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总体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更具本土性的审美特色。因此,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为主题,以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形式及作品中的美学理念,以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视域下,各种艺术类型在表达上都开始消除传统的美学特性,追逐一种无深度、无内涵、无规范式的美学新追求。在电影艺术领域,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也深刻地影响了电影的创作表达。强调主题深度的现实主义风格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危机,因此近年来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同表达风格边缘人物生活题材电影:例如《一个勺子》《一出好戏》《无名之辈》《人潮汹涌》《第十一回》《同学麦娜丝》等,这些电影将镜头对准了现实生活中失语的“边缘人”群体,但是又并没有进行传统的现实主义式刻画,反而以一种解构式、荒诞式、隐喻式的后现代主义电影表达特征重新获得了市场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2006年的电影《天狗》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震撼和冲击,也为更好地创作现实主义电影带来深刻的启示,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本文主要从主旨揭示、故事叙述、细节刻画、情感表达等方面发掘电影《天狗》的闪光之处。  相似文献   

4.
臧笑楠 《传媒》2021,(7):50-52
近年来,国产青春电影迎来现实主义的创作转向.以《少年的你》《狗十三》等影片为代表,这些作品一改早前青春片怀旧、浮夸的风格,聚焦社会、校园、家庭中的复杂问题,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和真实生活.国产青春电影向现实主义靠拢,实现了创作上的革新,其精神内核也更为丰富多元.具体表现为多元化的取材向度、纪实性的影像呈现、艺术性的虚构处理、深刻性的精神剖解、价值观的正向构建.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时期新生代导演的逐步崛起,其创作的大量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对于仍然在假定中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很多的表述和探索。由于时代背景的演进,社会经济环境和电影生存环境的改变都促使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充满"新"意,或许这就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因此,厘清假定中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端、背景以及影响,归纳其创新特征,无论从电影理论还是电影史的层面上说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到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间,“艺术”成为中国乡土电影的主导元素。在新的文艺政策指引下,艺术时代的乡土电影从创作和理论层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艺术时代的乡土电影表现出现实主义传统回归和艺术探索精神迸发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7.
丁果 《传媒》2021,(7):92-94
2012—2020年间,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回归本位并持续发力的时期,其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拓展出新的艺术境界.在新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核心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民"主体性"的呈现;在秉持儒家思想中的"入世"精神基础上,更加注重与主流电影叙事方法相结合.同时,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现实主义电影更担负起建构国家形象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职责,这对其作品中包容精神、担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多维深入呈现,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周迪 《今传媒》2013,(1):92-93
贾樟柯的电影在欧洲获得了空前的荣誉,这与其电影中所遵循的现实主义理念和关注边缘人群生存状况的社会责任感优者紧密的联系,另外欧洲电影的传统也为贾樟柯电影的成功提供了平台,本文对贾樟柯电影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欧洲电影观众的观影传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朱礼庆 《现代传播》2005,(3):112-114
在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纪录美学与戏剧美学的纷争与抗衡、碰撞与交融共同构成了电影史上的一道道风景,可以说,这两种美学观念之间的彼此消长的过程,就是一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二战以后,意大利蔚然兴起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以全新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社会、反映生活的电影革新运动。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影片作横向的考察,不难发现:两者在诸多方面“相似与差异共生,个性与共性并存”。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的优秀之作如《马路天使》(1937)等,被意大利著名影评家卡西拉奇赞为“意大利引…  相似文献   

10.
史羽航 《视听》2023,(10):35-39
当高帧率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银幕时,部分观众认为其破坏了“电影感”。而梳理电影史可知,24帧/秒的传统在巧合中确立,高帧率技术实则契合了现代运动观,开拓了数码时代的电影属性,是“保守的”创新。该技术在伪现实主义和叙事之间达成了新的平衡,成就了高级“电影眼”,同时实验也证实了观众对它的偏好,可预见未来的良好发展。部分以“电影感”消逝为论点的批判,更接近于对高艺术价值电影、电影黄金时代的一次神伤。在二者间的博弈中,高帧率技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大众需要、遵从理论论述,将会是最终的赢家。  相似文献   

