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提供深层次的知识服务是高校创客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撑。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知识服务者、知识本身、高校创客空间环境三个维度,提炼出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能力构成要素,且对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能力现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知识服务主体(人)、知识客体(即知识本身)、知识服务环境、知识服务结果等要素与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最后从情报学视角提出强化高校创客空间的知识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完善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能力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7):156-159
在对高校工程训练平台创客空间的功能和定位分析的基础上,探索了创客空间的物理空间建设、在线空间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和以创客空间为载体的创客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问题。通过与社会化的创客空间合作建立创业孵化机制,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客的培养搭建起创新型服务平台。以高校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背景的创客空间建设有效地支撑了创新创业教育、创客教育的开展和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7,(5):109-114
在全球,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创客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创客空间能将创客教育融入现有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基于此,文章分析了国内外较有代表性的四所高校创客空间,介绍了依托工程实践平台的西北工业大学创客空间的建设情况,构建了基于创客空间的创客教育课程体系,并以西北工业大学创客空间为例进行了实践应用。期待文章的研究,能为高校通过创客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构建科学的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体系,是当前我国高校创客空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复杂网络理论为理论基础,剖析高校创客空间各知识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创客知识需求、知识服务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指导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抽象为网络,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体系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体系的研究框架.以期为高校创客空间知识服务作用发挥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校为了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正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期望形成全体学生参与的泛在创客学习氛围,促进校园创客文化推进。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基于高校开放实验室的创客空间建设举措,包括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讲座和项目研究、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孵化基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接纳社会创客等,旨在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建设性意见,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近几年的建设成效表明,将开放实验室融入创客空间建设,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提升了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增强了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毕业生。  相似文献   

6.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教育技术》2015,(5):27-32
该文对美国高校创新教育实验室和社会创客空间的发展进行了探讨。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纽约大学ITP项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利益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波士顿Artisan’s Asylum创客空间、奥克兰The Crucible创客空间、欧特克公司9号码头工作室等地的考察,深入了解了美国高校及社会的创客生态环境,包括物理空间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组织运行机制等,提出了在高校建设创客空间、以创客模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活动理论为探索人类复杂的活动提供了分析框架,引入活动理论探索创客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及意义。创客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与活动理论的关系结构存在映射关系,活动理论观照下的创客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基于活动理论推动高校创客教育的策略,主要表现为:完备创客工具、构建创客平台、创设创客课程、培养创客教师、培育创客文化、制定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创客运动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创客教育正在掀起一股教育改革浪潮。高校建立创客空间、引入创客教育,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最终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论文介绍了创客和创客空间的概念及发展现状,探讨了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创客空间与创新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基于创新实验室,高校创客空间的建设包括实体创新实验室建设和创客空间网络平台建设两个部分,并从开放模式、教学和运行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三个方面探索了实体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模式,最后研究了创客空间网络平台的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创客运动的繁荣,教育创客空间已然成为推进创客教育、培养创客思维的基础物理空间。在基于创客教育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美国教育创客空间全国报告》的相关内容,本研究认为美国教育创客空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核心议题:创客空间活动设计的公平性与包容性发展、创客空间课程设计潜在的隐性偏见和创客社群中的文化塑造问题。展望未来,美国教育创客空间的设计者应首先考虑为全体学生营造创客学习的氛围,创设无边界、无限制的创客空间学习环境,而并非选择特定的设备或项目;新的创客空间建设者要侧重最大化地开放创客空间,尽可能地拓宽与创客社群的合作与分享。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如何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创客文化的逐步传播,大学生创客思维的培养和创客空间模式探索逐步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本文探索了创客空间在大学生第二课堂的运营模式及创客文化在校园培育的可行性,并结合自身近年来校企深入合作的经验,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大学生创客空间培养模式的运营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AI”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新的驱动力和思维方式。一种可有效实现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智能互联与交互融合的新技术——数字孪生应运而生。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可构筑联通现实教学空间与虚拟教学空间的数字孪生讲台,并成为在线教学空间的“数字大动脉”。数字孪生讲台可分为在线学习特征分析技术和虚实教学空间融合分析技术,通过“在线教”与“在线学”间的深度融合、映射与镜像,能为在线沉浸式教学注入新的数字生产力。基于此,从教学、技术两方面,探索数字孪生讲台的在线沉浸式教学流程设计与技术运用,即基于混合式平台的教学数据采集与管理,基于多维分析的教学数据分析与建模,基于精准教学和精准管理的数据应用,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在线沉浸式教学体验,进而设计其教学流程。旨在通过数字孪生讲台的多源数据融合、虚实融合映射、教学服务融合优化,促进数字化、智能化课堂的形成,推动数智融合在教学方面的创新性应用,从而形成一种基于大数据的课堂数据互动、映射的新形态,进而革新与重塑现代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2.