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士僧同宿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卷足而寝。僧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①,是一个人,是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注释]①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孔子弟子。事迹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题解]那个士子,对知识一知半解,且喜卖弄,可是连极普通的常识性问题也答错了,出尽洋相,令人绝倒。短文告诉人们: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要勤于学习,…  相似文献   

2.
2005年,是农历乙酉年(不完全等同),按十二生肖排列,酉属鸡,故也称鸡年,笔者有心搜集鸡字成语故事数则,经反复查考,整理如下:“刈鸡焉用牛刀”源于《论语·阳货》中的典故。孔子的学生子游,在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做县官,有一天,孔子经过武城,听到一阵阵弦歌之声,笑了起来说道:“刈鸡焉用牛刀?”意思是说:武城是个很小的地方,而弦乐是礼乐之事,属于治理天下之大道。治理一个小城,而施行礼乐大道,就等于用杀牛的刀来杀鸡,何必小题大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原,一个身材瘗小、鼻子肥厚、留着"山羊胡"的雅典公民。正所谓“人不可貌相”,苏格拉底虽然长相普通,但他的思想却开创了西方文明的新时代。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如果说孔子是东方的圣,那么苏格拉底就是西方的伟人。  相似文献   

4.
节选文段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①。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②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节选自张岱《夜航船》)注释①拳足而寝:蜷缩着睡觉。②澹台灭明:春秋时人,为孔子弟子。澹台为复姓。  相似文献   

5.
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学成后南游至江,居于楚,葬于豫章东湖之滨。历代儒家称其为:“刚方正大之士”。江西南昌儒学自其始。豫章城内向有东祠祀灭明。澹台祠亦称友教堂,明代建为友教书院,并有讲会之设,清初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清末改为学堂。  相似文献   

6.
孔子其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又称孔老二.他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是我国春秋时代(公元前七七○——前四七六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他是顽固地维护奴隶制度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孔子出身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他的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因宋国内乱,逃亡到鲁国落了户.后来孔子父亲孔纥做了鲁国的大夫,成为鲁国人.孔子从小就打下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烙印.他童年嬉戏常常模仿着奴隶主贵族祭祀的礼仪.他笃信“天命”,缅怀“先王”,形成了保守复古的反动思想.孔子青年时代曾在鲁国做过两次小官:一次叫“委吏”,是替奴隶主管理仓库和粮  相似文献   

7.
明清曾子故里之争及其余波李常松李莹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是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颜子、孟子合称“四圣”。曾子故里春秋鲁武城在今平邑县魏庄乡南武城(公元627年到...  相似文献   

8.
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门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称为儒家。”顾颌刚在这里所说的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其论断也是恰切的。 孔子的弟子,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孔子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依据史料记载,孔子弟子有生平事迹的有三十多人。 孔子于公元之前479年去世后,据《史记·儒林传》记载:“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居楚,子夏居西河……。”孔子弟子分散各地,  相似文献   

9.
碰酒倒     
我的老爸,挺着一个啤酒肚。初次见面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位喝酒高手,其实是大错特错了。常言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千万不要被他的外表所迷惑。我的老爸,嘿,他可是一碰酒就倒的。因此,他在朋友面前有一个响当当的绰号——“碰酒倒”。  相似文献   

10.
曲阜颜庙     
山东曲阜颜庙,又称复圣庙,是为祭祀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而修建的庙宇。颜回(公元前521—前490年),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名回,字子渊,所以也叫他颜渊。据史书记载,在孔子众多的弟子中,颜回是家境比较贫穷的一个,他身居陋巷,箪食瓢饮,生活极其俭朴。颜回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对待同学的态度又非常诚挚,孔子称赞他是“不迁怒,不贰过”,“其心三月不违仁”,“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颜回对孔子的学说也学得最好,一再受到孔子的赏识。当颜回三十二岁短命而亡后,孔子大呼“天丧予!天丧予!”哭得十分伤心。正是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所以历代封建统治者对颜回也恩渥备至,修建了奉祭他的庙宇。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大教育家 ,传说他有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 ,子路不但名列七十贤人之中 ,而且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子路是鲁国卞 (今山东泗水 )人 ,姓仲名由 ,子路是其字。他性格豪爽 ,质朴而粗俗 ,却又好勇斗狠 ,只比孔子小九岁 ,在拜孔子为师以前 ,不但对孔子一点也不尊重 ,甚至还“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哪里将他放在眼里。孔子却看出子路有很大的可塑性 ,一心要将他引上正路 ,因此不但不生气 ,反而每次见到他时 ,都能以礼相待。渐渐地 ,子路被感动了 ,开始主动接近孔子。一天 ,孔子问子路 :“你喜好什么…  相似文献   

