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武术专项课是在高校三年级继续开设体育课的改革中所出现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证明,在普通高校三年级开设武术专项课,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广大学生的体质,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民族体育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目的鉴于我院三年级以上学生停开体育课,只二年级以下学生开设体育课的情况,进行了体质的测试,其目的在于如何改革现教学大纲并结合本专业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三年级以上设置新课的建议。二、调查对象我们将在校学习的四个年级,每个年级采取随机抽样一个班的办法,共120名  相似文献   

3.
<正> 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掌握好一两项运动技术和锻炼手段,使其终身受益十分重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高等学校公体课一般只开设二年,从而影响了学生体质的增强。为了贯彻1979年教育部《暂行规定》中指出:“有条件的学校应在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课”的精神,我们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在本校三年级学生中进行了不同体育锻炼组织形  相似文献   

4.
我院三年级学生的体育气功课是在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我撰写的论文发表,及教研室向院长报请三年级以上学生开设体育课的报告批复后,于一九八四年九月在三年级正式开始上体育课。关于教学内容安排,经教研室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着眼点应是如何面向四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以科学的态度全面地、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  相似文献   

5.
对加强大学高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课外锻炼的必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开设体育课和未开设体育课的各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和课外体育锻炼两项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大学高年级学生必须开设体育课,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提高大学高年级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使他们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正> 现在高校都开设专项体育课,这种做法对一部分学生不太合适,效果不好。北京林业大学于1986年实施体育教改方案,在二年级开设专项体育课。经过两年实践,我们对85级、86级开设的各专项教学班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中发现,有15—20%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形式对他们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提高身体素质效果不好或一般。在这部分学生中女生较多,且平时不爱运动,体育“达标”及专项技术多为不及格或免强及格。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88年9月,我们将在一年级普通体育课结束后未能“达标”或免强“达标”的学生,到二年级时组成专门以提高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的教学班,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校三、四年级学生,由于不开设体育课,体育观念淡化,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稀少,身体素质水平下降.针对现状,我院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在三、四年级开设了体育课。实践证明,开设体育课后,对增强学生体育观念,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水平,以及促进体育教学改革都有重要作用。这对迎接21世纪,全面完成高校体育任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海敬业中学在贯彻体育教学大纲要求的同时,结合学生个人爱好,在高中年级的几个班级里进行体育课选修教学试点。他们开设了游泳、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天津大学94级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跟踪调研,发现三、四年级学生身体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大学期间是生命过程中奠定体质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强身健体的近期效应,更要着眼于将来对体育“终身享用”的远期目标。1 研究方法  从天津大学15个系中随机取出12个系的584名学生,对他们的身体素质进行了4年的跟踪测验。(图表略)2 结果与分析  由于大学三、四年级不开设体育课,大部分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学会适合自己的锻炼手段,又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督促措施,使三、四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  相似文献   

10.
对残疾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5年我院在国家教委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关怀支持下,创办了残疾人医学系。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招收残疾学生460多名,他们中大部分上进心强,能吃苦耐劳,成才意识强,他们智商高,高考分数远远超过一般本科学生。由于他们肢体残疾,无法同正常学生一样参加多种多样的业余活动和体育锻炼,致使他们普遍身体虚弱,活动能力、自理能力较差,又因他们从小缺乏系统的体育教育,因此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淡漠。基于以上原因,我们为残疾学生开设了保健体育课,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就对残疾学生开设保健体育课前后的问卷调查进行对比分析,以求在残疾学生体育课教学中,更好地开展适合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 ,应突破原有的体育课程结构框架 ,建立新的体现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 ,学科类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改变目前只限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的状况 ,一、二年级开设必修选项课 ,三年级开设选修课 ,同时为伤、病、残、体弱学生开设保健与康复体育课 ,为运动特长生开设竞技训练课。理论部分以“理论知识窗口”的形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突出理论教学的灵活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实践部分以运动项目为主 ,突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过程 ,学习内容、锻炼方法、组织形式始终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2.
速度滑冰运动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冬季运动项目,也是北方地区学校体育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哈尔滨师范大学共同课为学生开设两年体育课(一年级普修体育课,二年级专项体育课),冰上授课时间为两个冬季,总时数为24学时,占体育课总学时的16.7%。多年来速滑课的教学一直袭用旧的教学组织形式授课,忽视了学生冰上运动的基础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教材内容与练习方法均不尽如人意,致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锻炼效果。之所以如此,一是学生掌握技术的程度参差,互相混在一起致使课堂秩序显得混乱;二是运动量不好掌握。教师一般把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作为重点,很难兼顾其他,有时只是布置一下练习的内容,随意性很大;三是技  相似文献   

13.
德智体并举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断科学化的体育教育已成为贯穿高校学生整个学业过程的基本内容,但是由于人们着力于低年级学生的体育教育课程的建设,而对高年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出现了一些疏漏,指导性削弱,致使高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基本上放任自流,身体素质和体质出现明显下降现象。仅以我院为例,我院学制为5年,一至三年级开设体育课,但三年级的学时数仅占一、二年级的一半,个别系连一半也不到。在我院今年4月举行的一项素质比赛(立定跳远)中,一年级男子平均成绩为2.36 m、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一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步入小学,很多行为习惯还未养成,他们还是一张"白纸"。对此,应该如何让他们"入门"体育课?体育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体育课?对于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只有用心,才能"开好门"。一、开门第一件事:教会学生排好队一年级的学生进入正常学习、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03-2006年浙江省高校女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数据,对开设体育课(1、2年级)与未开设体育课(3、4年级)女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各项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与评价。旨在了解和掌握浙江省高校女生开设体育课与未开设体育课女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规律,为促进本省高校女生体质健康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提供理论支撑,为学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试探对体育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校传统体育课教学模式与改革后的体育课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从大学一年级,开设体育专项课,使学生系统掌握1-2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对增强体质和提高教学质量都有较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中三年级的学生,面临着毕业和高考,学习任务极其繁重。据调查了解到,他们中的大部分同学,都具有强烈的升学愿望,希望自己能在高考中以优异的成绩实现自已的美好理想。因此,导致他们理头于文化课的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有的甚至对体育课也不感兴趣。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如能把体育课教得引人入胜,尤其是教材选择安排的合理,教法得当,同样能把高三的学生吸引体育课  相似文献   

18.
体育课根据个人爱好选择项目,这在大学中屡见不鲜,但在中学里可能还很少有人去尝试。过去常规的体育课内容表浅,小学阶段由于师资不足或场地设施有限,开设的内容大多为娱乐性体育;初中阶段为了中考体育达标而苦练三年素质,较为单调;进入高中以后一般身体素质基本具备,理解力也大为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也高了,  相似文献   

19.
<正>每当给一年级三班上体育课或组织他们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教室窗前总有一个娇小的身影一动不动地注视着大家。这个学生的名字叫王明,他的学生时代本应是  相似文献   

20.
<正> 密云县地处北京市东北部,95%以上都是农村山区。几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也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目前体育课开课率已达到100%。全县45所中学有90%以上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30所县、乡、镇级直属小学和中心小学100%的每周开设3节体育课,每天坚持课间操30分钟,每周安排2~3次课外体育活动,保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