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A、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变异、发展主要是在对世界文学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认同中产生的没有横向借鉴、综合,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不可能在变异中求得发展。这是被其自身嬗变历程所证明的。纵观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不难看出:1976—1978年,以天安门诗歌运动为序幕,以陈若曦的《尹县长》、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为代表的“伤痕文学”的崛起,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接着,现实主  相似文献   

2.
刘德银 《现代语文》2009,(6):99-101
文革结束以后,文学界面临着拨乱反正的历史转型,“伤痕文学”成为文革后文学转型的一个重要标志。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宗璞的《三生石》,叶辛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及竹林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是伤痕文学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伤痕文学”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单调,但它留下的历史记忆是沉重的,也是抹不掉的。  相似文献   

3.
李平 《当代电大》2004,(1):19-20,23
第三编 1 977—1 985年的中国文学11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4 4 )“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 5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 6 )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12 心灵的伤痕4 7)《伤痕》与“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  相似文献   

4.
图片新闻     
《中文自学指导》2009,(5):F0004-F0004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内复旦大学第四宿舍楼正门。1978年4月上甸,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在门内一层尽头拐角处复旦大学中文系墙报栏上贴出,引起当代中国文坛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5.
一新时期文学从“伤痕”开始,历经“反思”、“改革”等波澜壮阔的阶段,到1983年左右,“寻根”文学——从某个角度看,也可称为“回归”文学——开始在文坛上初露端倪,到了1984——1985年间,这种以文化寻根意识所导致的创作现象已经蔚为大观,呈现了新人辈出,名篇似锦的昌盛景象,自《北方的河》起,张承志的硬健的雄风展示了对现代都市文化的顽强对立。他的《残月》,《黄泥小屋》,《胡涂乱抹》等篇章。不但在动荡的现代文化中注入了不合谐的因素,而且超越了现代时间的具体性。它常常显示出抽象的历史背景,又展示出无尽的未来,现代与历史的对立,都市与自然的对立,西北宗教与东北世俗的对立,成为张承志文化寻根的出发点。另一位具有独特风韵的作家阿城,以《棋王》,《孩子王》,《树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不是伤痕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文学界公认《班主任》为"伤痕文学"的源头,而比较《班主任》与《伤痕》发现,后者才是真正的源头.《班主任》的主人公是张俊石,主题是教育界在新的历史时期拨乱反正,大干快上.谢惠敏也并不是伤痕人物,她只不过证明了青少年的认识和观念的一种历史惯性.将这种社会政治大环境的影响看作是精神创伤,并不妥当,亦不深刻.《班主任》的情感基调是积极、愉快、"向上"的,根本不具备"伤痕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创伤"是社会建构的事物。在"文革"被建构为创伤的过程中,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伤痕》和《十年十癔》是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作品。《伤痕》表现的是"文革"期间留下的"伤痕"及其修复,《十年十癔》则描摹了"文革"期间形成的"创伤",它无法修复且不断重返现实之中。从《伤痕》到《十年十癔》,八十年代文学圆满完成了对"文革"的创伤建构。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高山下的花环》执导体会报告会上,谢晋说,在表现和反映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个主题上,文学作品还是远远不够的。已经出现的一些作品对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个主题的表现,多停留在表面上,只是写到了红卫兵运动,大串连……等等,并没有能够从历史的深度深刻地反映出造成这场悲剧的历史原因及惨痛教训,“伤痕文学”并没有完成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这个使命。(摘《辽宁日报》1984年12月11日)王蒙在今年初应全国政协文化组邀请讲话时说:前不久闭幕的全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  相似文献   

9.
台湾80年代的大陆文学研究,按台湾著名大陆文学研究者陈信元的看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至1985年为第一阶段,其研究的重点是大陆的“伤痕文学”,先后出版了高上秦主编的《中国大陆的“抗议文学”》、叶洪生编的《九州生气情风雷》、吴丰兴的《中国大陆的伤痕文学》、周玉山的《大陆文艺新探》和张子樟的《人性与“抗议文学”》等,大多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文学上的偏见。这一阶段比较有价值的是对大陆“愿俄诗”的研究。《创世纪》1984年推出《大陆朦胧诗特辑》,并同时刊载叶维廉《危机文学的理路——大陆股陇诗的生变》和洛夫…  相似文献   

10.
“后知青文学”的新写实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知青文学”和“后知青文学”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十几年间,数以百万计的知识青年卷入了上山下乡运动中。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产生了当代文学史上的“知青文学”一脉。这一文学思潮的开初时具有震聋发聩意义的是卢新华的《伤痕》,此后产生了如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王安忆的《广  相似文献   