11.
电影媒介具有“物质世界的还原”属性,即电影具有记录和提示我们周围世界的功能,是对现实反映的重要载体。“我和”系列电影通过集锦式的片段叙事结构展示多元化的个体记忆,刻画时代变迁中平凡而伟大的众多建设者和见证者,他们身处各地、性格迥然、经历各异,众多个体记忆的呈现拓宽了媒介记忆书写的维度;以场景深描构筑记忆之场,营造时代变迁的时空情境,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流金岁月,在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中体会历史发展;借助刻有民族烙印的仪式和重大媒介事件的再现,彰显时代变迁中砥砺前行的伟大精神,激发观众的集体自豪感和精神情感一体化认同,最终汇聚成家国一体的归属感。期冀以“我和”系列电影时代变迁的媒介记忆书写分析,回望历史征程、传承民族精神,感悟社会发展,并为我国电影的时代变迁媒介记忆呈现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纪实美学"的特性出发,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当今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角色形象为出发点探讨伊朗电影是如何将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3.
第五代电影带着理想和激情走上影坛,探索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电影声音在创作观念上的突破和追求,在对文化精神的建构过程中,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声音作为电影重要表达手段不再只是辅助.在追求建构的过程中并不代表处处反传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折射出作品对传统之下,具有高辨识度和自主意识的特色文化精神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4.
民族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展现本国固有文化和内涵的深层次的精神意蕴和人文社会成为民族性电影的核心。民族性电影要将其文化融入世界现代电影大潮中去,反思民族的同时传递其想表达的核心精神,将本土人文精神寓于镜头、画面、色彩等电影媒介之中。《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作为日本系列电影,通过战后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同代表日本民族精神内涵的东京电视塔的梦幻之景相联系,展现了日本固有的“物哀”美和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但同时也在其整部影片中发现对于二战时侵略行为反思不彻底以及将其民族形象置于受害者形象之下的民族性表达,这种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的展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偏颇。  相似文献   

15.
元电影(Meta-cinema)早在1975年便在《元电影的意识形态》一文中提出,其发展形态也贯穿了电影史的各个阶段。元电影自身“戏中戏、媒介间性与自我指涉”的三个特性使得其在文本对接中开拓了电影的多样化表达,但是其过于针对电影本体的特性也使其存在着受众危机。在电影创作中,对观众的心理结构、审美构成以及观影反馈的研究尤为重要。因此,对元电影来讲,将研究视线投向电影观众并强调受众在观影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这对于它后续的创作及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金守波 《东南传播》2010,(7):114-116
徐克是倡导新武侠电影运动的领军人物,其武侠电影作品获得的巨大成功把香港武侠电影创作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在香港武侠电影导演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徐克深切地感受到了侠客思想与儒家文化之间互通与互补的关系,通过武侠电影的影像再现来展现自己对儒侠思想的尊重与推崇;多种文化思潮的和谐共存自古有之,"千古文人侠客梦",儒家文化与侠客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出现了儒侠互通与儒侠互补的局面,以至于影响到后来的电影创作与文学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7.
2001年,电影《钢的琴》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也获得海内外多个奖项和比较理想的票房.从表面上看,影片对下岗(失业)工人生活的题材选择和批判性表达,是对1949年后大陆电影艺术真实功能缺失的修复,但如果观照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影片具有1990年代后兴起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品即新左翼电影的基本属性.笔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新左翼电影特征,即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创作态度和社会批判立场,实际上源自对1930年代左翼电影精神的继承.本文以《钢的琴》为例,在讨论二者间承接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早期左翼电影和新左翼电影在反主流表述层面相互叠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8.
费英凡 《新闻世界》2013,(11):181-182
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电影的功能正在发生着变化,它所代表的价值导向从单向度向多层面转变;隐喻式表达向自由表达转变;人性探讨向人文关怀转变;社会责任意识向多元体系转变。但,现实主义电影核心价值体系流转亘古不变的道理只有一条:保持一种平衡,一种在不断打破平衡中寻找的平衡,即在真实表象与内在精神层层碰撞中取得内容与美学协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刘浏 《传媒观察》2021,(1):58-62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塑造了一系列命运悲惨的儿童形象.作为承载导演思想情感的一种叙事符码,儿童形象在电影中的表现始于童真天性的铺垫,终于残酷环境对他们的扭曲与摧残.对儿童外部世界的关注、内心世界的开掘,体现出新现实主义深沉的悲悯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李雯 《声屏世界》2010,(12):36-38
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火热上映再次掀起影坛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讨论。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提出,“现实主义如何穿越现代化的洗礼,完成其在现代化程序中的蜕变,使之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这成为摆在中国电影人面前的一个最大课题。”而《唐山大地震》在电影产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为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寻找到新的生存方式.让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浴火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