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金华  刘金玲 《华章》2007,(4):121-122
李赞针对复古主义和程朱理学提出了他的"童心说","童心说"的美学特质包括"真实--自然之为美"和"个性--创造之为美"两个方面."化工"、"真实"、"自然"诸论都是"童心说"的引申和具体阐发,昭示了李贽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
李贽认为:文学创作要求真情实感的表现,反对一切形式的虚伪,这就是“童心”。李贽的“童心说”,要求排斥封建的道德说教,扫荡一味师古的恶劣文风。文学创作必须深入生活,但却不可先入为主。作品要敢于表现真的现实生活,这需有作家的高尚人格,也是真的“童心”显现,也是文学“怨”的社会功能。文学作品自然美的基点是一个“真字”:情真、事真,进而由文章的枝叶美选于整体美。  相似文献   

3.
周怿 《学语文》2007,(3):37-38
一、纯真自我——“童心说”的历史涵义与现代解说“童心说”是明代文学家李贽的文学创作主张。他在《童心说》一文中提出:“夫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所说的童心即真心,是未受过虚伪理学浸染的“赤子之心”。他认为凡天下最好的文章,莫不是童心的表现。文学写童心,其实质也就是表现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反对表现受儒家礼仪束缚的“伪情”。李贽的童心说,推动了  相似文献   

4.
针对明朝开国以来充斥文坛的一味师古法古的复古文艺思潮 ,李贽提出了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的文艺批评观 :提倡“真情” ,反对“假理” ,要求文学作品必须表现作家的真情实感 ;反对处处以古为法 ,认为文学作品应当顺性而作 ,追求自然之美等。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因素产生以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老庄哲学和禅宗思想以及明中期以来文坛的进步创作倾向、进步文艺理论是影响李贽文学批评思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童心”说的核心就是“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即是禅宗所说的“人性本净”,也是美学中的自然美。用在文学作品中就是“天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也就是具有个性和真情实感的文学。李贽追求的具有个性和真情实感的文学激起了当时文坛风气的巨变,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所谓“童心”,就是绝假纯真之心,是没有被“道理闻见”所污染的纯洁的本心。李贽极其推崇童心,它是李贽人格美的标准,是他人生哲学的真谛。“以自然为美”,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极力推崇的艺术美。《童心说》日“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李贽平生,最推崇童心,因为童心是不会弄虚作假的。而“真”是李贽为人行文的灵魂。袁中道的《李温陵传》中这样记载:“不喜俗客,客不获辞而至,但一交手,即令其远坐,嫌其臭秽。其欣赏者,镇日言笑,意所不契,寂无一语。”如此待人,似乎过于不近人情,无法让人接受。但这才是有棱有角,直截痛快  相似文献   

7.
在李贽的文艺思想中,“童心”说是基础和核心。他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说的理论基础乃是人的自然本性论。在李贽的文艺思想中,其美学内涵主要表现在尚真实、反虚假,重情性、轻礼义,倡变化、反复古,贵天成、贱人为等几个方面。而这些表现又都是人之童心即自然本性的表现。因此李贽文艺思想的基本美学内涵,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其观点和思路很大程度上源于禅宗学说。“童心说”中最为关键的三个问题,即何为“本心”?为什么反对“闻见道理”?为什么主张“无人不”?都可以在禅学中得到相应的解释。但是,禅学也并非“童心说”的唯一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9.
李贽虽非道家人士,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李贽思想的道家内藏主要见于:李贽“童心说”内藏道家蕴涵,“童心说”直接受到老庄思想影响;李贽行为任性自然,传承于老庄悠然率性之本色,有道家风格;李贽思想的平等观,与道家学说如出一辙;李贽对传统封建统治思想的强烈批判,直接发扬了老庄的批判之风,他是道家批判精神的实际践履者;李贽大无畏的生死观不仅受到佛禅思想的影响,也受到过庄子“过隙人生”、“悬解”等理论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童心说"作为李贽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它主张真实自然地抒发情感,反对虚假夸饰的封建理学,要求表现个体情感欲望,抒发真性情。同时努力追求新奇,力图突破僵化格式的束缚。这种美学思想具有鲜明的进步意义,对当时及后世的文艺创作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