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写在前面     
《现代传播》2013,35(2)
庞井君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思考》对中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战略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力图从战略层面破解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瓶颈,提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培育合格市场主体问题、重构视听产业链问题、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问题和建设现代视听监管体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写在前面     
《现代传播》2012,34(5)
中国广播影视改革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因而决定了其改革进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黎刚的《从实践看中国广播影视改革的若干基本原则》通过对近年来广播影视改革实践中典型实例的实证分析,阐述了中国广播影视改革的若干基本原则及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媒介融合时代,公共利益原则的核心是“公平”价值追求中公众的表达自由、知情权、媒介接近权的普遍实现.李丹林的《媒介融合时代传媒管制问题的思考》针对西方国家广播电视法的“公共利益”原则与中国传媒管控中的“两为”方针的差异,分析了中西方国家面对媒介融合挑战,在管制中所要应对的不同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广播影视行业的发展中,新技术带来了媒介融合,成为当前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本文将针对媒介融合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广播影视行业的发展中,新技术的带来了媒介融合,成为当前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以媒介融合的情况作为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我国广播影视产业未来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对于促进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江西省广播影视实力和影响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保证和凸显江西广播影视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达致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应立足于江西省情,着眼于江西广播影视业的转型发展实际,从重大项目、媒介融合、产业融合、制度供给等方面因地制宜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6.
当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所推动产生的媒介融合大潮是谋划广播影视发展的总体背景。传统广播影视和各种新兴视听形态正在汇聚和走向现代视听传媒。从广播影视到视听传媒转型的概念、路径和目标日渐清晰,传播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发展格局和监管体制随之发生革命性变化。广播影视呈现发展视听化、视听融合化、视听社会化和视听无处不在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消费水平快速提高的信息化时代,媒介技术融合使传媒业的边界日渐模糊。人们对信息和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媒介的使用性价值也趋于多元化。"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再次证明:媒介不仅仅是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的桥梁,更是一种现代性的"工具集合",是联结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的纽带。影视产业作为与人们娱乐休闲方式交叉和融合最密切的媒介地带,代表的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影像消费,强调的是受众与媒介、媒介与媒介之间前所未有的互动和融合。在媒介技术融合的大背景下,影视产业消费的方式更加确定了受众的社区身份认同,为人类带来更新鲜的视听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8.
2016年对中国广播的学术研究重点主要围绕"互联网+"战略下广播媒介的融合趋势、类型广播的专业化发展、节目生产的创新路径、广播广告的营收等方面开展,广播转型如何在机遇中需求出路,也是研究者与从业者积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将广电产业与新闻出版、电信等相关行业以及发达国家广电行业进行比较分析,并结合大量数据,审视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播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发展广播影视产业的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媒介融合背景下广电产业发展需解决的四个突出问题:培育合格市场主体问题、重构视听产业链问题、健全市场体系问题及统一视听监管体系问题等,力图从战略层面破解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瓶颈,寻求中国特色广电产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信息·数字     
加快发展广播影视产业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将其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规划》在文化产业部分强调要加强广播影视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广播影视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广播影视知名品牌,实施一批广播影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不断遭遇新的自然灾害的时代,广播媒介如何开发自身巨大的社会功能潜能,将自身不可替代的媒介优势开发至最大化?日本"3·11"大地震中的广播媒介的表现和"不可替代"的社会效果为我们提出了新思考.  相似文献   

12.
资本的本性决定了资本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自身的增殖。被誉为"最后的暴利行业"的媒介产业对资本市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十字街头.媒介产业与资本市场走到了一起,民营资本与传媒产业融合成为一种必然。一、民营影视公司异军突起民营影视公司的产生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中国的广播影视业快速发展的必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  相似文献   

13.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将2005年确定为广播影视"农村服务年",围绕农村广播影视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广播影视工作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新的突破.本文回顾了2005年农村广播影视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了理论界和业界研究、探讨的新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对农广播影视服务,进一步完善农村广播影视服务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杨明品 《视听界》2012,(4):38-43
以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的文化事业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酝酿着新一轮转型升级。在广播影视领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媒介融合快速演进等多重影响,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一方面技术体系加快升级换代,另一方面事业产业、体制机制等都面临新一轮转型升级。推动新一轮转型升级,既是中国广播影视抢抓战略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广播影视强国目标的必然要求,对构建中国广播影视发展新格局,确立其独特地位,发挥其重大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王静 《今传媒》2011,(2):10
正主持人语:在近期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和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相关部门分别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分析形势任务,研究部署2011年工作。从相关的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我们的传媒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  相似文献   

16.
《现代视听》2012,(9):2
9月11日,省局在济南召开全省广播影视工作座谈会。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传达贯彻全国广播影视工作座谈会和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全省宣传文化系统读书会精神,总结今年以来的工作,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为十八大营造良好氛围,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广播影视工作任务。省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长允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翠芳,吉保邦.省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明宝分别传达全国广播影视工作座谈会和全省宣传部长会  相似文献   

17.
罗幸 《传媒》2017,(21)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通过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传播与资讯通讯科技终将汇聚合一"的思想传达出来.而学界真正将"媒介融合"作为一种学理概念正式提出,则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伊契尔·索勒·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他认为,媒介融合指的是"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些新形势、新变化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大陆类型化广播,在媒介内容、传播渠道、媒介终端三个方面的融合尝试,令类型化广播在我国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垂直化、云端化、智能化、场景化、便捷化、灵活化、整合化、多样化、族群化和视听化的特点,进而使类型化广播模式能够逐渐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基于这一背景,笔者将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类型化广播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时代我国传媒行业政府规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媒介融合与传媒行业的政府规制1.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思想萌芽的始点一般认为是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olas Negroponte)提出的观点:"广播电视业"、"电脑业"和"印刷出版业"将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交叠重合的发展趋势,并用三个重叠的圆圈来描述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者的技术边界,认为三个圆圈的交叉处将  相似文献   

19.
媒介融合是现今媒介发展的整体趋势,影视行业也在不断适应媒介融合的时代变迁,在此背景下影视内容越来越成为影视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做好内容是影视产品的出路。本文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从影视传播过程角度,就影视作品内容在媒介融合发展下的转变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影视传播者、媒介、受众等传播要素对影视内容产生的影响,对未来影视内容制作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0.
王萱 《采.写.编》2022,(6):133-135
随着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机及其他媒介,正在以各种方式相互渗透、融合,比如网络小说、影视同期书等。本文将通过对影视同期书的类别分析,探求其发展的特点和优势,针对市场上影视同期书的现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应对策略,从而梳理影视同期书的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