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提出了一种在贴片上加载改进的U形缝隙的新型双频微带天线。该天线结构简单,可以应用在无线局域网802.11b(2.4~2.48GHz)和802.11a(5.150~5.350GHz)的系统中,而且只需简单修改天线尺寸参数就可以实现对天线高频段和低频段的调节。本天线使用Ansoft公司的HFSS软件进行仿真和优化,在低频和高频分别获得100MHz和300MHz的带宽,并且能达到实际应用的波束宽度、增益和交叉极化电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机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的具体应用,给出一种C波段宽带二维扫描固态有源相控阵天线的设计与实现方案. 该天线辐射阵面采用双层矩形微带贴片,由宽带偶极子激励. 通过增加金属隔墙和金属接地螺钉的加载来降低天线单元间互耦,实现了宽带二维相控扫描. 测试结果表明,辐射单元阵中驻波带宽(VSWR<1.6) 达到800 MHz(相对带宽约15%).  相似文献   

3.
本文设计了一种X频段宽频带、低交叉极化微带天线。带宽在VSWR<1.5达1GHZ,天线增益与辐射方向图在带宽内保持良好特性。天线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测试和仿真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超高频(ultra-high frequency,UHF)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标签天线在物流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设计一类可工作于金属表面的平面UHF RFID标签天线。此标签天线由辐射贴片、弯折开路短截线、介质基板和金属接地板组成,不需要短路墙或短路通孔将辐射贴片与接地板相连,更易于加工。与常用的直开路短截线结构相比,采用弯折开路短截线结构不仅可以对标签天线的阻抗进行更有效的调节,而且能够显著地减小辐射贴片的尺寸。利用曲流技术原理在辐射贴片上开槽,实现天线的小型化。仿真结果表明,此标签天线(尺寸为20 mm×80.5 mm×2 mm)阻抗匹配良好,而且将其置于20 cm×20 cm的金属表面上,实测得到其最大阅读距离可达到为9 m。与其他标签天线相比,此类天线具有阅读距离远、尺寸小、结构简单和成本低等优点,有潜在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辐射缝隙导纳及波导导内波长的频率特性,是影响裂缝天线带宽的主要因素。本文以改善这两个参数的频率特性为出发点,提出了一种展宽波导裂缝天线带宽的新方法,即用脊波导代替矩形波导作为辐射波导。仿真分析表明脊波导裂缝阵列的带宽有较大的改善,这与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展宽波导裂缝天线的带宽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hina area positioning system,CAPS)接收机采用圆极化天线接收极化信号时会引入3 dB的极化损失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线性极化天线的信号合成捕获算法.该算法先对双线性极化天线接收的两路CAPS导航信号进行捕获,并根据捕获结果进行信号同步;进而利用最大信噪比合并来合成两路信号,从而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通过实测数据分析表明,该算法得到的合成信号的信噪比比单路信号得到的信噪比增加1.5dB,提高了信号接收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宽带带通滤波器小型化,采用了加载电容和电感2种枝节的双模方环谐振器,同时在输入输出端口分别加载了开路枝节,滤波器呈现出宽带和高选择性的性能.经Ansoft HFSS仿真,结果表明:该滤波器的中心频率为3.48 GHz,相对带宽为52%,通带内插入损耗小于1 dB,回波损耗大于15 dB,4个传输零点分别出现在靠近...  相似文献   

8.
设计一个金属管道中无缆探测微机器人微波供电系统,系统利用微波在圆波导中的传输基本原理,解决微波在工业不锈钢管道(直径20 mm)传输中的极化和能量传输的不稳定性问题.管道中微机器人供电单元——整流天线接收微波能量并转换成直流作为其电源,接收天线采用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整流电路采用倍压电路以提高输出功率,最终试验测得在24.5 dBm输入功率下(直流负载为300Ω),整流输出86.8 mW直流功率,能够保证机器人驱动电机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9.
利用美国甚长基线干涉阵,对致密射电源0400+258进行5GHz和8GHz双频段偏振观测,获得毫角秒尺度的辐射强度分布图像,并首次得到这个射电源在5GHz和8GHz频段的偏振矢量分布结果。源0400+258呈现单侧核—喷流结构,偏振辐射集中在射电核附近。通过4个频率的偏振分布,首次获得该源毫角秒尺度的旋转量分布。移除介质的影响后,得到该源内禀磁场结构,磁场方向大致沿着喷流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设计了一种改进的基于共面波导和带状线传输的超宽带平面巴伦.采用低介电常数材料作为介质基板,引入一段切比雪夫多节阻抗变换器,并改进了使共面波导两地等势的方式.这些措施有效地增加了工作带宽,降低了介质损耗.设计并制作了一种50Ω非平衡到100Ω平衡馈电转换的超宽带平面巴伦,在0.1~3GHz的频率范围内,测试得到的插入损耗小于1.5dB,输出端接匹配负载时电压驻波比小于2,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1.
介绍与实现了一种X波段宽带低噪声放大器(LNA)。该放大器选用NEC公司的低噪声放大管NE3210S01(HJFET),采用微带分支线匹配结构和两级级联的方式。利用ADS软件进行设计、优化和仿真。最后研制的放大器在10-13GHz范围内增益为(21.5±1)dB,噪声系数小于2 dB,驻波比小于1.8。  相似文献   

