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口语化由来已久,通过对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研究,了解其发展的历史和目前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当前社会中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最新变化,归纳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的手段和模式,促进广播电视新闻语言的不断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众传媒的多元化以及融媒体的出现,新闻语言的时新性和易懂化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把新闻用口语来表达。口语化传播的速度很快,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并接受这种通俗、易懂、自然、生动、活泼、形象、简练又准确、实在的表达形式。同一篇新闻作品,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加上口语,他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会大大提高。正因如此,新闻传媒特别是新闻报道和写作非常讲究新闻的口语化使用。观察时下的新闻报道我们会发现,口语化新闻正由原来的"偶尔使用"逐渐变得"时常可见"。可以预见,口语化新闻在以后的使用会更广泛。本文从口语化内涵的基本界定入手,辨析了口语和口语化的基本内涵,从而为更好理解口语化新闻奠定基础。首先分析了新闻中使用口语化的常见表现形式,最后总结了口语化使新闻中更精彩的表现特点以及新闻中口语使用应注意的方面,为新闻报道或写作更好地使用口语提供建议,使口语在新闻中呈现得更精彩、更活泼,让新闻更加受大众喜欢。  相似文献   

3.
标题是新闻之眼标题的新颖表现在或言人所未言,或出人意料,让人震惊,引人注意,这就需要把握以下几方面。口语化和亲和力让标题抢眼。为了营造读者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增强报纸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4.
电视新闻作品的"求趣"手法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主持人风格的轻松与诙谐;新闻内容本身的幽默与讽刺;形式的丰富多彩。主持人风格的轻松与诙谐以"说"新闻为例。"所谓‘说’新闻,就是将新闻语言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用面对面谈话方式生动、活泼、有趣地播报新闻,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情权的满足和内心旨趣的满足。"自1998年4月起,陈鲁豫担任凤凰卫视资讯节目《凤凰早班车》主持人以来,以"说新闻"而不是"读新闻"的主持风格,开中国"说新闻"之先河。这种"说新闻"方式,极副亲和力,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早上好"心情,令人耳目一新。再如凤凰卫视的《媒体大拼盘》,主持人胡一虎随意中不乏庄重,诙谐中  相似文献   

5.
姜玲 《视听界》2001,(4):55-55
香港凤凰卫视的《凤凰早班车》首开国内“说新闻”之先河,主持人陈鲁豫以其口语化、轻松自然、娓娓道来的风格博得观众的肯定和喜爱。随后,这一崭新的播报方式也得到了众多电视同行的认可。主持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的陈晨、播报上海卫视《上海早晨》的李培红也是以“说新闻”这一方式确立了自己的风格。一时间,一些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纷纷改头换面,以“说新闻”的方式面对观众。  相似文献   

6.
杨斌 《新闻传播》2013,(12):298
以中国之声为代表的广播新闻频率,传播时效越来越快,语言更加通俗化、口语化,这一转变对记者、播音员的语言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广播新闻语言的"口语化"。  相似文献   

7.
《本周》是央视新闻频道开办的一个新闻综述类栏目。每周日上午10∶15首播,下午5∶15重播,时长25分钟。处在这样一个不太容易夺取观众[球的时段,《本周》按“轻松活泼、清新明快”的栏目定位,不断在口语化的播报方式和时尚化的编排理念上下功夫,不断在平民化的选题视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节目的播音主持过程中,口语化的采用使得新闻播音更加受老百姓欢迎,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就当下新闻播音的口语化主持形式加以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的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9.
石慧 《中国传媒科技》2012,(12):221-222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新闻媒体的舆论影响越来越大,在如此的情势下,电视新闻的播音成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语体。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新闻播音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新闻播音的口语化、地方口音化。笔者从新闻播音语言这一社会事物出发,探讨近年来新闻播音语言的特点,希望能为新闻播音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郭明杰 《新闻前哨》2013,(11):74-75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受众多为普通百姓。为满足百姓收视需求,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侧重报道与百姓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选题。电视节目解说词需要充分考虑观众接受信息的习惯,语言简明通俗,明白晓畅,富有口语化,更多地采用与采访对象互动对话的形式,充分调动观众参与节目的热情和收看心理,呈现出平民风格。  相似文献   

