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1991年金秋,我有幸再涉“死亡之海”,成为六次进入中国塔里木大沙漠的新闻记者。六进沙漠的时间跨度为31年。这六进六出于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大漠依旧,风沙如故,而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之一,首闯大漠,我才20出头,如今已是年逾半百;之二,起初是以骆驼为舟,苦渡沙海,后来却是坐汽车乘飞机进到沙漠腹地;之三,先前在沙漠的感知,无非是些荒凉可怖的沙漠景物,今天目击到的却是一幅生机勃勃的“人战沙漠图”:千车在沙漠竞驰,飞机在沙漠起降,钻塔在沙漠屹立,油路在沙漠伸延,沙漠地震勘探设备在隆隆炮声中,为勘探者源源不断提供沙漠下深层的信息。这些今非昔比的变化,常使我遐想联翩。  相似文献   

2.
塔克拉玛干为中国沙漠之最,广布在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南倚昆仑,北近天山,西望帕米尔,东临罗布泊,面积相当干苏、浙、皖三省的总和。这里是清一色的黄沙世界,沙丘沙山起伏无垠,就像凝固着惊涛骇浪的大海,神秘恐怖,被中外探险家称为“死亡之海”。 我作为新华社记者,曾随有关人员六次进入“死亡之海”采访、考察……  相似文献   

3.
计红胜 《航空档案》2005,(10):24-28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总经理刘高倬在中国一航第六次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我国民机产业是国家的战略,是民族的期望。中国一航将紧紧抓住“高新工程”和“民机发展”这两个最具政治影响、最具战略意义的国家任务,以发展为龙头,通过若干年奋斗,努力实现“军民机两个产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产品和服务两个领域的销售收入”的三个大体相当。随着中国航空运输业的高速发展,中国民机产业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新支线飞机已被列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以新舟60飞机和新型涡扇支线飞机为代表的民用飞机,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快车道。与此同时,以支线飞机起步的中国民机产业也将面临着进入市场的关键一搏.  相似文献   

4.
域外“楼兰城”经莫斯科有关当局许可,考察队推荐我和另外六名记者乘专机飞到位于克齐尔库姆沙漠腹地的宇宙城拜科努尔,调查这座太空城附近的50多座淹没在沙漠里的古城遗址。这座拥有六座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塔的前苏联太空城正好座落在丝绸古道上,锡尔河古河床从城外的铁丝网旁绕过。这里也是前苏联的核试验场。  相似文献   

5.
“死亡之海”的告别采访,是我近40年记者生涯中极为难忘的。“死亡之海”是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别称,过去,我曾多次进入“死亡之海”,吃过苦,历过险,但却丰富了阅历,目睹过这一神秘世界的变迁。因而,不知不觉地热爱起这片土地。 近些年,听说“死亡之海”又有了出奇惊人的变化,自然令我心驰神往。于是,1997年深秋,在我退休之前,又专程从兰州千里迢迢来到塔克拉玛干,开始一次令人眼界大开的旧地重游。  相似文献   

6.
1982年到1984年,我在新华社雅温得分社工作期间,正值乍得内战打得热闹之时,我先后六次约六个月的时间在战区采访,除多次遇到生命危险之外,也饱受了沙漠艰苦环境的煎熬。 酷热难当 乍得北半部是撒哈拉大沙漠,首都恩贾梅纳则位于沙漠的南部边缘,是个名符其实的火炉子,在太阳的直射下,沙子是滚烫的,马路是滚烫的,路上行驶的汽车是滚烫的,  相似文献   

7.
4月1日,美国间谍飞机在我家门口撞毁我拦截的战机,不经允许又进入我国境、降落我机场。做了错事蠢事,如果赶快说声道歉、赔个不是,再来谈事情的处理,也属人情之常,国际惯例,可美国不但毫无歉意,而且来蛮打横,说什么降落在中国的飞机是美国“领土”,中国人不能进入;机上人员和飞机不得“扣压”,必须立马交还云云。 只要是接受过起码、正常的教育,3岁小儿都会在做了错事之后说声“对不起”,堂堂美国怎么就不如3岁小儿了呢?事过5天之后,英国《卫报》专就“对不起”三字写的这篇新闻分析,如同一篇出色的心理分析,对帮助…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有个“男人国”——石油部物探局沙漠物探队。清一色的男性公民。从1983年6月他们进入这旷古无人的“死亡之海”以来,那里从未出现过女性的影子。生活,也全然男性化了,就象塔克拉玛干本身一样,显得有些神秘莫测。谁能想到,第一次揭开这“男人国”神秘面纱的,竟是两个年青女子,两个闯进男人和风沙天地的女记者。“我要求进沙漠”1984年秋天,新疆库尔勒石油物探基地的一次会议,正在热烈讨论,谁也无暇注意到,会场角落坐着  相似文献   

9.
记得在沙漠途中,一位同伴说过:“现在赚几万、几十万的人不少了,能进塔克拉玛干的人却不多,我们算得上极少数拥有这种幸运的人。”这话不错。我们是少数幸运者之一。怀有这个愿望,对我们而言,至少也有十几年了。1992年年底,我们作为特约记者,有幸参加中日青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联合探险团做随团采访,行涉5800公里,历时55天,其中步行600余公里,算是实现了我们的夙愿。当一回驼工进入沙漠,无法想象人不借助骆驼的帮助。这种牲灵擅走沙漠,最长能熬过9天不吃不喝,大骆驼的负重力有四五百公斤,“沙漠之舟”的美誉恰如其分。在若羌县瓦石峡,我第一次见到将组成我们沙漠驼队的39峰骆驼。说起来算我们“不幸”,如今  相似文献   

