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年10月,在扬州大学徐林祥教授的带领下,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30余人赴台湾进行教育考察与交流。25日上午,我代表研修班同学与台北市健康国民小学的陈纯纯老师同台切磋教学技艺。  相似文献   

2.
<正>周处是三国时期东吴人,他幼年丧父,年少时轻狂放荡,成为乡里恶名昭彰、众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人物。有一天,周处问乡里的长辈:"当今时局和平,又是丰年,大家为什么都苦闷不乐呢?"长辈叹道:"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周处追问是哪三害,得到的答案是:"南山白额虎,长桥下蛟龙,还有欺负百姓的恶人。"于是周处自告奋勇,先上山杀了猛虎,又下水与蛟龙缠斗,浮沉数十里,一连三天三夜没有消息。乡里人以为周处死了,都互相庆贺。后来,周处活着回  相似文献   

3.
《周处》     
一、课文悟读初读《周处》,一位凶强侠义的勇士形象便突立在眼前。他曾经凶强好斗,为害一方,与虎蛟并称三害,且为之首,可谓凶强之极,但面对乡人的恳请,他义无反顾,上山刺虎,下河斩蛟,与蛟战三日三夜,或浮或沉。虽然课文并没有对这血腥的搏杀场面进行直接的描述,但我们仍可从这简约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蛟的凶猛、周处的英勇、搏杀的艰难与惨烈。极具语言张力的描写,给我们留下了可以尽情想像的艺术空间。再读《周处》,对周处油然而生敬意。虽说周处为害乡里是三害之首,可是当他听从了乡人的劝说,杀虎斩蛟,为民除去二害之后,…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笔者随"扬州大学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一行参观考察了台北市健康国小,听了台湾陈纯纯老师上的一节二年级国语课,感触颇多。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台湾国语课的话,那我想,用"难看"来形容,恐怕是最恰切的了。"难看"之一:安静在大陆观课,尤其每逢大型的公开课,那真是一场精神、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教学分析: 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课文主要讲了一年级一班的唐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植物园参观,中午吃饭的时候,同学们随手扔到地上很多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了学生,让学生领回了垃圾.文章题目巧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却称作"失物".短文构思精巧,内容简单,但意义深刻,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个降落伞包》是一篇讲读课文.课后的第二个练习题是:“下面概括了三段的段落大意,请把另外两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写出来.”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要求学生写段落大意.显然,编者的意图是要求从这篇课文开始,教给学生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课前预热:教师讲述"血奶"的故事。一、揭题读题说说什么是"账单"。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课文,老师出示学习建议:(1)碰到难读的词句可以画下来反复读,把课文读通顺。(2)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相似文献   

8.
一、导课(略)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自己小声读课文,把难记的生字找出来。2.组织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说怎样记住难忘的生字。(学习小组活动)3.组织汇报:谈谈自己小组用什么好办法,学会了什么字。(教师可把学生交流的生字写在黑板上)(1)毫:问问学生是怎么知道这个字念hao  相似文献   

9.
上周,学校两位老师上的一节六年级研讨课《景阳冈》中一个环节的设计,引发了我浓厚的兴趣。在第一课时教学中,老师带领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简单梳理了课文的层次后,在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一个学习提示:写下初读感受并交流(建议15分钟左右)  相似文献   

10.
书面表达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高低又是英语教学效果的综合反映。《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八级课程目标(普通高中毕业要求)对"写"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1.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叙述事情或表达观点和态度;2.根据课文写摘要;3.能在写作中做到文体规范,语句通顺;4.能根据用文字及图表提供的信息写短文或报告。相对于原《英语教学大纲》,《英语课程标准》对写的要求提高了,这就呼吁书面表达教学的改革。传统的书面表达教学的特点是:学生只管"写",老师只管"改"……这种教学往往造成"学生厌写,老师厌阅"的恶性循环,从而使学生整体的写作水平得不到提高。为了摆脱这种"学生厌写、老师厌阅"的困境,笔者尝试了一种新的书面表达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式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小语教材第8册第7课《苦柚》是大家十分喜爱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才700余字,却有27个自然段,显得比较散,学生读起来不太习惯。怎样教学呢?我们请了三位老师在研讨会上分别作课。A老师分四步教学:一自读,二交流,三赛读,四练习。具体的做法是:第1步:让学生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自读课文,她告诉学生:读懂了什么,就在书上标一标,在本上写一写,也可以在黑板上写一写。第2步:课文基本读懂之后,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补充订正。第3步:首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赛读,然后在全班赛…  相似文献   

12.
正一、活用"突发状况",化解尴尬,实现要点的巩固课例二上《狼和小羊》教学片段描述老师在学生完成初读课文、归纳文本大意后,开始指导写生字。老师出示生字"弄"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读音完全正确。接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胳""膊"两个字。2.了解汉字的演变,初步感受汉字文化。3.初步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小朋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谁能说说他们在干什么?(一个在翻跟头,一个在唱歌,另一个提着一桶水)  相似文献   

14.
正为了更直观、有效地交流写话作业,一年来,我坚持收集、整理学生写话中的佳作,以佳作为载体,把读写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学生的读、写能力渐渐得到了提高。一、在日常的写话训练中,加强指导与训练1.老师"下水文"引路。有一些看图写话,我会在课堂上示范写一篇完整的写话。老师写"下水文"可以帮助学生搭建写话的框架,让学生学习老师是如何仔细观察图画,再具体、细致地写下来,从而模仿老师的表达方法。2.给予"写话提示"。学习了《月亮湾》一课,我要求学生模仿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家乡的一处美景。在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课文主要讲了一年级一班的唐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植物园参观,中午吃饭的时候,同学们随手扔到地上很多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了学生,让学生领回了垃圾。文章题目巧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  相似文献   

16.
初读课文,力求充分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你们共同认识两位新朋友,一个是铁罐,一个是陶罐。"陶"是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请大家仔细看,我是怎么写的。(板书课题,在写到"陶"时进行重点讲解与范写)。请伸出手指,在桌子上把这个字认认真真地、工工整整地写两遍。(学生在桌子上认认真真地书写"陶")  相似文献   

17.
《画杨桃》一课,主要是写在图画课上“我”根据自己所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一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大家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语言生动,段落分明,重点突出。教学时,应指导学生从段入手,读好全篇。 一、总揽全文,了解重点段 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大意,找出总结段(最后一段)。然后齐读,懂得“教诲”指恳切的教导,“一生受用”是指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再扣住总结段设疑:爸爸和老师是怎样教诲的?“爸爸的话”和“老师的话”在课文哪一段?(分别在第1自然段  相似文献   

18.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在"教什么"这个问题上一直莫衷一是,同一篇课文可以教出截然不同的内容来.老师们更多时候是跟着课文内容跑,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跑着跑着就跑到别人的道上去了,老师模模糊糊,学生糊里糊涂.让阅读教学清晰起来,教得明明白白、学得扎扎实实,关键在于把"课"研得透彻一些.  相似文献   

20.
《柯里亚的木匣》(六年制小语七册19课)在段的训练方面,要求学生能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但是,由于课文并不是从严格意义上来分段的,比如对话分行写,是为了显示眉目清楚,属于行款的范畴。因此,如果仅以分行作为标准来衡量的话,全文便有十四个自然段,这给学生独立划分意义段和概括段落大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可以按以下步骤启发、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