11.
"改文风"重在以清新朴实、生动活泼的文风,简洁通俗、鲜亮明快的语言文字,增强新闻报道的生动性、形象化、吸引力和感染力。然而笔者发现,一些新闻单位在改新闻文风中,为了让文章通俗易懂、简洁明快,片面地追求口语化,大量使用不规范、不通用的口语、大白话、方言和土语,陷入了口语化的误区。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早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2.
从我们所接触到的英文新闻来看,其标题在写作手法上已经呈现出一种口语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在最初的新闻标题写作中尚属个案,但是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潮流。本文主要针对英文新闻标题的口语化在传播中呈现出来的优势进行研究,并且提出了如何更好地进行口语化新闻标题创作的一些技巧,希望能对新闻标题的口语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央视新闻联播中系列报道,分析了新闻播报的语言特征及播音员在播报时语言整体向口语化、大众化过渡趋势的社会原因,解析了播音过程中重音、停连、语气、节奏这四种外部技巧在新闻播报中“二次创作”的综合运用技巧,提出了在新闻播报中外部范式使用的合理化的方案,以期在新闻播报中与受众取得进一步共鸣,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一、电视新闻中的“说”新闻“说”新闻,是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对新闻内容进行口语化表述,它有别于过去新闻播音员的播报新闻。这种方式的要素和特征是主持人通过“说”的形式对所传达的  相似文献   

15.
从1998年4月起,陈鲁豫担任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主持人,在温和与轻松的气氛中,将世界最新消息和财经资讯向观众娓娓道来,使报纸摘要变得与众不同,居然开了“说新闻”的一大流派。 “说新闻”给人明快新鲜的感觉,表现为语言口语化,语体结构松散,对语境依赖性强,“说者”个性鲜明,与受众心理距离贴近,平等、交流感强,保持了其在人际交流中的传播优势。从1998年至今近五年的时间里,国内“说新闻”这一节目形态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产生了一批有吸引力的节目。  相似文献   

16.
应瑶林 《声屏世界》2003,(11):52-52
新闻播音员是以有声语言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新闻工作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新闻传播的实现者。因此,在播音创作时,把握着什么样的语言表达样式,就显得极其重要。立足主持人语言通俗化,播报语言口语化、平民化,象人们平时说话一样自然,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视听轻松,可以说这种“说新闻”也是主持人语言通俗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颇具特色。但一些地市级电视台主持人不到位的模仿,造成新闻传播中人际传播的混乱,影响了传播效果。首先,语言的抽象性和线性传播的瞬息易逝,给受众造成信息接收障碍,而在播音语言表达上,“说”的样式造成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何谓社会新闻?有一种说法认为社会新闻就是反映奇闻怪事和报道社会阴暗面,就是猎奇。这是对“社会新闻”概念的不确切解释,或者说是一种误解。社会新闻一般是指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道德的新闻。在西方新闻学里,由于这一新闻的报道手法比较轻松,大多反映世态人情,容易引起公众兴趣,被称为“软”新闻,以区别于重大题材和主题严  相似文献   

18.
软新闻是从西方引进的新闻学术名词。《新闻学简明词典》对软新闻的解释是:“指人情味浓,写法轻松的社会新闻。”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实践,使软新闻的内涵有所廷伸和拓展,许多新闻研究工作者认为,它是一种并不十分讲究时效的、轻松活泼的非事件性新闻,它往往是行业新闻和社会新闻的结合。软新闻的特点在于“软”,它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时间跨度大。新闻要求时间新、内容新、思想观念新。相对而言,软新闻更侧重于后面两个新。软新闻中的时间概念可以是前些时间,也可以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都市类报纸纷纷开辟社区板块,报道最贴近老百姓的新闻。笔者认为,通过口语化、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可以将社区新闻讲述得令读者更爱看。  相似文献   

20.
读者获取新闻内容之前,首先接触的是新闻标题。网络媒体新闻标题与传统媒体新闻标题相比,更具有可读性、趣味性,也更加口语化,是连接受众和新闻内容的桥梁。网络新闻标题作为有效信息的集合,对于整个新闻作品的水平、质量以及品位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