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于在校园里出现的“早恋”现象,学校和家长往往能通过做“双方当事人”的教育工作,将“早恋”消除在萌芽之中。然而,随着网络在国内的普及,未成年人“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网络在拓宽未成年人的知识面,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未成年人长时间、无节制的“泡”在网上“聊天室”中,热衷、沉湎于谈情说爱、眉来眼去 (网络表情符号 )、卿卿我我,已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心理健康。   一、造成未成年人“网恋”的原因   社会原因:   社会宣传媒体盲目介绍网络爱情的神秘性和浪漫性,象痞子…  相似文献   

2.
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等日前发布《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技术报告》。报告显示,大多数未成年人怀疑“网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尽管我国正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内容,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能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原则性规定,许多制度需要具体细化。我国亟须加快制定《未成年入网络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李玉玲在参加“播撒绿色的希望拥抱网络的春天——净化青少年社会文化环境社区行”活动时表示,为了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她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制定《未成年入网络保护法》的提案。  相似文献   

4.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大力普及,巾学生在吸取网上丰富精神养分的同时.另一个问题不得不值得我们重视,那就是困扰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中学生网恋问题。“学生上网聊天.80%在谈‘恋爱”’,这是某市一人大代表向社会公布的一个数据。据统计,购买《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这类网恋故事图书的读者80%,以上是未满18岁的中小学生,国内的知名网站BBS系统的用户90%,以上是中小学生。  相似文献   

5.
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值“六一”之际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出版物出版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所有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都要增强责任感,把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新闻出版的各个环节上,体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和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中央文明办,团中央、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产业部,文化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发出《关于深入推进“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的通知》,强调要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有效预防和戒除未成年人网瘾,弘扬先进网络文化,创建绿色网络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是指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归纳为“五个工程”。即:群众关注的民心工程、着眼未来的希望工程、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齐抓共管的社会工程、协调推进的系统工程,并下发了《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8.
正确估价我国未成年人德育实效性,深入分析导致未成年人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积极探索相应的对策,通过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结构,改善家庭德育的思想方法,优化社会德育的网络环境,构建“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德育网络,从而增强未成年人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群言在他的《谁“害”了北大学生》一书中专辟一章,名曰《北大学生的游戏时代与网络生活》,文中对网络游戏和网恋充斥着大学生们的生活表示了极大的震惊和疑虑这使我想起2001年杭州各大报纸展开的一场关于网络是不是“电子白粉”的大讨论,是教师和家长无不表示出人们对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担忧。  相似文献   

10.
徘徊 《人生十六七》2011,(11):45-47
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书中男才女貌的凄美爱情故事为无数网友编织了一个关于“网恋”的美丽梦境。如果说在那个时候,“网恋”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十分虚无缥缈、仅供幻想的事情,那么到了现在,随着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相识和交流都变得轻而易举,而“网恋”也早已从小众的独享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尽管我国正在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内容,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只能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原则性规定,许多制度需要具体细化。我国亟须加快制定《未戍年人网络保护法》,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李玉玲目前表示。为了给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以下简称《意见》),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审视了文化因素在未成年人德育工作中的消极影响,那就是“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与此同时,腐朽落后的文化与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因此《意见》强调,要传播先进文化,“要积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要“严格未成年人精神文化产品的进口标准”等,以多彩的文体活动、文化艺术方式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  相似文献   

13.
网络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时代冲击。但同时,网络暴力游戏、色情聊天、“网恋”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各种捕风捉影、故弄玄虚、恶意炒作的小道消息在网上更是随处可见。“黑客”的恶意攻击与骚扰、网络教唆违法、网络诈骗等也不是耸人听闻。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2007年中国7城市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在15岁~19岁的人群中,使用互联网的占84.2%。面对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业以及不断激增的未成年人上网人群,我们遗憾地发现,本应与形势相适应的网络道德规范却处于一种十分不健全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四川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结合四川省实际,对立法规范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问题,如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对残疾未成年人,弃儿、孤儿、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未成年人网络使用的新问题,细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既有规定,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成熟经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应运而生。在立法理念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与儿童保护的国际条约相衔接,在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的指引下,突出社会共治,强调发展与保护并重,注重与其他法律规范的衔接协调。在逻辑结构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通过打造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平台责任共同体,汇聚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与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合力,在明确头部平台特殊责任、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保护、提倡全民共治理念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未成年人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家庭,成长在社会,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是学校的工作,又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义务。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就应该努为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多年来,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上,均有了长足的发展,出台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是现有的预防对策还不能有效地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在校生犯罪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8.
新条例、新现象、新忧虑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发布了第363号令———《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根据条例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应当在营业场所入口处的显著位置悬挂未成年人禁入标志”。另一方面,规定还突出了一个原则,即国家并没有禁止未成年人“接触网络”,让网络与孩子绝缘。这一举措无疑为规范网吧经营,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起到积极作用。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网民中,大学生、中小学生约占80%,其中,未成年人约有2…  相似文献   

19.
陈粮宜 《新教师》2020,(3):10-11
2019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分组会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未保法(修订草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以下简称《预防法(修订草案)》)。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不断产生,如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网络成瘾等现象引发了社会多方的警觉与担忧。此外,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团伙化、手段成人化等不良趋势也引人重视。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空间,对未成年人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基于学校在未成年人保护中所扮演的角色,本文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强化以学校为主体的未成年人保护。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国务院公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第二章为“网络素养促进”设立专章,明确了培养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关键。如何凝聚各方合力,健全网络素养促进机制,让《条例》尽快落地落实?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