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地方本科院校纷纷转型应用型大学背景下,探索符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特点的新教学模式是势在必行的现实问题,即我们需要总结出应用型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最适合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南昌理工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例,结合教学实践的经验与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提炼出了适合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需要的"真题化+对分课堂"双驱动教学模式,实现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外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完美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2.
陈玲 《东南传播》2013,(9):150-151
新媒体的出现给中学语文教育的阅读、写作及课堂带来巨大挑战,通过对新媒体特点的了解与掌握,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上拓宽知识面,更好地理解信息与掌握其特点,推进阅读能力的提高。新媒体使写作转变传统的单向性特点,通过实时互动与精确指导,写作能力会得到较大提升。新媒体使课堂的互动更加积极,也使未来教育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3.
正中央把网络等新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作为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新媒体的能力,既是新的挑战,也是紧迫任务。一是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重视和运用新媒体。把握网络发展传播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着力提升运用网络文化资源、主导网络文化舆论、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等方面的能力,形成网络建设管理新格局。通过下功夫建设好、运用好、管理  相似文献   

4.
在新媒体的生态环境之下,人文课堂"礼乐文化"的教学方式深受影响。为了消除礼乐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时代隔膜,需要进行一定的文化场景复原。单纯利用文献资料的讲述是无力的,绘图手段的调动又有技术性的限制,由此而言,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复原,对于礼乐文化教学大有裨益。新媒体的互动性功能可以适当发掘,一方面让学生在交互对流中达成思维方式的碰撞,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达成有效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党的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掀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尤其是对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影响日益强大的新媒体而言,这既是发展机遇,也是时代赋予的挑战、责任。本文简要阐述了如何在文化强国战略下做好视听新媒体文化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6.
讲授、笔记是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当下新媒体时代多种新技术的引入,学生主体人格尊严的被动要求,导致传授双方都需要更平等的交流互动模式.传媒教学课堂作为接触新媒体的前沿场所,理应成为新媒体技术应用的试验田、大学开明开放的展览园、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互动的风景线,形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可供借鉴的新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和手机引领的规模空前的传媒革命,使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中的校园媒体平台形式日趋多样化,并相互渗透交叉传播,对大学校园文化产生了新的影响。大学师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要群体之一,新媒体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积极引导新媒体平台建设、内容建设和进行媒介素质教育,可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各类商业气息较重、形式多样化的户外媒体纷纷进驻高校。通过对高校户外新媒体、校园传统媒体、校园传统户外媒体、社会媒体的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对高校户外新媒体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与确认。高校户外新媒体有其特有的发展空间与赢利模式,在高校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同时,高校户外新媒体的商业属性也对高校的行政管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从大学文化视野入手,在实践操作上,有限引入,强化监督,有序引导。  相似文献   

9.
林磊 《新闻世界》2023,(3):89-93
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新媒体实训课程教学需要根据新闻业界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策、采、写、编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在新媒体新闻编辑实务教学中采用学习场景建构方法,即以项目制教学法、对分课堂教学法等方式构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新媒体新闻采编技能学习和实训场景,以此促使他们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的学习场景构建有利于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形成实训情境,增强学生实践体验,并且便于学习效果分析。学习场景构建法今后待改进之处是课程建设需要借助学界与业界的合力来聚合更具实战性的学习资源,以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丁义浩 《青年记者》2016,(35):123-124
大学形象从广义角度讲包括原始形象和媒介形象.原始形象指大学在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职能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媒介形象指大学在媒介传播中所呈现出来的形象.在原始形象与媒介形象中,原始形象是大学形象存在的根据,媒介形象是展现原始形象的重要依托,是社会公众认知大学形象的重要渠道.从狭义角度来说,媒介形象是大学形象的符号化和社会体征.媒介在大学形象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的发展,大学媒介形象塑造逐渐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形象、塑造形象成为当前大学形象建设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杨唏泠 《大观周刊》2011,(13):10-11
大学英语阅读课程是很多大学专/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扩充学生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等。但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很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氛围不很浓厚,有些学生甚至把英语课堂时间视为睡觉休息时间或者索性逃课。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课堂缺乏趣味性,对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不够引起的。为了改变这种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状况,本篇文章从认知理论之一--射体/界标理论的角度,论大学英语阅读课堂中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  相似文献   

12.
李霞 《新闻知识》2012,(1):107-108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优势。这些优势为克服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弊端、实现大学英语的教改目标、满足大学英语教学需要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在厘清新媒体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媒体资源的优势,最后展望了新媒体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学院不仅是一个语言推广机构,更是一个负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传播机构。从国情、校情来讲,红河学院成功申办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从人际传播、大众传播、文化产业、新媒体传播以及微观的传播层面,探索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跨文化传播力的提升策略。同时也提出了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保持平等传播心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王斌  许颖 《青年记者》2012,(6):31-32
新媒体与青年的文化契合 新媒体之所以对青年影响较大,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媒体的文化特征与青年的文化特征相吻合,换言之,新媒体在这一人群中得到了较强烈的文化共振. 新媒体的文化特征首要的是其互动性和参与性.青年群体的参与性使用行为对网络娱乐的发展、网络文化的走向,以及手机上网的推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江冰 《编辑之友》2015,(8):28-30
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趋势日渐明显,当下人才既需要拥有新媒体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应当保有传统的聚焦静思回归内心的思考能力.大学教学实践中的两种导向,可帮助寻求两种能力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6.
针对非主流文化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广告对其重要的传播媒介进行了深入研究。新媒体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文化传播方式,新媒体广告能够作为各类信息的载体,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传播手段。因此,本文基于新媒体广告对非主流文化传播现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阐明新媒体的广告在非主流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归避非主流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对立。对非主流文化传播的具体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期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信息和帮助。  相似文献   

17.
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媒体时代。蓬勃发展的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给美术编辑人员的编辑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立足于新媒体这一时代背景,从媒体受众需求出发,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对美术编辑编辑能力的新要求,探讨了美术编辑文化素养的提升途径,以期美术编辑人员能够以此为参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新媒体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互联网与手机应用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兴起,深刻地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沟通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生存的方式和空间,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博物馆将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历史性变革?如何利用新媒体以提升博物馆信息传播能力?本文将从新媒体、博物馆信息传播等基本概念分析入手,介绍新媒体在博物馆中的应用思路和方法,研究新媒体下的博物馆信息传播基本特征,探讨新媒体可能对博物馆信息传播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宁燕子 《兰台世界》2023,(9):104-108
本文分析了高校应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文化育人的不足,提出应用新媒体技术提升高校档案文化育人质效的策略:培养新媒体思维,提升应用新媒体技术的意识;培养科研素养,加强开发档案文化育人成果的本领;培养营销思维,提升运维新媒体平台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媒体形式,开发育人项目;组建专业团队,发挥档案文化育人主体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当前新媒体的主要特性,着重阐述了如何发挥新媒体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以及利用新媒体宣传能力进一步推动各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