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了这个题目,读者也许会联想到,在《中国记者》1987年第10期上曾登载过这样一篇文章:《他与“世界第八奇迹”》。这篇文章写的是中国新闻社记者蔺安稳于1974年春回家乡临潼县探亲时,看到县文化馆收集的农民打井时挖出的秦陵陶俑,认为这个考古新发现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于是写了一篇情况反映,引起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这是最早的一篇关于秦陵兵马俑的报道。遗憾的是,他以后没有机会对此进行连续报道,关于秦陵兵马俑的进一步发现与发掘的报道任务,就落在我和好些常驻陕西的记者身上了。1979年4月,中国考古学会在西安举行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2.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我以李白这句诗送李锦参加大别山采访小分队登程。今年5月,新华社组织摄影采访小分队到比较贫困的大别山区采访,探索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的新路子。山东分社摄影记者李锦是这个小分队成员之一。我和李锦在山东分社共事多年,对他出征大别山我是很关心的,关心他的生活,更关心他的实践。李锦不负众望。他从大别山传真的第一组照片就不同凡响。6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谁到外地卖蚕就罚款”为题,利用了这组照片。以后他陆续从大别山发出的照片,报纸采用也比较好。8月,人民日报采用了12张,其中有3个专栏;8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还刊登了他和杜华举合写的《咱们是大别山农民剧团呀》通讯,并配上他拍的图片。编辑部还为这组图文并茂的报道写了《编余短评》。在这期间,全国许多报纸和刊物也竞相刊载李锦拍摄的照片。一个记者在一个地区拍摄的照片这样被大量采用,引起许多同行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2003年的“两会”意义重大,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仅参加采访的中外记者就有3000多人。 今年“两会”报道的背景是中央提出要改进会风、文风,改进领导人活动报道,增加基层代表委员的报道量。这是新一代领导集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表现。作为新闻专业杂志的记者,我的采访目的与其他新闻界同行不太一样,任务是盯紧媒体与报道的变化,对今年“两会”报道的新特点进行分析综合,同时采访代表委员对新闻媒体、报道的意见和建议。为了搞好报道,编辑部专门开了策划会,同志们也都提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夜宿农家“掏”新闻李铁这次参加分社“脱贫之路”报道战役,我和中国记者杂志社来甘肃分社锻炼的皮钧同志结伴,到“苦瘠甲于天下”的定西地区采访。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夜宿农家,与贫困农民促膝谈心,终于掏出了农民们的心里话。尽管这次报道时间较紧,总共采访时间只有...  相似文献   

5.
我是偶然走上新闻这条路的。我们这一代是动荡的一代,我没有什么背景,没有什么“后台”,也没有什么人可以依靠,只有靠自己。1973年上了安徽大学,1976年毕业后到新华社安徽分社实习,没想到会被留了下来。1980年新华社成立港台编辑室,我从那时就开始搞港台报道,至今14年了。 说实在话,我现在并不轻松,比起刚参加工作时更需要拼命工作。人生本来很短暂,而工作的最佳时  相似文献   

6.
<正>这个冬天,很多人没有想到,地处祖国东北角的老工业基地哈尔滨,会成为开年首个“顶流”城市。作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负责哈尔滨报道的记者,第一感觉就是兴奋和激动,一边感慨“滨子出息了”,一边着手策划采写相关报道。在这场“网络狂欢”中,如何留下令自己满意、让读者认可的报道,是我和同事面临的最大挑战。在新华社总社各编辑部和黑龙江分社领导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吃东西,有人嗜甜,有人嗜酸,有人嗜苦,有人嗜辣,有人嗜咸,但究其实,不过是兼吃五味时对某一味有所“倾斜”罢了。倘若始终给他“五味”中的一味,即使是食性再“宽容”的人,也免不了会倒胃口的。所以,要想吃得有味,非得五味俱全不可。记者的采访生活也是如此。唯其在采访中有不同味道的体会,才会感到采访生活的有味。无论到哪里采访,无论采访什么,除了乐感,还是乐感,潇洒得可以。世间是否有这样的记者,我不知道。我因为没有这种“潇洒”的水平,所以今年三四月随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采访,倒实实在在产生了多味的体会。先说对“急”的体味。第一次随团参加全国人代会报道,走得很匆忙,一到北京李长春省长就指示说,全国人代会期间,《河南日报》天天要有反映。一听此言,心里不免就有点急。大  相似文献   

8.
近来,记者集体退场以示抗议的事件不断发生,先是陶虹在长春记者见面会上,因“违诺”单独接受了某家媒体的采访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抗议;后是周迅在南京因采访“三不准”而遭遇记者集体退场。我以为,记者的行动是有其积极意义的。首先是维护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独立性。媒体记者具有独立采访权,如何采访、采访什么、何时采访都要由新闻报道的需要来决定。但由于娱乐圈内明星的特殊身份,我们的媒体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受到某些不合理的限制,如什么能采访、什么不能报道、怎么采访、报道多少等等,否则,不是“封杀”采访,就是以报道“失实”为由对簿公…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作驻外摄影记者的心情,就像是第一次独自出远门,一切全交给了自己。没有编辑或领导为你派活儿把关,分社又只有我一个摄影记者。“英国就全交给你了。”领导这话常令我汗颜,心里总在想:今天会不会漏掉新闻? 刚到伦敦的时候,一听到外面警车或消防车响警报,我便神经质地跳起来,立刻打开电视或跑到办公室看路透社文字新闻,脑子里一个劲儿地想:“出事了,我要马上去采访。”后来知道,伦敦老房子和木结构房屋很多,着点儿火算不上什么大事情,至于警笛长鸣,顶多只是表明伦敦警察工作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陈云同志和李先念同志1958年10月中旬来陕西视察,并参加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我当时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当记者,分社派我和摄影记者杨绍夫采访陈云同志的视察活动。 不要为我拍照 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陈云同志,他穿着简朴,一身的卡深灰色中山装,圆口黑布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对陕西和西安市经济建设极为关心。那天,在西安市委书记处书记冯直等领导同志陪同下,陈云同志来到西安高压开关厂。在参观各个车间中,西电公司总工程师冯勤为边走边向陈云同志介绍这个新建厂的机器和设备状况,以及生产能力等。陈云同志对这一方面原来就知道的很多,用不着冯总详细介绍,他即示意懂了。我们的摄影记者老杨瞅准这个镜头从正面“咔嚓”拍了  相似文献   

