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电工在修理电灯的时候,往往从口袋里掏出一枝特殊的“自来水笔”,在綫路上一探。如果那里有电,这枝“笔”就会亮起来。如果沒有电,就不亮。这就是測电笔。电学和无綫电爱好者,也要用到測电笔。我們在学校里做教学实驗,或做真正的科学  相似文献   

2.
塑料、树脂、合成纖維、合成橡胶等各种高分子化合物,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常見的材料。近几年来,高分子世界里又来了一位新客人——射綫,它为这个領域增添了不少新事。  相似文献   

3.
原子核物理学和原子能和平利用能有今天的偉大成就,带电粒子加速器可以說是起着主要的作用。虽然宇宙射綫和放射性元素射出的α粒子、β粒子、γ射綫,都能用于原子核研究方面,而加速器却是实驗室中唯一可以随意控制的各种大量的高能粒子和射綫的来源。因此,加速器便成为研究原子核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此外,加速器也可以用来生产新的同位素和元素,或者产生各种同位素。在医学上,可以用加速器所产生的能量为几千万  相似文献   

4.
現代飞机上裝有許多無綫电裝置,有通訊用的,有領航用的,还有执行特种任务用的。飞机上有了这些装置,就等于長了敏銳的眼睛和耳朵。它們使飞行員能听見远在数千里以外的声音,能透过濃霧、密云和黑暗,看到人眼所看不見的目标,还能在复杂的气象和飞行条件下分辨出东南西北来。它們大大地武裝了飞行員的感觉器官。飞机通訊电台,是飞行員的“順風耳”。現代飞机上的通訊电台能够收听到1,000—1,500千米远,要比傳說中的“順風耳”还要远好几倍!  相似文献   

5.
兄弟原子——同位素 19世紀末,人們发現了鈾具有天然放射性,能放出看不見的射綫,使照相底片感光。此后,人們便逐步认識到地球上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原来多数都是由鈾、釭以及鋼鈾蛻变而来。这些原于是不稳定的;一面放出射綫,一面蛻变为其它放射性原子,直到形成非放射性原子,  相似文献   

6.
电磁波是电場和磁場的波浪,种类繁多,可以說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員,按波长自大而小排列,分別是:无綫电波,紅外綫,可見光,紫外綫,X射綫,丙种射綫。現在,我們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經常要同它們打交道。你知道,它們都是怎样发現的嗎?  相似文献   

7.
1957年,年輕的西德物理学家穆斯保尔发現了一个核物理学中嶄新的效应,由于它对理論物理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穆斯保尔获得了1961年的諾貝尔奖金。这一效应就被称为穆斯保尔效应。原子核的“共鳴”什么是穆斯保尔效应呢?从本质上讲,它是原子核对軟伽瑪射綫的无反冲的共振吸收和輻射。我們知道,伽瑪射綫是一种不可見光,軟伽瑪射綫是其中能量較低的一种。物理学家发現,許多元素的原子核都可能吸收和輻射軟伽瑪射綫。原来,每种元素的原子核都具有一些高低不同的能量,好像阶梯一样。这就是所謂能級。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处在低能級上。吸收外  相似文献   

8.
X-射线是从一个高度真空的X-射线管內發射出來的。它同可見光线和無线电波一样,是一种电磁波。它能够使照相底片感光。X-射綫能透过可見光线所不能透过的物質,如棉布、木板和人体組織等。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檢查人体內部組织的情况。 X-射綫透过物質能力的大小不一样。各种物質有各种不同的密度,对X-射綫的吸收能力也不同。空气、棉布、木材等密度小,吸收射綫的能力也小,X-射线就很容易透过。人体內部組織也有不同的密度,吸收X-射线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肺臟含有大量的空气,X-射线就很容易透过。心臟含有血,骨骼含有大量的鈣質,能吸收大部分的X-射线,因此就不容易透过。人的肺臟是在胸部的  相似文献   

9.
把夜光表的表面靠近灯,讓它照一会兒,拿开在黑暗中观察,我們看到表的指針亮了許多,不过它逐漸在那里減弱,一直到恢复原狀。仔細地看,还可以發現指針的發光不是穩定的,而是一閃一閃的。特别是我們在黑暗中躭了較長的时間,我們的眼睛灵敏起來之后,这种閃爍会顯得格外分明。夜光表的表面上某些地方和指針上塗有一層黄綠色的东西,它是由一种發光材料和一点点放射性物質組成的,这叫做永久發光材料。 發光材料是这样一种物質,它被可見光、紫外綫、X射綫、γ射綫以及电子、α粒子和其它高能  相似文献   

10.
成对比较法     
在工农业中的科学实驗,絕大多数是比較型的实驗。这类实驗的目的是为了比較諸如一个作物品种的产量是否超过另一个,一种肥料的效果是否优于另一种,一台化工反应器的回收率是否高于另一台,一座高炉每炼一吨铁的焦炭消耗量是否低于另一座,等等,不胜枚举。我們知道,凡是作定量的科学实驗,事先要进行設計安排,事后要进行数据分析,它們跟实驗本身形成了在定量的科学实驗中所不可缺少的三个环节。对于上面的比較型实驗来說,当然也不能例外。現在我們先挑一种最簡单的比較型实驗——成对比較法——来談一談它的設計安排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大家知道,光学实驗一定要在暗室中或有特殊反射鏡的条件下来作,否則外面的太阳光或房間中的灯光就会干扰要作的实驗。声学实驗也是这样,例如揚声器和传声器的测試和改进,吸声和隔声材料的检定和研究制造,声波繞射和散射等特性的研究,都必須控制或减少外界干扰声波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建造特別为声学測試和研究用的专用声学实驗室。房間中的声波为了进一步說明为什么必須設  相似文献   