12.
针对中国区域定位系统(China area positioning system,CAPS)接收机采用圆极化天线接收极化信号时会引入3 d B的极化损失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线性极化天线的信号合成捕获算法.该算法先对双线性极化天线接收的两路CAPS导航信号进行捕获,并根据捕获结果进行信号同步;进而利用最大信噪比合并来合成两路信号,从而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噪比.通过实测数据分析表明,该算法得到的合成信号的信噪比比单路信号得到的信噪比增加1.5d B,提高了信号接收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3.
收集了BL Lacs天体1823+568射电15GHz的光变曲线,并利用Lomb-Sclargle周期图方法、Jurkevich方法和DCF方法对其进行周期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BL Lacs天体1823+568射电15GHz的光变曲线中存在P=1054.1±185.1天的光变周期,该周期可能是由喷流进动诱导的多谱勒聚束因子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较好的端射向辐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模拟退火法的Delta天线优化设计方法.通过优化Delta天线各单元的长度和倾角,并引入地面反射参数的经验公式和基频法计算天线的辐射总场,以获得一定尺寸范围内的最优天线参数.实际设计了工作于1~30 MHz的Delta天线,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快速有效的Delta天线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利用UMRAO数据库中的观测数据,给出了BL Lac天体S5 0716+714在射电4.8GHz、8GHz和14.5GHz的历史光变曲线,并应用离散相关函数法对其进行周期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S5 0716+714在射电波段存在一个大约2 075天的长时标周期性光变,该周期很可能是由喷流的螺旋进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使用Microwave Office软件,仿真分析MUSER-I(0.4~2 GHz)和MUSER-II(2~15 GHz)3 dB定向耦合器。电桥采用多节耦合器实现,且每节耦合器的长度为中心频率波长的1/4,对电桥进行分析并制作实物。实测结果表明,MUSER-I的3 dB定向耦合器的输出幅度在(-3±0.2)dB,输出端口相位差在91.9°~89°之间;MUSER-II的3 dB定向耦合器的电压驻波比在全频带范围内小于1.31,输出端口相位差在96.05°~85°之间。通过日像仪系统接收太阳左旋和右旋圆偏振射电信号,并计算信号的圆偏振度,得到观测圆偏振度与太阳信号本身圆偏振度之间的误差和太阳信号本身偏振度的关系。当太阳信号本身极化度为10%时,误差最大为9.4%。  相似文献   

17.
将QoS性能测量与层次化动态雷达图可视化方法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空间通信网QoS性能仿真新方法,构建了仿真系统平台. 同时,在分析空间通信网QoS性能参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分组对路径带宽测量方法,并利用空间通信网仿真系统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UMRAO 数据库中的观测资料给出了BL Lac PKS0735+178的射电8GHz的历史光变曲线,并应用功率谱法对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PKS 0735+178在该波段可能存在一个大约14.7 a的光变周期.  相似文献   

19.
激励脉冲的脉宽改变使探地雷达发射天线产生明显的旁瓣辐射回波,对该种波成分的研究在探地雷达的应用中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从频域中各频率分量下旁瓣辐射回波电场强度占总接收波形电场强度比例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旁瓣辐射回波的提取方法,并在实际应用中将该方法所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从接收波形中提取出旁瓣辐射回波,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实现了一种应用于WiMAX无线接收机中频部分的单级可变增益放大器.由于采用电流平方技术,该结构能以较少的级联数,实现系统所需的固定增益变化范围,以达到降低总功耗的目的.该电路采用0.13 μm CMOS工艺进行流片,总面积为0.6×0.4 mm2.测试结果表明,当控制电压从0.5 V变化到1 V时,VGA的增益变化范围为-20~25 dB,其3 dB带宽大于15 MHz,IIP3为-21~5 dBm,在1.2 V电源电压下功耗为3.6 m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