11.
如果不是《军事记》编辑部约稿.我真的不敢在这里谈什么初上“两会”的体会。记得“两会”前记部通知我上会时.心里的感觉是既兴奋,又担心。对于我这位记队伍的新手来说,能参加“两会”报道,不仅是领导的信任,更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机会。可我担心的是.自己常年从事基层部队采访,平时对时政报道了解甚少,第一次上会,写不出东西“砸了锅”咋办?  相似文献   

12.
新闻采访中,不少同行每每以“网鱼”做比方,把获取价值大、可读性强的新闻当成捞到了“大鱼”。但数年的新闻采访实践,使我对新闻有了一定的感性触摸和理性认识,我觉得新闻采访的路子与其说是像“网鱼”,倒不如说像猎人打猎更贴切。因此,在新闻从业中,我主张自己能成为一名  相似文献   

13.
摄影报道是西藏分社各项报道中一张耀眼的名片,一图胜千言。摄影报道一直是西藏分社讲好西藏故事、传递西藏声音的出彩点。今天我想用几个问题与大家分享践行"四力"的体会。第一个问题是:土生土长的西藏人会"高反"吗?在西藏,每上升一米,渺小的身体就要更艰难地对抗巨大的自然。高寒缺氧是锁住你双脚的枷锁,而打破枷锁,敢于到更高的地方采访拍摄,是高原新华人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1月5日下午四点,我和高峰、刘鹏三位参加十六人报道的记者从台里出发到省委集中,跟随出席大会的陕西代表团一道进京采访。从广电中心到省委,从省委到火车站,从西安到北京,十几个小时的路途中我们谁也没有多说话。沉默的空气让我触摸到明显的紧张与兴奋。尽管我们多次报道过全国“两会”,  相似文献   

15.
这两年,我因为做夜编工作,没有机会出去采访,但是也写过报道。稿件见报后,就会有同志问:“怎么,你最近出去啦?”我总是回答说:“不,没有,是碰上的!”两年之中我碰上的值得报道的事情有三件。两个报道是我自己完成的,第三个是我让别人完成的,因此就姑且称之为“碰上的两个半新闻”吧。  相似文献   

16.
1993年10月16日的《陕西日报》二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张明利的“名片攻势”》,读者反映比较好。10月27日,《陕西日报·经济特刊》又发表了我写的评论《学点市场心理学》。这两篇文章应该说是姊妹篇,都是呼吁人们重视增强市场意识,学习、研究和应用市场心理学。 回味一下,我认为这两篇文章之所以能尽快见报并取得读者的好评,是由于我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去采写的,并向人们提出了如何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即使只是一点浅浅的启示。 采写稿件怎样才能选择一个较新的角度呢? 我以为,首先在采访前不要定死框框。有些通讯员同志往往在采访前就拟好了标题,确定了自己要报道的中心。这样就自己限制了自己,采访也显得浅而简单。我在采访张明利时没有给自己定框框,而是和他及他身边的几个老熟人闲谝。他发牢骚说自己卖苹果时可吃尽了苦,又不无得意地告诉我他是怎么获胜的。由  相似文献   

17.
怎样才能搞好地市党报社会新闻的焦点报道呢?我想就自己的采访经历谈几件实例,或许对同行有所启发。2003年,笔者了解到兴义市南环路一家私营企业石材厂的噪音、粉尘严重超标的事。为了准确掌握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我初学写报道常遇到这种情况:费了好大劲好不容搞完采访,但在着手写时难以下笔,不知怎么样整理才觉得好。 陕西 铁强铁强同志: “笔不从心”这个问题在初学写作者当中是经常遇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可能在采访时对采访什么,要表现什么主题,心里没有底儿,自然对采访到  相似文献   

19.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我台也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宣传任务。至此,我本人已经连续四年参加了全国人大会议的策划报道,连续七年参加了全省“两会”的宣传报道,特别是今年策划全省“两会”、全国“两会”的报道对我是一个很好的锻炼,令我受益非浅。在这里,我就如何搞好“两会”报道策划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和感受,希望广大同仁特别是参加过两会报道的前辈和老师们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20.
我初搞新闻报道时,抱着“万箭齐发,必有一中”的侥幸心理,只注意埋头苦写,忽视科学的采访态度和方法,到基层采访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抓到一些面上的材料,就如获至宝,常常是采访小半天,关门写两天。结果,稿子写了不少,送到报社像“泥牛入海”。一些同行看了我的稿子评论说:缺胳膊少腿,先天不足。后来,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了稿子先天不足的原因是把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搞颠倒了。于是,我改变过去轻采重写的毛病,把分时间用在采访上,掌握大第一手资料。这样,脑子里“货”,写起来也就顺手多了。如《马素花的“半个儿子”》这篇报道,我在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