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性发展的黄金时期。1926年创刊于上海的《良友》画报对现代性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良友》为蓝本,立足于画报中的女性图像,对女性图像叙事中的现代性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在画报中人们对于现代性的想象是在对图像的模拟凝视中实现的,其中,女性图像中的女性所显现出来的时尚和健康形象以及生活方式也被作为现代性消费模式所消费,与此同时,女性图像以一种碎片化的形式向人们编织和讲述着一个个现代性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中,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上海作为租界文化的代言人,具有租界文化所带来的重要特质,租界文化对上海各个领域的重大影响,导致了上海在历史的动荡中保持着一片繁荣景象。《良友》画报作为当时重要刊物,在租界文化的侵染下,使报刊呈现出显而易见的租界文化元素。本文从租界文化这一角度出发,阐释《良友》画报所凸现的租界文化的特性,即中西合璧、今昔交融的杂糅社会和市民化的商业社会,同时试图阐发《良友》对租界文化作出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时最流行的时尚杂志,《良友》画报是以女性图像尤其是封面女性图像作为主要方式来传达“摩登”的理念,引领大众生活和都市现代化的。当然,这些女性不仅是“摩登”的代言人,更凸显了上海地域性的女子风情。另外,从某种程度上说,《良友》画报还延续了晚清名妓小报所建立的叙事传统。但与之不同的是,它的这些“摩登”女性形象体现了社会的变革,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良友》画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一些相关资料的出版,学界逐渐认识到《良友》画报的价值,继而加强了对《良友》画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新闻传媒方面、社会生活方面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新闻传媒方面主要研究了《良友》的办报思想、编辑策略、品牌推广以及广告宣传。社会生活方面分析了《良友》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再现了当时的民众生活,强调了其在都市生活构建和现代性中的作用。文化艺术方面则对《良友》的美术传播和文化价值进行了探讨。当然,其中也存在不足与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者素质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摩登女性历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作为民国时期一份大型综合性画报,《良友》画报以上海为背景,为女性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既是服饰、发型、身体等外在形象的展示,更有其生活方式的展示,塑造了一系列摩登女性的形象,引领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6.
《新作文》2005,(5)
城市白描《良友》画报、摇着小铃铛的有轨电车、老爵士乐、百乐门舞厅、咖啡店、石库门、新式里弄、南京路、霞飞路、周璇、阮玲玉……这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的影像,昭示了"十里洋场"的昔日繁华。如今,曾经叱咤一时的红顶商人、江湖浪人和社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精神消费文化影响下《申报》广告呈现的特色,并从消费品广告、消费观念广告两个维度深入探讨《申报》广告对二三十年代上海精神消费文化建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良友》画报因其独特的史学价值近年来已颇为引人注意,但关于其出版书局——民国时期上海良友图书公司的情况却有待考察。良友公司以出版画报图册、精美的文艺丛书和其他印刷业务驰名,其《良友》画报曾畅销海内外,创中国大型影写版画报之先河;所出版的以《中国新文学大系》为代表的文艺类丛书,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民国时期定位独特的民族企业,它的发展兴衰都是值得今日借鉴的。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自杀现象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女性自杀问题尤为突出。从《申报》所载的相关情况来看,上海女性自杀现象呈现以下特点:自杀人数女性多于男性;以年轻女性为主;外地多过本地;以服毒为常见方式。究其原因,家庭及婚恋矛盾成为激发女性自杀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良友》画报是1926年创刊于上海的中国第一本大型影像图文杂志,1945年10月停刊,出版时间历时19年之久,共出版了172期。阿英曾在《中国画报发展之经过》一文中评价这本杂志,"在现存的画报之中,刊行时期最长,而又最富有历史价值的,无过于‘良友’"~((1))。笔者在图书馆查阅《良友》原刊时深感这本老杂志制作之精美,内容之丰富。该杂志中不仅有极具史料价值的国际国内摄影图片,而且有很多有趣的漫画,或配合文字内容增强可读性,  相似文献   

11.
在租界化上海,很多现代作家的文本格调都呈现出一定的颓废气息,丁玲是其中之一。颓废可以指一个城市的外在形态,也可指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通过深入解读丁玲早期一些作品里的颓废叙事,以此来剖析在租界化上海语境下,丁玲早期作品中的颓废叙事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颓废的外在形态主要从浮华上海的外表出发,从文本的直接表达与间接表达两个方面加以展开;颓废的内在特征主要以情与欲为中心,从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与情感态度来解读;颓废的本质特征主要从作品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出发,主要以人生孤独感与生命价值的虚无感为主。  相似文献   

12.
在20世纪20年代,从日本留学归国的田汉开始了他的上海时光,田汉和上海这座城市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现代都市文化对田汉实验话剧的接受、租界体制下南国社话剧运动的开展、移民城市中流浪漂泊的波西米亚风格、左翼浪潮下话剧探索的现实转向这四个方面,都体现了上海城市文化对田汉早期话剧探索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田汉在上海时期的话剧创作与活动,也为中国早期话剧中浪漫感伤与客观写实风格的形成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申报》是近代上海影响深远的中文报刊之一,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折射着上海社会的面貌和变化趋向。通过对19世纪70年代《申报》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发现当时上海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的明显变化——现代与传统、落后与进步相互胶着,又相互碰撞。  相似文献   

14.
民国《良友》画报是建构上海街头文化的印刷文本。编辑者采用平民化的传播技巧,尽力捕捉中下层市民及乡下人的街头生活图景,以故事的叙说方式和图文的双重表述体现媒介的民间立场和大众话语趋向,建构了在上海都市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图像和市民文化景观,典型地折射出编者在上海现代性背景下的媒介伦理及其精神焦虑。  相似文献   

15.
上海有制作战争电影的传统,但战争类型电影的传统并不在上海。在这座国际性的东方大都会,传统江南文化、现代市民文化、西方商业文化百年以来融汇交流,上海因之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文化气质。因此,剧情片成为上海战争电影的基本传统,类型片则成为一种引而不彰的细小支流。尽管世事多变,地理文化与市民趣味所长久积淀的阴柔气息与风月情趣并不会永久尘埋而散失。近年最能体现上海风味的战争剧情片当数《紫蝴蝶》,它从影像上呈现出一种对战争独特的城市记忆,同时也连接了上海战争电影的历史与传统。在这个意义上,《紫蝴蝶》的审美价值与文化风度有待于人们去重新认知。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与王安忆作品中的上海形象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两者都在物化、世俗化和都市时代背景下对女性进行了人文关怀。张爱玲笔下展现了一个有颓废气息的上海,王安忆展现的却是有怀旧气息的上海;在塑造上海形象的方法上,张爱玲多用象征主义的隐喻性语言来表达,而王安忆则善于用"皴法"叙写。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经验、文学理念和宗教等的不同,造成她们作品中上海形象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