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7 毫秒
1.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时,即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序,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一点到三点是丑时,依此类推。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因此“倾刻”指很短的时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  相似文献   

2.
时刻更鼓点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常用以表示时间。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以十二地支为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中的“鸡鸣”、“黄昏”、“人定”如何理解,这应从我国古代的记时方法来考虑。我国古代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即夜半,子时;鸡鸣,丑时;平旦,寅时;日出,卯时;食时,辰时;隅牛,已时;日牛,午时;日昳,未时;日入,酉时;黄昏,戍时;人定,亥时。每个时辰又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如夜半子时,就相当于现在前一日的二十三点至次日的一点;日中午时,就相当于十一点到  相似文献   

4.
古人根据太阳的出没、天色的变化和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将一昼夜分成若干时段,并赋予它们以特定的名称,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称说形式,这就是一日之内的时间词。说到一日之内的时间词,最主要的应该是十二时辰。所谓“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一个时辰合于现在的两小时。《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又吃了半个时辰,算还了酒钱”,这“半个时辰”就等于现今的一小时。“时辰”又单称“时”,例如赵翼《陔余丛考》卷34说古人“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用十二地支来称说十二时辰,始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到了近代,又将每个时辰细  相似文献   

5.
马是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七、与十二地支配属"午",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午时"——中午十一点至午后一点又称"马时"。  相似文献   

6.
1.有一种说法认为,十二生肖的选用与排列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来确定的。我国从汉代开始,便已经采用十二地支记录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是老鼠最为活跃的时候。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以此推断,以下各项说法能够成立的是 A.戌时,狗开始守夜B.酉时,鸡开始报晓 C.巳时,神龙行雨D.申时,猴子正在酣睡  相似文献   

7.
阅读古代典籍时,常常碰到“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慨念如《水价》第四十回中,就写了江州知府蔡九要于“午时三刻”处决宋江和戴宗,梁山好汉劫法场的故事。那末,‘今时三刻”究竟相当于现代的什么时间?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记时活,有一种是用十二地支表示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即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一昼夜分为二一I一四小时。如“子时”相当于今天的23点至凌晨1点之间,“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之间,“午时”相当于11点至13点之间,等等。可是,“午时三…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中的“黄昏”与“人定”,均为古时记时的名称。据《左传》杜预注,古时一日十二时的名称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时、日入、黄昏、人定。汉太初改朔之后,以十二地支为纪,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后世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初”和“正”,如子初、子正;“初”即一个时辰的前一小时,“正”即后一小时。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说法,十二生肖是根据动物每天的活动时间确定的。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是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凌晨一时到三时,是丑时,牛正在反刍。三时到五时,是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古人常会在此时听到虎啸声。五时到七时,为卯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天刚亮,兔子出窝,喜欢吃带有晨露的青草。上午七时到九时,为辰时,此时一般容易起雾,传说龙喜腾云驾雾,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九时到十一时,为巳时,蛇开始活跃起来。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为午时,古时野马未被人类驯服,每当午时,四处奔跑嘶鸣。下午一时到三时,是未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  相似文献   

10.
猪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最后一位,与十二地支配属"亥",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亥时"——晚上九点至十一点又称"猪时"。猪为六畜之一,中国人与猪的关系非同一般,人们的肉食大部分来自猪。猪的一身是宝,供人采用。作为一个农业国,猪更是与亿万农民有着不解之缘。人们推举十二种动物为生肖,自然会采用与自己生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1.
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及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将一昼夜平均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叫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且每个时辰都有其特定名称。这些名称从周代起沿用已久,但直到汉代实行了太初历,才基本固定下来。夜半:又称"子夜"、"中夜"等,即现在的23点至1点  相似文献   

12.
兔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与十二地支配属“卯”,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卯”时——清晨五点到七点又称“兔时”。  相似文献   

13.
子鼠何时交丑牛子鼠何时交岁?丑牛何时接春?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历算研究所专家何玉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指出,来朝以后把十二时辰中的每个时辰平分为两段,前一小时称为“初”,后一小时称为“正”,并规定子时的正中为夜半,相当于现在的零时(或二十四时整)。...  相似文献   

14.
《语文知识》1991年第12期刊登了刘章同志的《古诗文中的十二时》一文,1992年第3期又刊登了徐安基同志关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十二时辰表示法”的文章。两文都对古代十二时辰同现代一日二十四小时的对应关系“按先后次序”排表作了说明,现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5.
时辰与小时     
《青海教育》2008,(5):63-63
时辰是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时辰,简称“时”。一个时辰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2小时。时辰不用数字表示,而是使用十二个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名称分别代表十二个时辰。古代十二时辰的计时方法,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如“子夜”,“中午”等词汇,就是分别从“子时”、“午时”衍生出来的;“晨”字也与辰时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高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阿Q正传》一文的开头有这么一句:“宣统三年九月十四口——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关于“三更四点”究竟是什么时间,课文没有注释,教学参考书也没有补充说明,学生自然难以理解,因此有必要加以说明。 “三更四点”本是古时的一种计时说法。古时分一昼为“十二时”,每一时(时辰)约两个小时。“十二时”的名称及相当于现代的时间分别是:  相似文献   

17.
时:古代把一昼夜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一时为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合现在计时单位的两个小时。子时,从夜间11时起,到凌晨1时止。余此类推。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一刻合现在的14分24秒。戏剧中常用到的“午时三刻”,即在中午12时到下  相似文献   

18.
正保利艺术博物馆送走了最后一批参观者,展厅里顿时寂静无声。这里正在展出著名的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它们不好好地待在圆明园,怎么跑到这儿来了?呵呵,故事得从100多年前说起。事件回顾说起圆明园,那可是赫赫有名。圆明园是大清朝的一处皇家园林,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则是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们呈"八"字形,分列在喷水池两旁的人身石台上。每个兽首就是一个喷泉机关,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兽首口中就会喷水两个小时。因为古人的一个时辰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十二个时辰正好是二十四小时。到了正午,它们就要一起喷  相似文献   

19.
羊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八位,与十二地支配属"未",故一天十二时辰中的"未时"——午后一点至三点又称"羊时"。  相似文献   

20.
我们现在把60分钟说成一个“小时”,这好像是丝毫不成问题的。但是许多人却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叫“小时”?那有没有“大时”呢? 其实,的确有“大时”,而且我们现在的“小时”就是相对“大时”而言的。中国古代人把一昼夜,即24小时分成12个时辰,用地支12个字,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来计数12个时辰。而每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当时没有“小时”的概念,所以只叫“时辰”,简称“时”。后来到了清朝末年,外国的时钟传到中国。外国的一时,并不等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时辰,而恰好是中国一个时辰的一半。因为他们把24个小时24等分,不像中国是把一昼夜12等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