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7 毫秒
1.
殷商易代之际,周初统治者为证明其所建新政权之合法性,极力宣扬以德得天下的理论,并从西周初期开始,逐渐构建起了“以德治国”的新的政治理念。传世典籍对此过程本有多方记载,在此则以相关文字从殷商甲骨文到西周金文的演化过程为基础,对西周早期“以德治国”思想的形成略作考究,以期从另外的角度更深入地研究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2.
秦末汉初,长期的战乱使得社会经济凋敝,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百废待兴。与此同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匈奴屡次南侵中原。西汉的几位统治者为了巩固国内政权,恢复民生经济,在对匈奴的关系上采取“和”与“战”的双重战略,以“和”为主导。文章拟就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关系演变作一梳理,并总结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屯卦主体意象展示了周人初胜商王朝时草创之艰难和周人建侯卫的初衷,通过对这一卦形成背景的分析,可以加深对周初建侯卫的解读,初步了解卦理与古代社会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滥觞于“观乎天文”,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为巫觋们的“通天”事务服务的,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周人用“行为史观”代替了殷人的“神权史观”,认识到“天不可信”、“天命靡常”,只有“敬德”、“保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作乐”,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进行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纳上下于道德”,则实现了从“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这种视角转换体现在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在传为周公等人所作的周初诰令(《尚书》八诰)和《诗经》的部分《周颂》以及大、小《雅》中得到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处于低潮,前苏联东欧执政党及近年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相继丧失政权走向衰亡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需要深入认识“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人中获得新的启示和理论武装。“三个代表”正是对执政党存亡兴衰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共产党宣言》关于生产力“武器”的思想,是马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类似运动”的切入点,是“两个不可避免”结论的根本依据,它给我们深入认识“三个代表”思想提供了重要启示。执政党必须始终当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防止生产力“武器”反过来对准自己,才能赢得立党之本胜利之本。  相似文献   

6.
儒家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在历史发展中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统治者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它通过寓教于民、不使民知、推己及人、笼络人心的方式完成了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稳定政权、教化百姓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尚书》中文王圣王形象的塑造既反映周人对文王的推崇,也揭示出了周人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文王之治不仅获得了民众对西周政权深厚的政治认同和心理认同,还深刻影响着周代社会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文王的形象成为后世士人和历代君王修身的典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模式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的“华夷之辨”观是贵中华、贱夷狄的民族观、国家观,往往会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带来沉重的思想压力。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少数民族统治者会千方百计地对这一观念加以淡化,起初最通常的办法是强调本民族与汉族同源,这也促使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后抓住华夷区分的标准重文化轻血缘的特点,以自己文化上的进步来争取“华”的位置,将“夷狄”的帽子扣在其它政权的头上。到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华夷观发生变化。元朝在修辽、宋、金三史时,对三朝平等看待,各与正统,显示了元在大一统的情况下,已不看重华夷之辨。清王朝在完成中国的统一后,竟将夷狄的称呼加到西方国家身上,以至于与西方国家难以确立近代平等的中外关系,严重地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专制政府权力运行的主要方式是控制传播,即以思想统制和暴力强制并用的手段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思想统制和暴力强制手段的理论渊源是百家争鸣时法家“法”的强制和儒家“礼”的引导思想,秦始皇的暴力强制与汉武帝的思想统制为后世历代帝王所效法。历代统治者一方面结合仕途,用儒学思想编制人们的思想和舆论;另一方面又 暴力强制手段禁书、禁私人修史、禁报、大兴文字狱,控制传播。专制政府对传播的控制导致社会信息流动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的士大夫经历过天崩地坼式的社会变革,但看待正统问题上则有不同的考量。明朝遗臣往往从南明的角度切入,多主“正”说,认为人心和血统是决定“正”的重要因素。面对清朝士人的质疑,他们用道统的角度解释南京不北援的原因,并着重点明南明继承了北京的正统,继而提出南明亡则统绝的观点。仕清士人从清朝入主中原的“势”入手,主张重“统”说,直至雍正时期才重新将主“正”说作为解释清朝正统的重要理论依据。不同正统观的解释实际是不同的政治话语,是士大夫及所属政治群体对于明清之际变革之下自身政权选择的身份认同,并在清朝华夷一统的大环境之下渐趋统一。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之际,墨子针对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给社会和人民带来的危害,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但是,墨子认识到仅仅靠“兼爱”“非攻”的道德说教是不能奏效的,没有一个得到普遍承认和服从的政治权威,不能建立一种新的稳定的政治秩序,要想实现社会的稳定是不可能的,因此墨子提出了“尚同”说,即“一同天下之义”,以最高统治者的是非为根本标准,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意思行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对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的权威要无条件地服从。墨子的“尚同说”具有明显的专制主义特征。“尚同”学说,从古代中国统一的意义上讲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要求制止战争、以达统一的愿望,但是,其学说自身的矛盾性,使他的“尚同”思想抹上了比较浓重的专制主义色彩,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韩非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继承了墨子的尚同说,建构了封建专制主义集权思想。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用人道主义和民本思想为武器批判现实政治的人性沦丧,荼毒生灵;二是用归朴返真的“自然”精神来批判现实道德文化的沦落和虚伪;三是用全性葆真、贵生重死的养生论来批判现实人们(主要是统治者)的放纵私欲、自毁生命。其对未来蓝图的构筑,就是要使人道主义、民本思想、“自然”精神和养生理论得到有机的融汇和落实。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刘邦政权的道德基础、皇帝制度的道德基础以及汉初德政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分析和阐述,我认为汉初统治者正是在德政思想指导下,具体实施了德政措施,才使其统治和政权得以确立和巩固。  相似文献   

