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1950年,著名女作家张爱玲和她的姑姑张茂渊居住在上海黄河路上的卡尔登公寓,对那一时期的生活她有一段美好的回忆:“在上海我们家隔壁就是战时从天津新搬来的起士林咖啡馆,每天黎明制面包,拉起嗅觉的警报,一股喷香的浩然之气破空而来……”张爱玲素以优雅闻名,饮食考究的她着墨的咖啡馆该有着怎样的情调?懂生活的人会到起士林坐一坐。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1955年离港赴美,于1973年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因心血管疾病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这一时期她的文学创作基本上处于"枯竭期"。张爱玲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大地政治形势发生变化的时刻,深受乱世之苦,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也受到战乱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刚在网络上看到祝勇写的一篇《柏克莱的张爱玲》,看得我心尖儿都是疼的。这个爱穿奇装异服写得一手锦绣华章有过倾城之恋的极致女子,她的后半生,是在极度的孤独与落魄中度过的。张爱玲最好的日子给了一个叫赫德路的公寓,给了一个姓胡的男人。1944年,他们在婚书上写下: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1955年秋天,张爱玲夹  相似文献   

4.
尘埃落定     
7月14日。张爱玲故居。早上坐那种很老很旧却很干净的公交车辗转着到了常德公寓。还是靠窗的老位子,耳边是沉柔的大提琴声,是我最喜欢的《古老的法国歌谣》。悠游是这么说的,是的,沉柔,她说她想像不出其他的词了。《古老的法国歌谣》,就像一种单纯的怀念和期盼,就像张爱玲文字里淡  相似文献   

5.
《倾城之恋》是一代才女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收入《传奇》。张爱玲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她的小说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当代的很多文学评论家对张爱玲文学的研究和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达到了和鲁迅相提并论的程度。她的小说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对她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作一技术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7.
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夜上海,张爱玲如同一朵奇异的花,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她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不仅有着惊艳的文采,而且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她的童年生活又是不快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使张爱玲的整个人生都是在无爱的环境里度过。但她从不放弃寻找爱,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造成了她复杂悲观的性格,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因而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或者说是"苍凉"的感情色彩。《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笔下诠释爱情悲剧最好的作品,她试图通过白流苏对自身命运博弈来换取所谓的爱情,最终却因战争的爆发成就了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本文的撰写就是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中的爱情悲剧,探究作品的悲剧渊源,深入阐释张爱玲的性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其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意义,从而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爱情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她对男女平等的思考建立在女性应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男女平等。作为一个具有成熟深刻的女性意识的作家,她渴望着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自由自在地生存。张爱玲这种女性意识成熟的结果就是张爱玲开始全面审视与女性息息相关的所有问题,而这样审视的结果恰好又导致了张爱玲女性意识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9.
在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定位为苍凉。但是,她的作品不只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冷峻、黑暗、病态心理等的“苍凉的世界”,也有温情的一面,也给人以希望,只是她将其表现得很微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小说《色戒》,可以看出张爱玲独有的温情。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张爱玲温情视野的最佳践行者。  相似文献   

10.
<正> 张爱玲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显得格外奇特,四十年代时,她的创作就登上了灿烂的高峰,同时转眼间红遍上海。但她在大陆文坛就象昙花一现,她的名字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以致今天大多数的读者,对张爱玲和她的作品都很陌生,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一 四十年代初,张爱玲赖以成名的是她的小说集《传奇》。她创作上的成就,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 张爱玲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父亲身为名门之后,身上沾染上不少绅士的恶习:既抽鸦片,又讨姨太太,玩妓女。父母因此而终日吵闹不休。张爱玲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吵闹声中度过的。不少的作家都有失去母爱的不幸童年,多数是亲生母亲去世,受继母虐待,因而往往对亲生母亲有着温馨的甜蜜回忆。张爱玲却不,她的亲生母亲因无法忍受父亲的恶习,曾两次赴法留学,童年时的张爱玲感到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冷落。父亲的暴戾,更使张爱玲在人生的开始就被一层生命受到威胁的阴影所笼罩——“我父关扬言说要用手枪打死我。我暂时被监禁在空房里。”这是张爱玲在离婚后的母亲处住了一星期而遭到的惩罚。父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七岁时,曾经在旧账簿上写《隋唐演义》,不过只写了一张纸;九岁时,张爱玲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个小文章,自己配上插图,赚到第一笔稿费。她的经典散文《天才梦》这篇文章就是参加杂志征文比赛的时候写的,成为她迈向文坛的宣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的女作家,她的创作高峰期是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张爱玲都显示出了她的创作才能,她的作品主要分为散文和小说两类,她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她的小说则展现了她的创作天分,很多读者和研究者将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女子视为一类人,市侩、拜金、虚荣,其实张爱玲是一个纯真、轻利、清雅的女子,本文拟从将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女子一一对比得出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相似文献   

