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自上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风格。从总体来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更具本土性的审美特色。因此,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鉴于此,本文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为主题,以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了新现实主义电影艺术形式及作品中的美学理念,以期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意大利电影中的主要形式包括"新现实主义"之风和长镜头的运用.与内容相比,意大利电影更注重形式表现;通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对比,意大利国别电影呈现出另一种形式美学.本文将从美学角度,简单地勾勒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生背景与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影片,探究意大利电影中包含的四大形式美.  相似文献   

3.
朱礼庆 《现代传播》2005,(3):112-114
在世界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纪录美学与戏剧美学的纷争与抗衡、碰撞与交融共同构成了电影史上的一道道风景,可以说,这两种美学观念之间的彼此消长的过程,就是一部世界电影艺术发展史。二战以后,意大利蔚然兴起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以全新的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社会、反映生活的电影革新运动。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影片作横向的考察,不难发现:两者在诸多方面“相似与差异共生,个性与共性并存”。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的优秀之作如《马路天使》(1937)等,被意大利著名影评家卡西拉奇赞为“意大利引…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时期新生代导演的逐步崛起,其创作的大量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对于仍然在假定中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有很多的表述和探索。由于时代背景的演进,社会经济环境和电影生存环境的改变都促使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充满"新"意,或许这就是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勃兴。因此,厘清假定中的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端、背景以及影响,归纳其创新特征,无论从电影理论还是电影史的层面上说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邵娣 《新闻世界》2009,(7):175-176
在中国电影圈内,有一批30岁左右的电影导演,他们的作品给观众带来一种新的视觉冲击,被称为第六代导演。从诞生之初,他们就面临着第五代导演不曾遭受的巨大压力,随着贾樟柯在威尼斯电影节一鸣惊人之后,也让人开始再次审视第六代导演这个群体。本文就是从这个群体的艺术创作背景来浅析作为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陆川导演的影片《南京!南京!》。  相似文献   

6.
纪录片的真实性与主体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晓明 《现代传播》2003,(2):134-135
引言在我国 ,说到纪实理论 ,一般是指巴赞的理论 ,他的理论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联系在一起 ,巴赞认为 :“与以往的现实主义重要流派和苏联流派相比较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独特性在于从不让现实屈从于某种先验的观点。现实主义仍然要求取自现实的题材服从超验性的需要 ,而新现实主义仅仅知道内在性。它只知道从表象 ,从人与自然的纯表象中 ,推断出表象包含的意义。”① 近年来纪录片的创作思想也有这种分化和论争 ,我暂且把它们看作古典现实主义纪录片和新现实主义纪录片 ,并比较一下这两批创作者在纪录片的真实性、主体介入问题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看伊朗电影是一次心灵被照亮的过程,看中国“第六代”却是一种绝望的悲凉。当中国观众从另一个国度的电影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时候,中国电影创作者同样能得到启发,特别是对那些争议极大的“第六代”导演。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周刊》2004,(13):69-69
★《1900》贝托鲁奇1 976年的作品,是反映意大利农村社会主义的史诗电影。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理论是贝氏电影的两大主题,但他对“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不热衷,他觉得革命不是解救穷人,而是解放自己,能为自己服务,才可能为人民服务。这部作品就代表了这种思想。  相似文献   

