畴研究的基础、方法、内容等方面人手,分为四个方面来探讨近现代时期关于“类”范畴研究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孔子逻辑思想有其中庸主义逻辑底蕴:“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19.
荀子以“名”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名、辞、辩说的正名逻辑思想体系。他建立在唯物主义名实现基础上的正名逻辑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墨辩》逻辑是围绕“名”问题展开研究的,它是墨家论辩的基础.如果说《小取》是墨家逻辑总纲的话,那么《小取》的逻辑体系无不涉及“名实”关系,而《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则是对名实关系的全面论述.这种“名”不同于西方传统逻辑的“词项”(概念)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