13.
到底应该如何确定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呢?将张爱玲四、五十年代及以后作品串联起来,真实地反映文学史,并将四十年代昙花一现的张爱玲与四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的张爱玲统一在文学史上,这才是弃割裂求统一的完整的张爱玲,用海外评论家王德威的话来说,就是为她“ 重塑金身”。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比较另类的一个作家。她和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不同,她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剖析,情感的消解,凸显出一种极为悲凉的氛围。在张爱玲笔下,亲情和爱情一样,沦为人攫取自身利益,表现人性"恶"的一面的工具;这与和她同时代的作家们是大相径庭的,然而也就是这样的不同,更加凸显出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谁都不会忘记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令人侧目的“新女性”,然而谁也会在心里对不仅仅是女性文学狂热时期根基的虚弱暗暗摇头。然而,有一个作家在悄悄地做着许多热血作家所不曾注意的工作,她就是张爱玲。她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的一页。她真实地掀开了黑夜里女性生活的残酷画面。在中国女性作家里,还没有一个人象张爱玲那样以对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去孜孜凄惨于女性悲凉命运的写生。所以,有人说“鲁迅之后有她,她是个伟大的寻求者。”(胡兰成《评张爱玲》《杂谈》四四、五),固然,这里的评价有其评论者情感上的溢美之词。但张爱玲对女性心理痼疾的展露确有其不可低估的意义。如果说鲁迅毕生致力于对国民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7.
人才问题将是21世纪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而成才历程、人格特征都大异于其他伟人名流的作家张爱玲就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个案。本文力图通过她的传奇经历与传奇文章来作分析,以便为张爱玲研究提供更多人格心理方面有价值的依据。 一、传奇的成长经历 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1995年病逝于美国洛杉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传奇色彩,在于她异于众人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历程。 张爱玲出生于满清遗老之家,父母均为名门之后。李鸿章是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母亲是军门之女。张爱玲的父亲一生赋闲,以遗产度日,…  相似文献   

18.
从《传奇》看张爱玲的心灵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那“沧桑看惯”的写作姿态,她那透过繁华喧嚣俯临人生苍凉底蕴的悲悯眼光,甚至对琐屑快乐、浮华欢喜背后透骨的凄凉的清醒认识,无不带有心灵的、精神的形而上性质。这也正是张爱玲比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甚至比鲁迅更为独特的地方,因为她开辟的是文学本身的道路。然而张爱玲的心灵世界也存在局限,那就是她在洞见人生的悲剧性处境之后,不是向更高的精神层面开拓,而是选择了妥协的后退,精神探求上的妥协退让必然导致琐碎情调的泛滥,张爱玲正是在这里折断了自己原来可以继续向上攀升的天才的羽翮。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是中国文坛上一位传奇式的作家,是在旧社会战乱纷繁的废墟上生长起来的"罂粟花"。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人生和她的才情以及她最终孤独地离去,都是中国文坛的佳话。张爱玲用她特殊的言语方式诉说着她鲜为人知的、充满了悲剧性的人生经历,因此浓浓的悲剧意味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充沛的审美资源。  相似文献   

20.
我的张爱玲     
写下这个题目,自己也被吓了一跳。可内心对张爱玲无法言说的痴迷,让我还是保留了它。酷热难耐的午后,我抱回了梦寐以求的《张爱玲作品集》。厚厚的一本,凝重的黑色封面,搁在那里,像一团浓雾。而她,就在那一团浓雾后,穿着一袭黑底碎花旗袍,袅袅婷婷地向我走来。轻轻地,她为我焚上第一炉沉香屑,长着青霉、锈迹斑斑的香炉飘出浓郁的沉香味。这一炉是薇龙的,一个除了美丽外便一无所有的女孩。凭着美貌她得到了自己曾经梦想的一切:金钱、地位以及其他人的关注。可是在淫雨纷飞的春日,因重感卧床的薇龙却突然对眼前的一切感到了厌倦,她开始觉得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