12.
1955年10月19日,美國加里福尼亞大学原子研究所所長劳倫斯宣布:这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長期研究后,發現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这种粒子叫做反質子或負質子。反質子是这样發現的:將質子在同步穩相加速器中加速到63億电子伏特,然后用它來轟击安置在加速器中的銅靶。結果產生一对重的粒子一个是質子,另一个便是反質子。反質子在真空中是穩定的,并不自行分裂。但是当它与質子相遇的时候,这一对質子就轉变为一些介子而消失了。有趣的是,1955年初,在意大利罗馬大学的实驗室和美國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驗室中,几乎是同时發現,宇宙线作用在照相乳膠上的踪跡中,有的是反質子所造成的。反質子的質量与質子的質量相等(?),而电荷相反。  相似文献   

13.
电子显微镜     
二百八十年前,荷蘭有一个市政府的看門人列文赫克,用玻璃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鏡。列文赫克用这架显微鏡从一滴水中发现了一个当时人們还不知道的世界——微生物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着的生物非常的小,一般只有一厘米的几万分之一長短,几百万个这样的生物排列起來,才有一寸長、普通肉眼是看不見它们的。这是显微鏡第一次在人們面前显示出了它的偉大作用。一、眼睛和視觉为什么微小的东西眼睛看不見呢?主要是由于视角的缘故。一切东西都是由于从它上面發射出来光綫,进入我們眼里才被看見的,当我们观察一个物体的时候,从物体兩端射到眼睛里来的兩条光线所成的角,就叫做“視  相似文献   

14.
红外线技术     
冬季里,在白雪皚皚的山上,人們在耀眼的太陽光下,虽然穿着比較少的衣服,还是感到相当暖和。这是什么道理呢?当然,你会說这是太陽光照着我們的緣故。但是,你有沒有想到,我們在受到看得見的太腸光照射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太陽的看不見的紅外綫的照射呢? 紅外线和可見光一样,是电磁波(圖1)。不过,它的波长比可見光長些。可見光的波長范圍是0.4—0.8微米(从紫到紅),而紅外綫的波長范圍是0.8—400微米。  相似文献   

15.
有一個時期,在科学上,非常推崇植物的根。大家把它看作是植物的唯一的养育者,只有它供給植物养料。而葉子却被看作是中看不中用的裝飾品。現在,連五年級的小学生也知道这是荒謬的見解了。 偉大的植物界——喬木的繁茂的枝葉、灌木叢的簇  相似文献   

16.
鳥类是沒有牙齒的,鷄、鴨当然也没有牙齒。但是鸡、鸭可以吃那种柔軟的东西:蟲子的幼蟲、米糠、酒糟等等;也可以吃很硬的东西:硬甲蟲、穀粒等;甚至有時候,我們的確看見它吞下幾顆小小的石头粒子。鸡、鴨究竟有什麼本领,能消化那些硬东西呢?  相似文献   

17.
无坚不摧的气体 1886年6月26日。夜幕籠罩了巴黎的上空,整个城市都已沉入了梦乡,只有巴黎药学院的一間不大的房子里,还在閃着明亮的灯光,这是著名化学家亨利·梅瓦逊的实驗室。这时,他正坐在桌前,凝神地沉思着。虽然一天紧張的工作已使他感到精疲力尽,但是一想到今天所取得的成果,疲倦就似乎一扫而光。今天,当他往鉑制的U形管中倒入加有氟氫化鉀的无水氟化氫,并往白金电极上通入电流之后,在阳极就放出一种淡黃色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这一气体是如此活潑,如此无坚不摧,即使結晶的硅酸在它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原子能科学技术在迅速地发展着,有越来越多的人要同放射綫打交道。人們为了工作的需要和保护人体安全,都需要测定放射綫。但是,放射綫是看不見的,应当怎样来測定呢?可以求助于一类专門的仪器——探測器。天然放射性物质,如鈾、钍等,能放出α  相似文献   

19.
有些固體從它們的氣味上,是很容易鑒別得出的,這就表明這些物質向空氣中擴散它們的分子。做樟腦丸用的萘(Naphthalene),就是其中的一種。拿一顆樟腦丸和一塊牛酪(Butter)一起放入一個瓶子,將蓋子旋緊。這樣放幾個鐘頭,再開开來,你可以發現牛酪里  相似文献   

20.
俗語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枝秃笔,总画不出細致的工笔画来。物理学家也不例外。不管他有天大的本領,要做极为精密的实驗,如果沒有完善的工具和方法,也只能望洋兴叹。反过来,新的实驗技术的創造,往往可以把研究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在科学中是屡見不鮮的。在科学研究上,与生产上一样,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