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文学媒介的变革命,电影文学、电视文学、网络文学及手机文学等跨媒介文学的出现,使文学的存在方式、构成方式和运作方式都发了深刻变革,使传统意义的文学边缘化。本文探讨了跨媒介文学的概念及发展,研究跨媒介文学及理论对促进文学的生产和繁荣,推进文学传播多元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手机文学亦称“短信文学”或“拇指文学”,是创作者为手机量身定做、给手机用户提供可阅读文本的文学样式。受手机平台的限制,手机文学作品篇幅短小。手机文学具有语言精炼含蓄、内蕴深厚、哲理性强的特点。它的出现,大大拓宽了文学的表现对象,也给更多的文学青年开辟出一块新的发表园地。  相似文献   

3.
丁凯 《华章》2012,(19)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阅读己然成为了现在人们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是由它的便于携带性和片段性等独特优势所决定的.本文分析了手机阅读的优势和其发展的三方面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手机阅读的发展与推广问题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重要阅读方式,通过SWTO分析显示,大学生手机阅读具有高度便捷性,能够充分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手机阅读内容越来越丰富,但是大学生手机阅读有娱乐化的趋势,大学生对阅读内容缺少深层次的思考,随着技术的发展有被异化的危险。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是大学生能够主动利用媒介,摆脱技术的控制,从学校媒介素养教育角度,应该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手机阅读。高校图书馆在当中要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阅读"就是借助先进的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进行阅读的方式。数字化的"后现代阅读"已成为21世纪文化浪潮中的先锋。"后现代阅读"的范式主要包括网络阅读、微博阅读、手机阅读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形式。基于"后现代阅读"范式,当下的文学教育应与时俱进,采用全新的教育机制与策略,建构适应"后现代阅读"时代的文学教育新理念,探讨契合"后现代阅读"的文学教育新模式,以便积极应对"后现代阅读"时代给文学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6.
自从手机媒介诞生以来,技术创新始终是推进移动通信的中坚力量,手机媒介成为人们获取资讯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方式,手机在被人们拿来听音乐、看小说、读新闻、看电视的时候,早已超越“通信”的基本功能,开始扮演着传播信息和文化娱乐的新角色.立足手机阅读的实际,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分析手机阅读特点,从其特点结合现今社会的发展情况,可以预见手机阅读将引领未来阅读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课外文学阅读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陶冶大学生情操、开阔大学生视野、丰富大学生学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网络以及手机的普及,当下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逐步减少,还有一些大学生沉湎于网络文学的阅读上,以为网络文学阅读和大学校园课外文学阅读是一样,其实这是一种误区.本文从作者自身教学实际出发,谈谈对大学生课外文学阅读培养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不断产生并传承着众多的文学经典著作。现今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促进了人们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方式,在此影响下,原本的纸质阅读模式逐渐向电子文本阅读模式转变。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阅读体验、增加了人们的文学阅读渠道;另一方面网络上的通俗阅读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而盛行,不断冲击着人们对文学经典著作的阅读体验,削减了现今人们对文学经典阅读的关注度,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价值的提升。现今,寻求网络时代下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的新发展,要充分利用新时代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重新发掘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方式,促进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时代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的变革促进了媒体的发展,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来说,被人们称作"第五媒体"的手机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媒体"。新媒体的出现提供了文学新的元素,包括对文学思维、文学修辞、文学语言、文学版块、写作内容、写作主体、写作角度、阅读主体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学书写内容和体例也受到新媒体的影响,新媒介改变了文学创作模式。当然,新媒体文学也有自身的弊端,如何发挥新媒体本身的长处,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成为当今新媒体文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冲击并改变了高职学生的阅读方式,网络、手机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阅读渠道。新媒体给阅读领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成为当代高职学生阅读的现实生态。本文旨在分析和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便加以引导督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