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老师们对学习好目一听话乖巧的学生往往偏爱有加,有时甚至宠着、惯着、护着,怎么看怎么喜欢,就算发现他们身上有缺点,也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小痛不痒地说几句,生怕他们受了委屈。评选各类好学生时,老师们也总是想尽各种办法给他们开绿灯,就因为“这是好孩子,评不上多可惜呀”。老师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做法值得讨论,让“优秀生”成为教育的盲区,只会使这些“好孩子”被宠出“骄”气和“娇”气,使他们认为自己完美无缺.从而不能主动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更不能主动加以调整和改进.“优秀生”自身暴露的问题应该引起老师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朱老师的想法是很好的 ,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出“转告”。她没有想到学生的激烈反映 ,那是因为孩子们觉得自己作为主体没有得到老师的尊重。我想朱老师应该感到庆幸 ,孩子们的抗议恰恰证明了朱老师在孩子们的心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孩子们对自己老师的一言一行都特别在意。由这个案例我发现朱老师的学生们是很有个性的 ,那个带头嚷起来的学生是有思想的 ,我们应该肯定他。也许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欢迎这样的学生 ,觉得他们坏了老师的“好事”。但是 ,不可否认 ,他们的存在能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更多的不足和局限。教学比之其他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有的老师问:“学生的作文应该怎样修改才最有实效?”不少老师在这个问题上颇伤脑筋。 这里先说一项个案。澳大利亚有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他想了解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究竟能不能互相修改作文,学生能不能接受同龄人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意见。于是,他首先让学生们写一篇作文——“自己最近做过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4.
“爱学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别林斯基说:“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又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爱能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爱是迷惘的灯塔;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正如此说,老师爱护学生,学生才会敬爱老师.也只有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教育学生,正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呼唤真爱。但是,对于教师而言,仅有爱是远远不够的。爱,还要会爱,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爱如春风化雨,才能使学生把老师的爱转化为学习与生活的动力。我认为爱学生应该从“欣赏”学生的缺点开始。善待学生、“欣赏”学生、特别是欣赏有缺点的学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我们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但当学生的阅读体验偏出轨道,与“哈姆雷特”无关时,有些语文老师却缺失了应有的专业敏感。那么,课堂上哪些“独特体验”我们应该警惕,又有伺有效的对策呢?  相似文献   

6.
某中学一名地理老师利用课间15分钟时间在黑板上画出一幅世界地图。一些网友觉得这是浪费时间,但大部分网友们都大加赞赏,认为老师就应该有一手“绝活”;有位网友说他自己正是被老师的某项“绝活”指引,才走上一条成功的道路。我认为,有“绝活”的老师极具个人魅力,能够征服学生的心,获得学生爱戴,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光阴似什么     
有这样一则故事:学生造了一个“光阴似炮弹”的句子,结果老师给判了错。学生很有些不服气地说:“古人能说‘光阴似箭’,难道我就不能说‘光阴似炮弹’吗?”在办公室里,我把故事讲给老师们听。老师们听后付之一笑,并且认为,语言的运用有个习惯和约定俗成的问题。“光阴似箭”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而“光阴似炮弹”则只能算是滑稽的杜撰,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接受,这样的表达应该是不妥当的。显然,在老师的脑子里有着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势。我又把故事拿到教室里讲给学生们听。学生们定神听着,之后是一阵笑声。等笑定之后,我问:“你们认为…  相似文献   

8.
校园逸趣     
罗马帝国语文课上,老师给学生们讲道“:罗马不是在一个白天就能建成的。”在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向学生们提问:“罗马帝国是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夜里!”学生答道。生气老师问“:文中说蜜蜂给花园增了生气,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回答“:蜜蜂偷花蜜,花儿就生气啊!”大家听了笑个不停。那学生又说:“笑什么?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鲜花怒放呢?”日行一善老师问两位学生“:你们今天有没有日行一善啊?”两位学生齐声答道“:有啊!”老师问“:做了什么事?”学生“:我们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老师:“很好!但是扶一位老太太过马路,为什么要两个人呢?…  相似文献   