14.
周老认为,产生地主的主要原因,是周初的农业进步。他对周初农业进步的原因作了以下分析: 1、周人早是耕稼的部族,各自部族在周天子的名义之下,有一定的土地经营定居生活,于是农业发达。 2、周人在长期战争中,将战败的部族成为奴隶,陆续被编配在农场上耕作,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封建社会,神学思想影响王朝政治的方式是多样的,其产生的社会作用也是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封建统治者利用神学思想以维护其统治;二、神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封建皇权;三、进步政治势力以神学思想为武器与腐朽的封建当权者进行斗争。  相似文献   

16.
变革的时代呼唤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孔子的学习思想是春秋之际社会变革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创新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侍坐言志”、“切磋琢磨”,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习环境;“为仁由己”,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学思结合”,注意创新思维的训练。这些对于当今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学习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专题解读]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到后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延缓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重农抑商思想在明清之际尤其是鸦片战争后受到挑战,如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非常可贵。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心理基础。为了避免社会振荡,新政权在解放初期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凡是没有明显反动行为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新政权的文教、科技、新闻和政府部门所雇用,对于有影响的、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则给以闲职“养起来”。同时安排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造运动,在社会运动中接受教育。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双重打击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且对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极端厌恶,面对建国初期新政权的“清明政治”和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大部分知识分子认同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政策。对自己没有参加革命,却享受了革命果实,知识分子有一种“自责、愧疚、摘了桃子”的心态.他们希望积极配合新政权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成为新政权信赖的建设性力量。少数知识分子对新政权虽然存有“同情了解”的期待,但是他们采取了“观望与沉默”的态度,并不无条件地拥护新政权的政策和主张。总体而言,参与、配合知识分子改造,力图融入新政权是知识分子群体在建国初期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19.
商周之际之所以会出现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上的剧烈变化,是因为在周人的文化精神中有着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成为周代一切制度的出发点与宗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史馆修史制度从私人修史向政府修史的转折点在唐朝,统治者充分认识和评价史学在国家治理、政权巩固和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建立中的作用,通过强化监修国史制度和史书编纂中的专制统治意识、健全史馆修史制度、完善史官设置、以政令形式确定史馆史料来源等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史馆设置正规化、规范化,有固定的职守、隶属和专门的官员。史馆修史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发展,成为封建政权得力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