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广田20世纪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是一个师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周作人作为李广田乡土散文创作的引路人,他的文学理论与小品文创作在文学观念、文章内容、文体样式、文章风格、取材方式上对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在周作人的影响下,李广田的散文集在乡土想象中以风景、风情、人物为基本内容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性的乡土画廊。李广田师承周作人,但他30年代的乡土散文绝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周作人的散文,而是在师承中创新,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2.
对乡土的认同使李广田主动地接受了周作人的乡土文学理论,同时,周作人的小品文以及玛尔廷、怀特、赫德逊、阿左林的乡土散文创作共同开启了李广田散文创作中的乡土想象,而反叛乡土的情结又使李广田的散文在乡土想象中呈现给读者一个独特的画廊。  相似文献   

3.
海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它的移民性质,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地域文化。文章分析了海南地域文化对海南乡土散文创作的影响及乡土散文中地域文化体现,从而说明了海南乡土散文创作与海南地域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略地评析了当代台湾散文创作的表现并预示了其艺术走向。作者认为,台湾散文可能正在或即将发生历史性的蜕变和结构性的更新。知性散文的崛起,生态散文、政治散文、幽默散文的蔚为大观,山林田园乡土散文、寻根探访乡情散文的别开生面,以及散文艺术形式、审美特征的重大更新,都说明台湾散文创作空间的较大扩展,美学观念的较大位移,一元单向度的散文模式已向多元色彩的散文世界大转变。  相似文献   

5.
厉彦林是一名优秀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尤侧重乡土。他的乡土散文带有超越性,写乡土又不止于乡土,其中蕴含着故乡情结,同时又有着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既有传统味道,也有现代精神,在当下"讲中国故事"的大文化语境中,更是格调鲜明,意义独具。本文从厉彦林的乡土散文创作入手,分析其创作的艺术特色,挖掘其创作的深层意蕴,展现其乡土写作对乡土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情歌、挽歌是周同宾70年代末至8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题话语,他以"地之子"的情怀走入乡土,抒写诗意的乡村.由于现实的变化和散文观念的深化,周同宾于80年代中期开始情歌和挽歌的吟唱.他直面乡土现实,走入乡土深处,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乡土,文化批判的色彩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7.
养父与生父两种不同性格的影响,加上故乡的地缘文化和北京、济南的都市文化的双重滋润,使李广田在处理乡土散文的创作题材时,常常表露出"认同"与"反叛"这两种具有强烈对比的情绪。对乡土的认同常常同反叛乡土的情绪对立、冲突,形成了李广田内心一种情绪的张力,这也成为李广田30年代散文创作中乡土想象的源起。  相似文献   

8.
最突出孙犁的创作观的文章之一,可谓是在"左"错误倾向影响创作出来的散文《黄鹂》。《黄鹂》记录了作者心境的起伏、人生的境遇以及社会的变迁,借"黄鹂"抒景,从小事物中发现大主题,从低微出见高大,再上升到民族心理、精神层面和人性的思考,而心灵恪守却是那份质朴的乡土情怀。  相似文献   

9.
李广田的诗歌、散文与小说创作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诗歌创作的成熟主要来自于对象征派诗歌的批判吸收,乡土散文的创作受到了英国絮语散文、日本作家石川啄木和古希腊画廊派的影响,小说《引力》则在借鉴苏俄作品的基础上,采用了和匈牙利作家伊雷什.贝拉《喀尔巴阡山狂想曲》相同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从本体论逻辑结构上来说,文化诗性是散文文本的根基,更是诗性散文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多重内涵中对"还乡文化"的体认,使散文中的乡土叙述具备了一种与其他文化经验十分不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厉彦林沂蒙乡土题材散文从乡情、亲情和真情三个方面叙写了作家的乡土记忆,这种记忆凸显出的文化诗性品格,正是其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家创作,而在近年来中高考试卷中常常被当作阅读范本的根源所在。对文化诗性品格的弘扬与坚守使厉彦林的乡土书写有效祛除了当下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庸俗化倾向,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广的精神探寻力度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积淀,并最终形成了当下散文阅读视野上的"厉彦林现象"。  相似文献   