10.
那是1960年的深秋,我刚从帕米尔高原回到南疆农村,分社来了一个电话,说有一支沙漠考察队准备深入到曾经有“人类禁地”之称的塔克拉玛干去,要我随同前往。进沙漠,去塔克拉玛干,对我这个从未见过沙漠的南方人说来,当然是件很稀奇的事情。在踏上征途的前一个夜晚,我想了很多很多,打算如何详细地记录沙漠里的风光景物和各种奇万古怪的自然现象,也打算认真了解有关沙漠的神话、传说和故事,更想仔细地描绘我们的劳动人民在三面红旗的照耀下,向沙漠要土地。要粮食、要牧场、要森林、要一切资源的壮举。  相似文献   

11.
时间过得真快,到今年的4月11日,沈建图同志逝世已经整整的六年了。六年前,他作为新华社记者和一批新闻工作者一起,到雅加达去万隆会议采访。飞机由香港起飞,途中因为美、蒋特务潜藏在飞机上的定时炸弹爆炸,飞机失事,机中的新闻工作者全部牺牲了。时间的流逝,不能磨灭我对建图的追念。每逢我想起他对党的事业无限的忠心和他那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的时候,就好像他仍然和我们生活、战斗在一起一样。 1945年我调到新华总社工作,第一天吃饭的时候就见到了他。那时的“饭厅”是在我们办公的一排窑洞前面的空地上。他穿着一套草黄色的旧军装,腰杆挺得直直的,端着一大瓦缽黄澄澄的小米饭,一边吃一边说笑着,黝黑的脸孔,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精神饱满,朝气蓬勃。  相似文献   

12.
我是1977年出生的,在外国念书多年后回到台北,头一次听到别人问:“你是几年几班?”后来才知道是问我民国几字头出生的,我是六年六班的,我常被问:“你们六年级的女生都喜欢什么?”根据我的观察,我的朋友们,一群六年级的女生听到某些事情都会眼睛发亮。  相似文献   

13.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利用其他飞机飞行时“握手”的时间差,以及这些飞机当时与卫星的距离做参照,建立了一套模拟系统。之后,“根据六次‘握手’位差,确定了失联飞机最后位置为南印度洋。”但MH370的准确位置仍未可知  相似文献   

14.
1980年5月初,我飞越碧波万顷的南太平洋,来到被称为“南方大陆”的澳大利亚。这是我在澳大利亚四年半记者生活的开始。习惯于北半球生活的人,第一次越过赤道,进入气候和生态环境都很不相同的另一个半球时,不免有新奇和兴奋之感。应当说,在赴澳之前,我对这个国家了解不多。但是,当飞机飞临澳大利亚上空时,我立刻被机翼下出现的这个在地球上“年纪”最大、景色独特的南方大陆吸引了:黄褐色的大地,从白浪滚滚的太平洋  相似文献   

15.
这次去新疆的采访任务,一个是报道某部队第四导航台,一个是采访“昆仑山上好四站”。四号台驻地海拔×千九百余米,四站驻地海拔×千六百米左右。到这两处往返共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车,两天飞机,二十二天汽车,加起来行程大致有三万华里,对我个人来说,确实是一次“长征”。  相似文献   

16.
雨儿     
龙应台 《出版参考》2009,(12):15-15
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讲完我就等,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问。然后她说,“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  相似文献   

17.
沙漠里的星星果然异常明亮。繁星之下,仰望天空,深感天地将我包藏,几十年来沾染在身心的污垢和伤痕,在此刻真的一点都不再重要凌晨6点多,关掉吵闹的空调后,寒意袭来。飞机上的电视还开着,在介绍沙漠。蓦地,沙漠尽头出现一栋帆船形状的建筑。直升机盘旋在它周围,哒哒哒地响。嗬,下面怎么竟然是海。旁白道,这是世界上最豪华的酒店,里面到处是镀金的,没办法用星级衡量,号称超7星。按遥控板,接着睡。  相似文献   

18.
1991年高考落榜,当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傍徨时,东台市人事局为乡镇招考机要员的公告,像是沙漠里遇到一片绿洲,令我兴奋不已。接下来想不到的是近三十名报考者我竟然名列榜首。进入机关工作在当时是许多人向往的事。刚进机关领导安排我在政府办公室负责公文办理和传真工作,闲暇之时就读书、看报、练字。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1月,我在镇沅县档案馆馆藏中发现了4件有关抗战期间美军飞机在镇沅县恩乐失事的档案,并以此为据写了一则名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被发现抗日战争时期美飞机失事档案镇沅“现身”美国“飞虎队”飞机曾坠落我区》的报道头版头条发表于《思茅日报·茶城晚刊》。[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航空领域出现了喷气式飞机,飞机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人类社会进入了“喷气时代”。在技术发展史上,喷气技术的出现,与核技术、电子技术并列为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三大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