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分子完成了自我蜕变和成熟,对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眼睛",是公众的"代言人",这种公共性可以说是知识分子的"神".但由于当今社会的转型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正在日趋衰弱,我们必须通过提高知识分子待遇、完善知识人才评价体制、倡导学术独立等重建知识分子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2.
韦君宜是一代文学名家和编辑出版名家,是从"一二·九"时代走来的革命知识分子,她在诸多方面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关注社会人生,启发民众觉悟,重造民族品德,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自觉追求,也是韦君宜的自觉追求。作为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韦君宜不仅自觉继承中国现代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爱国爱民,文学启蒙的思想传统,而且以自身抱诚守真刚健不挠的个性修为成为文学启蒙所要立的"人",而她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境界更是她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3.
陈寅恪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提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本位论",并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提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本位论",并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所提及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这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置于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抑或说社会人文教育,表现为培养学生自由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那么,高中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理性批判精神呢?对于自由独立的理性批判精神而言,重点并不在批判,而应更多地强调理性;甚至聚焦到批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在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李大钊以其睿智和勇敢,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旗手,他的思想引领时代前行,一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因此走上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的光明大道。李大钊的"根本解决"思想,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提出的改造中国社会的最初方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7.
毛蒙 《文学教育(上)》2008,(19):100-101
近现代以来,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结下了亲密关系。回顾传媒发展的历程,不论东方西方,自近代媒体成型以来,知识分子与媒体的联姻现象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在中国,追溯中国新闻史,现代大众传媒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向现代知识分子转变,为有识之士的立言和发声提供了良好的场域。我国一直有“同人办报”、“文人论政”的传统,报纸与非学术杂志等大众传媒是知识分子传达自己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成为社会文化生产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8.
<正>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向何处去?是依附于权贵后面摇尾献媚,是躲进书斋关注自己的性灵生活,还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为公平正义而鼓与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这是大家的自由,但是从中国知识分子的固有传统来说,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更多鲁迅存在。这样的人物越多,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越有希望。因为知识分子读书多,他们往往追求"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是国家的"催化剂"和"稳定剂"。他们更有理性,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指受过中等和高等以上教育的人,在相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文艺工作或技术开发,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脑力劳动者。他们在继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优良品格,做到"穷则以道而自重"的同时,也普遍存在着"达则枉道以从势"的现象。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只有修身弘道,兼顾"穷"、"达",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新文学天穹的两位巨星,鲁迅和胡适是互为镜像的知识分子。他们从同一营垒中的革命战士到分道扬镳,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后来,鲁迅思想开始"向左转",逐渐成为左翼文艺运动的精神领袖;胡适却不断向自由主义思想靠拢,终于成为蒋介石的重要"诤臣"。实际上,他们在政治立场和文化态度方面的迥异选择,是由于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鲁迅和胡适都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智者,肆意抬高或贬损其中一方,都是一种非理性态度。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有理智上倾向西方而感情上留恋中国的倾向,所以卢梭对西方城市生活的批判对他们有着莫名的吸引力。知识分子的超脱与浪漫成为他们热捧卢梭的一种解不开的情结。其中,刘师培更是成为近代宣传卢梭的积极分子,他传播卢梭的思想始于《中国民约精义》。此文在当时传诵一时,通过研究发现,卢梭对人类自然状态的赞美特别符合中国文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这种理想社会是以许行的"并耕"为特色的平均主义无政府社会,可见西方思想传播所受到的传统的制约。所以卢梭的学说成为刘师培式无政府主义的重要理论,在刘氏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使命感",作为社会上的广义的"仁人志士"通常所抱有的庞大的"社会责任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意义,其整体上的思想质地,既有现代性与传统的贯通,又有西学特色与民族文化要素的结合,属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种新气象。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进步知识分子群体中,胡适是最有清醒的、自觉的和鲜明的"文化使命感"的一位,他对于"文化使命感"的反复提出(从"为国造因"到"再造文明")及其践行,实质乃是一种"文化报国",即从深沉的爱国主义立场出发,本着对世界文化潮流的把握,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包括文化国情),而立志以个体的社会文化活动,报效于民族和国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整体的思想文化建设,又集中表现为提高国民思想文化素质)的一种可贵的努力。如果说有什么"胡适思想"的话,此即"胡适思想"的精髓;如果说有什么"胡适精神"的话,这同样是"胡适精神"的最具光彩、也最具深刻文化价值内涵的一面。其实际的社会影响,已经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从‘五四’开始形成的新文化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13.
陈思和将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概括为"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和"民间岗位意识",本文借鉴这一理论,从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关系问题入手,阐述了中国早期民间岗位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周作人的思想,描述了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框架里对庙堂与广场知识分子的传统价值取向的大胆反叛,以及对自身主体独立性的自觉和形塑。  相似文献   

14.
知识分子走上电视媒体,经历了从最初的回避姿态到之后投身其中的曲折过程。本文从三个方面研究了知识分子介入电视媒体的渠道:知识分子借助大众传媒展开学术传播;扮演社会问题顾问的角色以及参与实际的电视节目制作。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时代,国家有不同的知识分子传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民主政治传统以及化背景的不同,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是千差万别,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那就是知识分子由思想化向专业化的过渡成为主流,以思想为生的知识分子逐渐消亡,他们由统治阶级的附庸或反对变成运用其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的专家,学,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被历史性地界定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会,在物质明和精神明建设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与其他阶层的民众一起共同维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清华大学校园内,有一座并不高大却肃穆庄严的石碑,正面端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为纪念我国清末民初大学者王国维而建。该碑建于1929年,碑文为陈寅恪先生所撰:"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火,共三光而永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经陈寅恪先生概括提炼,播在人口,它们也成了中国高校师生共同追寻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师与知识分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分子并不是以知识为其判断的惟一标准,而是以他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批判精神为根本特征。并非一切从事大学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天然具备知识分子的资格。强调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角色的扮演,不仅是现代社会呼唤反思型教师、思想型和研究型教师的必然前提,更是对中国现代教育精神追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学术明星是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但中国人文学界的学术明星却充当了特定时期"文化母亲"的表征符号,遭遇的非难更多.学术明星的成长历程折射出了人文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复杂性.作为社会的顺承者还是批判者,这是一个值得人文知识分子深思的现实与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蔡元培,在放弃翰林院编修而转向革命继而游学德国的过程中,他坚定了教育救国的梦想,后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并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城邦.追溯蔡元培职业生涯的转变轨迹,发现在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和爱国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思想自由和精神独立成为近代知识分子普遍的价值追求,从事教育或科学研究成为近代知识分子表达爱国情怀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0.
“五四”以来,尽管对“人文主义”(humanism)有不同的理解,但一般都认为人文主义的论述与知识分子是分不开的。知识分子是一种启蒙式的人文主义者,自古到今,在中国的社会文化领域里始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知识分子自己觉得他永远站在一个中心位置来影响社会。这个基本的立场,在20世纪70、80年代后开始受到挑战。随着知识的工业化、专业化或体系化,人文精神变得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知识分子的社会承担也变得越来越无足轻重。对于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问题,有必要重新解构,作出新的思考。知识分子应该从文化实践中产生出来,他可以在现代社会里扮演多个角色,通过这些角色营造对社会、对文化有影响力的论说空间,这种影响力不同于原来的社会承担,更多的是知识的推广。当代知识分子可能会向两个方向分化:一些人以专业知识为主,更加专业化;另一些人会成为文化型的行动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