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高中体育教师应具有现代教学理念和较高的教学素养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相当广博的体育知识与健康理论知识和坚实体育技术技能,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能力。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与新文化的渗透。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图解观察、练习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追求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追求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从终身体育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以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途径等凡方面的论述,指出高校体育教学要从增强学生体质、担提高健康水平出发,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树立终身体育受益的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的可塑性极强,正是良好习惯和健康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注重学生健康保健意识的形成,保证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依然会坚持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初中体育教学要贯彻锻炼和保健的观念,让学生理解体育课的核心,不是仅仅掌握几个动作,而是要有一种技能和习惯。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终身体育的新课程目标,在体育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原理、技术和技能外,建立和增强体育意识对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具有决  相似文献   

5.
杨琴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3):141-143
针对学校体育功能,分析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须寻求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要快乐体验中获得身心各方面的促进作用。健康教育要有终身体育的意识,既要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和技术,更要使其身心素质得到相应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增强身体素质,培养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体育教学除了体现在技术上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的动作要领外,还应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的体魄是在未来用于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根本。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是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学校在体育教学中要深入贯彻学生终身体育这一理念。体育教育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教育过程,学生学习与掌握系统的体育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与方法,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体育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是全面促进学生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运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运用体育的手段和功能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心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能力和合作精神。那么,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呢?一、渗透竞争意识教师怎样在体育课堂上渗透竞争意识呢?首先,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危机感。笔者通过向学生讲述体育…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和技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强健体魄和良好体育意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能力为主要目标。体育课首先要让学生在课上动起来进行备种身体练习,尤其要增加学生参与较为剧烈活动的时间,这样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法的颁布实施,在全面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的地位就更重要了。高校体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体育的能力,强化体育意识,完善健康观念,形成自我循环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娟 《考试周刊》2011,(19):140-140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点和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基本保证,也是"阳光体育"工作的内容之一。要开展"阳光体育"必须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通过体育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师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的过程中,技能与技巧等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增强团队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意识。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由此看来,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是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措施,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当然要落实‘健康第一’,实现终身体育,关键在于学生时期是否有良好的体育意识。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体育意识呢?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终身体育理念是高等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主线,必须鼓励学生参加课外锻炼,努力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体育运动技能,而且有利于为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理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生体育意识比较淡薄 ,重智轻体的观念占主导地位 ,参与意识差 ,体育意志令人担忧。要扭转这一状况 ,必须正确理解学校体育目标 ,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 ,将体育精神引入思想品德教育领域 ,努力排除消极因素的干扰 ,加大体育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力度 ,社会要发挥体育宣传的正确导向作用 ,积极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  相似文献   

15.
教给学生与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方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促成学生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学生体育技能的提高与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技术动作要领的讲解与示范息息相关。讲解要简要精当生动形象,教学语言与教学示范相配合,教学引导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蒋伟 《成才之路》2009,(36):20-21
体育教学一直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体育课程的基本途径。由于体育课程改革质量和效果,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学体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学改革便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焦点。新时期的高中体育教师教学改革,是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构成,不但要使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的毅力,而且要特别注意对本门课的新科技、新文化的渗透。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经验,对高中体育的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葛宁 《中国成人教育》2007,(17):160-161
为培养和提高成人大学生体育素养,要适时进行教育,增强其健康意识,通过多种渠道,丰富成人大学生的体育知识。还要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运动素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大学体育课程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顾良秀 《快乐阅读》2013,(12):11-11
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激发运动兴趣,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实施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在探索体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我认识到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的同时,不但让学生学到体育技能,增加体育意识外,还应让学生明白有关体育技能的道理,也就是常说的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让学生明确其相关技能的道理,教者就必须指导学生走出教材,去阅读相关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进对体育知识的认识水准,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塑造学生优秀的社会情感,以至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正>一、对新课标"运动技术"的深层理解1.淡化竞技技术教学体系而不是淡化技术新体育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和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  相似文献   

20.
《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体育是以人的健康为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