11.
商洛作家李育善的散文创作,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家公务员和乡土作家的双重角色体认,交互影响着李育善的散文视角。李育善散文的关注重心是家乡的广大农村,着重状写乡间的自然山水、民生场景和人物命运,从而构成了多幅生动的商洛风俗画卷。尽管李育善的散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总体来看,近十余年来,其创作不断走向成熟,表现为取材范围日益拓宽,个人视野逐渐开阔,语言技巧不断丰富。这些踏实的进步,使作者在承变进程中的陕西散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茅盾的抒情散文创作是首屈一指的,既高瞻远瞩,激荡着时代的风云,包含着深刻精湛的社会内容;又具有独特的创作个性、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他的散文创作思想内容与时代与作者的思想有着深刻、密切的内在联系,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透露着社会的世态人性,表现了作者迂回再进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3.
山东作家赵方新的散文作品大多着眼于凡人俗世,平易自然,立意古朴,这些作品以个人视角折射出了人世的变迁、社会的百态,将个体生命的感喟与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社会变革的印记、传统中国的血脉连结在了一起。在赵方新笔下,理想中的诗化美化了的故园还寄托和表现了作者的乡土人生理想。同时,赵方新的散文作品也将作者对都市文明、商业文化大潮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乡土文明的焦虑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14.
吕虎平将其散文根植于民间的沃土中,并以一种平民的视角和立场反观乡土生活,乡土记忆与言说成为其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地与母亲是吕虎平散文的两大主题,大地是生养我们的民间土壤的代名词,而母亲则有着伦理学和人类学的双重意义,作者对这两个物象进行了热情的讴歌.散文朴素、恬淡,呈现出一种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5.
梁实秋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散文创作从创作动因、表现内容到创作特色,俱卓然自成一体,这在他是不得不弃却文学批评和社会批评的依然的文学表现,以散文寄托作者古典主义文学理想和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作者 刘芳,1938年生,河北兴隆县人,散文家。主要作品有《光辉的青春》、《黎雀声声》、《绿的呼唤》、《绿染京华》等报告文学集和散文集。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秘书长、承德地区文联编辑室主任。 刘芳多年来致力于乡土散文创作,他的散文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而又淳厚,可谓独标一格。近年来,他的审美视野集中于人类的生态环境,醉心于“绿色散文”的耕耘。为了采风,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南疆北陲,不同地域的乡土风情,纷纷绘入他的散文画卷。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发表于1989年7月3日的《人民日报》上。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的作家都有着自己浓厚的故乡情结和对本民族生存环境的无限热爱.文章通过对毛南族作家孟学祥的散文作品的品读,就其创作中所透露出来的底层叙事关怀进行解析,并由此揭示作家的散文特点在于对乡土和民族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真诚是散文人格力量的基本内涵,散文的魅力显在于作者独立真诚的人格形象.个性化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散文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新时期新疆散文创作的勃兴与发展正得益于抒情个性的张扬与真诚自我的复归.本文从当代散文发展的角度,以作家真诚的自我人格形象的演变为审美基点,结合代表作家作品分析,论述了新时期新疆散文创作从个性迷失到真诚回归、突现个性自我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正内容概要:《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社会学著作。全书由12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吴组缃的散文,评论界一直以来只关注其30年代的创作而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吴组缃30年代的散文主要是反映皖南农村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惨状和社会的黑暗,内容深刻,写作也老道成熟。观其一生的散文创作,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一生不同阶段的人生足迹和社会动荡的印迹,文章的字里行间更能体现吴组缃一生的为人为文,其中“真淳不伪”是其散文的重要特点。实录真实的生活、写真情实感、说真话,是他各类散文的共同追求,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精神操守,作者的人格魅力与艺术风格尽显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