12.
人不可貌相,是因为人有内在的气质与修养;海水不可斗量,是因为海水有着特别丰富的蕴藏;成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典故,典故性的成语也不可“貌相”。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 一、“生知”与“学知”的矛盾 孔子认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其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论语*季氏》,以下引证只注篇名.)孔子的“生而知之”是唯心主义的,但其“学而知之”包含唯物主义内容,由此形成了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他还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等人与下等人之间的差别是不可改变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这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他虽然承认“生而知之”,但认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此说明孔子崇尚古人勤奋学习求得知识.勤奋学习,对适应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要想走在时代的前列,必须不断学习.否则,他将被社会所淘汰.  相似文献   

14.
商汤灭夏朝时,亲夏的韦国(在今河南滑县)被灭,余民以国名为姓氏。至商晚期韦姓人复立小国(在今陕西扶风县),国号韦。其君韦遐助武王灭纣王有功,封爵“伯”,经几次迁徙,定国都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传至西汉有韦孟,成为官宦家族。之后,他举家迁居今山东邹县,传至韦贤,被汉武帝召入长安做官。其后裔在杜陵(今西安东南)形成显贵家族,经历浸长时期的发展,至明清已遍布全国。近现代有部分韦姓人又移驻海外,成为中国的“百家姓”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时,孔子还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他在17岁那年说过这样一句话:"丘也,东南西北之人也。"(《礼记·檀弓》)"东南西北之人"者,漂泊不定也。从那时开始,孔子就认定自己是个行者,一生都将行走在路上。的确,孔子的一生基本都是在路上。他19岁去宋国(今河南商丘)娶妻,28岁东登蒙山(今山东平邑县),南去郯子国(今山东郯城县),34岁入周(今河南洛阳),35岁去鲁适齐(今山东淄  相似文献   

16.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拣小的。家中大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小儿,法当取小者。”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夸赞。“孔融让梨”是古代中国人教育幼儿识礼的经典例子。  相似文献   

17.
子羽墓前     
<正> 近日有机会赴江西省南昌市考察百年老中学,行前照例翻阅有关资料,看有否可以顺道瞻仰的圣地。果然,在一部工具书中发现,南昌市第二中学校园内有一座澹台灭明墓。澹台先生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期  相似文献   

18.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伦理思想的核心,体现了他的心性论。他的这种思想虽然渊源于先秦以“仁”为中心的儒学,但在根本义旨上有悖于儒家“仁者人也”的义理,否定了人的主体性,是对孔子“仁”学的一种歧出。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办学的大教育家,传说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子路则不但名列七十贤人之中,而且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子路是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姓仲名由,子路是其字。他性格豪爽,质朴而粗俗,却又好勇斗狠,只比孔子小九岁,在拜孔子为师以前,不但对孔子一点也不尊重,甚至还“陵暴孔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哪里将他放在眼里。孔子却看出子路有很大的可塑性,一心要将他引上正路,因此不但不生气,而且每次见到他,都能以礼相待。渐渐地,子路被感动了,开始主动接近孔子。一天,孔子问子路:“你喜好什么?”子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  相似文献   

20.
人不可貌相,这话只是说给俗人听的。曾国藩鉴人,特别是鉴“士”,就是从鉴相开始。 印象中,第一眼见到祖庆时,正是一个日盈于天、骄阳似火的午后,他的魁梧、淡定,他的中气十足的谈吐,以及那一脸掩饰不住的勃勃英气,不禁让我想起“南人北相”的鉴人断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