11.
张平的小说创作一开始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其小说处女作《祭妻》之所以在当时“伤痕文学”的小说创作潮流中,显得有些不同流俗,至今看来仍然没有被完全地遮蔽和淹没,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兰子这样一位带有一定的精神超拔性,别具相当人性深度的悲剧性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姐姐》讲述的依然是一个类似于《祭妻》的悲剧故事。《姐姐》之所以能够在当时众多的小说作品中脱颖而出,能够被评为1984年度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同样与小说成功塑造了姐姐这一具有中华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有关。与当时的“伤痕”、“反思”小说作品中普遍地把历经“反右”、“文革”磨难,后又获得平反的知识分子设定为文本的视角性人物不同,张平的中篇小说《梦中的情思》的艺术视点又一次聚焦在了作为女性的秀兰身上,从而也使《梦中的情思》具有一种特别的个性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现了作者的评论勇气。对海外“文革文学”的评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填补了海峡两岸“文革文学”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李平 《当代电大》2004,(7):32-34
44)“五四”精神的复兴“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45)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6)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相似文献   

14.
作 家 档 案 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自1978年在"伤痕文学"大潮中以一篇《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之后几十年间笔耕不辍.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无字》,小说、散文、随笔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相似文献   

15.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的优秀长篇小说,创作于一九七八至一九七九年间。当时,我国文坛扫除了“四人帮”设置的种种障碍,作家们乘着党的“三中”全会的春风,以深沉的思考、锐利的目光、强烈而鲜明的时代感情以及艺术上大胆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开创了社会主义文学的新时期。用痛苦的血和辛酸的泪浇灌出来的“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风行文坛,成为文艺百花园中引人瞩目的奇花。“伤痕文学”着力于描写人物的不幸遭遇,来揭露十年动乱在人们肉体上和心灵上留下的“伤痕”;“反  相似文献   

16.
追溯八十年代儿童小说创作题材的轨迹,不难看出,八十年代初期,不少儿童小说还在回望被扭曲、被沾污的童心,选材多是“伤痕”的颤音、悲痛、反思、悔恨,诸如《妹妹的生日》、《卖鸡蛋的姑娘》等。八一年到八二年,基本取代了“伤痕”的位置而代之的是有关“爱的教育”以及‘恢复失足少年的自尊和人格”等方面的内容。前者如王安忆的《黑黑和白白》,郑渊洁的《金鱼》,刘玲的《淡绿色的小草》。后者如王路遥的《一个刀枪不久的孩子》刘厚明的《绿色钱包》。八三年前后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儿童小说的选材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敢于触及儿童…  相似文献   

17.
“迷惘的一代”和“伤痕文学”这两个文学流派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国度,产生于不同的时代,但却有相似的创作背景和动机。“迷惘的一代”作家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一些作品作为经典和名著而留存下来;“伤痕文学”由于思想性上欠深刻和艺术手法的幼稚,很少有作品作为经典留存。  相似文献   

18.
“人民艺术家赵丹诞辰80周年纪念”暨“赵丹创作与生平展览”,近日正在上海影城举行。作为赵丹老友、正在沪寓养病的著名影人白杨闻情,欣题“花蕃果硕,万世流丹”直幅以献,又寻出了17年前(1978年元旦)赵丹书写的自己的诗作《迎春》横条(见下页图),特请人精配镜框,将“墨宝”送交影城展出。 细赏《迎春》,诗序云:“一九三六年始与阿丹合演《十  相似文献   

19.
一、文学史《欧洲文学史》(修订本上下卷)杨周翰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法国文学史》(上册、中册)柳鸣九等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981年《英国文学史纲》阿尼克斯特等著人民文学出 版社1980年《美国文学简史》董衡翼等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德国文学简史》冯至等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年《怪吝人》赵少候译作家出版社 1955年 (另有李健吾译:《喜剧六种》,_上海译 文出版社1978年新1版,其中包括《达尔杜弗 或者骗子》、《吝晋鬼》等剧)歌德:《浮士德》郭沫若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席勒:《阴谋与爱情》廖辅叔译人民文学出版 …  相似文献   

20.
作为特定历史环境下出现的“伤痕小说”,其经典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经过时间锤炼的“经典”,而是经由一整套文学生产机制诸如国家意识形态、出版、评奖、接受等各个环节的筛选和过滤形成的。“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文学的第一个潮流,它顺应了政治思潮、社会心理和文艺模式等一系列以“新时期”命名的历史诉求,它也为其后文学创作的审美本体回归开创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