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武汉理工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设立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类型,将创业教育、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制定辅修二学位、本科、硕士三种不同类型的培养方案,搭建“创客空间—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发展加速器”四级链接的创新创业平台,提出基于雇主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1234”教育模式,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学校在创业型人才生源选拔、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为其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Combining the excitement from the maker movement and the novel creation of deployable makerspaces, w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Atelier for Kinaesthetic Education (MAKE) 3D. MAKE 3D is a mobile makerspace platform that can be deployed anywhere there is electricity to create a curricular spectacle of digital fabrication in particular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r what is more commonly referred to as 3D printing. Our project combines this notion of curricular spectacle and a mobile makerspace platform, to develop strategies in how to meet the novice user almost anywhere and to entice them into a series of hands‐on activities that would give them a range of knowledge and aptitude for additive techniques in digital fabrication. We review the component parts of our Material to Form curriculum and explore thematic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maker movement and art education including STEAM and interdisciplinarity; design thinking and kinaesthetic learning; and place‐based education and the mobile platform. Informal practices in art education and the mobile makerspace advances forms of place and kinaesthetic learning. Similar curricular setups are therefore encouraged to reinforce and expand prior knowledge, broaden participation and provide an adaptable learning space for STEAM initiatives.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社会的来临,创客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基地,高职院校开展创客空间建设具有显著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应从树立创客理念、完善创客课程、培养创客师资、完善创客机制、营造创客氛围等方面构建创客空间,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的提出,国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社会对高校IT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师科研、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创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以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目标层,以CDIO为指导的实践层和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平台层,构建一个相互支撑的立体生态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该培养体系已经在成都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专业中进行了多年的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所培养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随着AI、5G、物联网、大数据、传感与全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从VR、AR、MR到XR的不断演进,促使数字孪生技术开始走向应用并备受学者关注。其正从制造业、城市管理、医疗服务向社会其他领域不断衍生拓展,并在教育领域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数智融合驱动下,从“AI+大数据+学习分析”加持下的学习者数字画像,向“AI+5G+XR”与全息技术支撑下的数字孪生学习者的迭代更新,将成为AI赋能教育的一个演进趋势。数字孪生学习者基于“四个关键要素”和“五个基本原则”这一现实前提,遵循刻画学习者画像、仿真学习过程、预测学习发展、生成学习结果和共享学习智慧的生成过程,具有高度仿真、动态映射、虚实共生、迭代进化和智能应用的特征,可为“AI+学习者”呈现更精确的学习过程分析、更精准的学习内容推送、更科学的学习评价与无边界的学习生态;并助力学习者进行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行为调整、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体验改善、学习效率提升。因此,对数字孪生学习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可为数智融合驱动下的学习变革提供全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使命。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成长为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基础,而且可以起到激发创新意识、锻炼创新能力、磨练创新精神等作用。为促进劳动教育融入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要强化劳动教育目标的创新育人导向,优化劳动教育载体的创新育人功能,增强劳动教育教师的创新育人本领,营造劳动教育环境的创新育人生态,合力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紧密融合的有利格局。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what new materialist and posthumanist frameworks can offer learning science research in diverse maker learning environments. We explore what is gained by grappling with the entanglements between humans, non-humans and more-than-humans. To do this, we draw on Karen Barad's ethico-onto-epistemology and agential realism where she redefines connections to the shared world by attuning to the entangled matter that is created within intra-actions. We use this framework across four international cases: digital media camps, a university-level classroom-based makerspace, a Saturday outdoor makerspace workshop and a classroom-based museum makerspace. Each case study attends to how intra-actions enact agential forces in maker education research—forces that posthuman and new materialist frameworks help us see. In so doing, these case studies challenge many of the assumptions prevalent in the learning sciences about matte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in research sites.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their potential, maker activities do not always support equitable engagement. The authors report on a design research study where they worked to support equitable engagement of youth repertoires of practice in a high school makerspace. Their orientation toward equity is grounded in the construct of repertoires of practice, and they focus on the question of what counts as making, and who has authority to decide. The authors consider two cases across two years and analyze moments of student resistance and agency as opportunities to expand the valued practices in the makerspace to more equitably support engagement. They report on the particular pedagogical strategies that emerged through the work, including exploration and helping, as well as their process of iterative analysis and design work that led to the embrace of thes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国内外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模式的分析,提出了现代大学校园空间规划设计的基本思路,包括规划结构和功能分区及布局,并以宁波大学空间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