9.
刘晗  姚娟 《青年记者》2016,(14):72-73
“电影就是一个梦”,道出了很多电影人一生痴迷电影的缘由,中国第四代导演即如此.他们从电影的百废待兴中走来,承载着青春被阻隔的伤痛,却依然饱含着深情.他们的作品略带感伤的记忆,渗透着历史的悲怆和人性的复苏,以电影专业的艺术表现手法实践着新中国第一代影人电影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0.
2001年,电影《钢的琴》不仅获得业内人士的好评,而且也获得海内外多个奖项和比较理想的票房.从表面上看,影片对下岗(失业)工人生活的题材选择和批判性表达,是对1949年后大陆电影艺术真实功能缺失的修复,但如果观照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脉络就会发现,影片具有1990年代后兴起的第六代导演代表作品即新左翼电影的基本属性.笔者认为,第六代导演的新左翼电影特征,即现实主义的题材选择、创作态度和社会批判立场,实际上源自对1930年代左翼电影精神的继承.本文以《钢的琴》为例,在讨论二者间承接关系的同时,也指出了早期左翼电影和新左翼电影在反主流表述层面相互叠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纪实美学"的特性出发,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当今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角色形象为出发点探讨伊朗电影是如何将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意大利电影的复兴(新现实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意大利人重新找回了用眼睛审视自我的机会.当时二战即将结束,美国势力在全球大肆扩张,虽然好莱坞电影也能带给饱受战乱侵扰的民众以梦幻浸淫的短暂快感,但真正诉诸内心情感呼应的,却是满目疮痍、步履蹒跚、颗粒粗糙的意大利本土现实主义影片.这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美学倾向的电影作品,情感真实炽烈,去尽铅华地将民族生存现状诚挚而略带焦灼地展现在了大众面前.  相似文献   

13.
相较于早期中国电影,电影语言的现代化成为必然趋势。文章论述了中国电影产业跨进了一个打造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的中国式大片时代,在叙事转型的过程中,国产影片急需紧扣时代重要话题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一、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和“现象学”理论正确吗?1945年开始到50年代后期,意大利刮起一阵新现实主义电影之风。这一艺术新潮,是对脱离生活和美化法西斯主义的前意大利电影的挑战和否定。思想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接触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疾苦,是其突出的积极意义所在.从艺术方法看,反对明星崇拜,抛弃摄影棚,“把摄影机搬到大街上”,排斥主观理念化的蒙太奇结构法,大量采用“完整反映生活”的长镜头,等等,是其构成新风格的鲜明特色。《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等代表作,中国观众都很…  相似文献   

15.
王心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影坛上最著名的“英俊小生”,是广大观众最喜爱的电影演员,是无数少男少女们最拥戴和痴迷的“青春偶像”;1962年被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之一,1982年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得主,1995年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当选为文化部评选出的126名“中华影星”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武岳 《新闻世界》2014,(6):247-248
"法国新浪潮电影"是继法国先锋派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电影运动。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从而"新浪潮"作为一次电影运动被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媒科技》2009,(4):13-13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共同举办的"2009年度高清发展论坛暨第六届索尼‘高清杯'颁奖典礼"在苏州召开。今年共有34个单位、共计39部参赛作品参加评比。节目形态也比上一届“高清杯”有所增加,包括电视剧、电视电影、专题片、商业广告等四种。值得一提的是,往届“高清杯”节目载体是磁带,今年的“高清杯”新增加了专业光盘记录介质,从而进一步扩大了“高清杯”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贾樟柯电影的纪实风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樟柯作为我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主要作品有<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等.他的电影保持着纪实风格,关注社会最普通的人群,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叙述生活,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升华主题.  相似文献   

19.
导演是靠自己的电影作品来标识身份的,而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它最终是以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对于一个导演群体最本质的界定,应该立足于其影片在审美形态上是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论文通过第六代电影中人物视点的迁移、影像修辞的变化与迥异于前代导演的场景呈现等方面的审美实践来论证国内影坛第六代独特的审美观,并进一步阐述了第六代...  相似文献   

20.
禁之论     
新中国电影的“禁片”史大抵始于对《武训传》的批判,在此后的头三十多年中,政治问题一直是电影遭禁的主要原因。譬如《武训传》结合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苦恋》与反精神污染等等。 如果我们沿袭“代”的划分方法来讨论中国“禁片”的历史断代,“第四代”以前的电影人就这样在大风大浪中欢度了他们运动健将般的创作生涯。而当文革后的新电影《苦恋》被《解放军报》的特约评论员带头修理过之后,“伤痕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