9.
一次,听一节观摩课《第一次抱母亲》,我们都能感觉到授课老师有着较高的教学艺术,亲和力极强,课上得行云流水一般自如,又有着一唱三叹的回环之美。快下课时,老师问学生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有的回答自己学习课文的收获,有的回答自己情感上的升华。不料,一位学生突然答道“:今天我有点感觉了。”那一刻,老师愣住了,我们也愣住了,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公开课上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我们已经习惯了他们对老师的溢美之辞,习惯了他们用一些充满激情的演说般的语句来为一节课续上一个美丽的“豹尾”,习惯了他们的“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0.
一个学生干部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安庆一中初三(1)班班长、团支部书记刘芸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大家做出了表率。同学们亲切地称呼她是:“我们的好班长。”老师们称赞她是:“班主任的好助手。”刘芸能获得师生们这样的赞誉,不是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11.
尊重学生     
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好,学生稍有不好,老师都会生气。这样的老师我们说他负责任。可每到这个时候,老师们都往往会把自己的生气归咎于学生的不好,于是,说教、训导、批评、甚至侮辱谩骂也就随之而来了。不论是和颜悦色,还是声色俱厉,都会让我们看到面前的学生眼中泛起的泪光。虽然最后,学生们都成了“听话”的乖孩子,可他们委屈的眼神却出卖了他们我们是口服心不服啊!其实,学生也有话要说!这里,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无意指责老师们的“责任心”,只是想从一个公正的角度让我们的老师重新审视学生们的“不好”,冷静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把尊重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寻路识斯真。”尽管叶老是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说的,但是我们同样能将其引到作文写作上来。如果这样,这里的作者就是学生,也就是说学生写作文应该是有路子的。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要帮助他们找准路子,领上路子。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的路子也就是三个通道,老师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打通”。  相似文献   

13.
理想是人类永恒而美好的主题,老师们常常会跟学生畅谈理想。在一次示范课上,老师问小学生:“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天真的小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警察。”“我要当有钱人。”“我要当农民”……想当科学家和警察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对想当有钱人和农民的学生,老师则不置可否。这显然是一种暗示:当有钱人或农民这样的理想太平庸,不够远大。我不禁要问,当有钱人或农民,为什么就不好呢?的确,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我们也总是这样教育学生。可是,一方面,我们习惯于给理想划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另一方面,我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理想是人类永恒而美好的主题,老师们常常会跟学生畅谈理想。在一次示范课上,老师问小学生:“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天真的小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我要当科学家。”“我要当警察。”“我要当有钱人。”“我要当农民”……想当科学家和警察的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对想当有钱人和农民的学生,老师则不置可否。这显然是一种暗示:当有钱人或农民这样的理想太平庸,不够远大。我不禁要问,当有钱人或农民,为什么就不好呢?的确,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我们也总是这样教育学生。可是,一方面,我们习惯于给理想划分出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另一方面,我们的理想…  相似文献   

15.
老师的缺点     
朋友是个语文老师,其所在的学校给全体学生统一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业:写一写自己老师的缺点,只能写缺点,不得写优点。为了让学生们放心大胆地写,学校规定,带回家去写,不用署名。第二天,学生们的“作业”都交上来了。  相似文献   

16.
也许是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我觉得老师在学生面前应该是满脸严肃的。因此,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我总是满脸“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有一次,一个学生怯生生地对我说:“张老师,我们希望你能笑一笑。”  相似文献   

17.
随手翻开手头的教育报刊,就能看到新课程标准、新学生观、“教师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运用充满魅力的鼓励性语言”等等。这无可非议,每位教师都明白,不应该压制学生,只有让学生舒心地学,才能学得更好。但人们很容易走极端。不压制学生,尊重学生,并不是无原则地表扬学生。可现在看看周围,特别是听听公开课,老师们为了体现“新课标”精神,真是满嘴涂蜜,学生的回答文不对题,老师也来一句热情鼓励:很好,你的视角与众不同。孩子的提问离文十万八千里,就来一句:你能提这样的问题,看来你很有远见,我们有时间再来讨论。…  相似文献   

18.
尊重学生     
《教书育人》2004,(9):8-15
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好,学生稍有不好,老师都会生气。这样的老师我们说他负责任。可每到这个时候,老师们都往往会把自己的生气归咎于学生的不好,于是,说教、训导、批评、甚至侮辱谩骂也就随之而来了。不论是和颜悦色,还是声色俱厉,都会让我们看到面前的学生眼中泛起的泪光。虽然最后,学生们都成了“听话”的乖孩子,可他们委屈的眼神却出卖了他们:我们是口服心不服啊!其实,学生也有话要说!这里,我们组织了一组文章,无意指责老师们的“责任心”,只是想从一个公正的角度让我们的老师重新审视学生们的“不好”,冷静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把尊重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9.
王雨池 《家长》2024,(7):20-21
<正>作为一名从教三十年的教师,我深刻感受到和老师感情至深的往往不是备受老师宠爱的“尖子生”,而是那些成绩差、表现不佳的“暂后生”。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发现如果能正确认识“暂后生”,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那么成人、成才后的他们会更懂得感恩。转化“暂后生”,教师要有辨证的教育观要用一分为二的态度看待“暂后生”。每一个学生身上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优秀生的优点显而易见,而对于“暂后生”,我们则更易发现缺点,忽视优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越关注缺点,那么缺点就会越多。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们感到有话可说,有一吐为快感觉;让我们的老师,劳有所获,导有所进呢?笔者认为,其要害在于我们应该让语文教学从“以分为本”的阴影里走出来,踏上“以人为本”大道,把学生当作人,而不能当作争分数的工具,教师应该通过指导和批改,从内心深处给学生以激发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