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报纸副刊,是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是报纸的延伸和补充.报纸副刊作为我国报纸的一个特色,自从创立至今的百年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副刊传播新闻、反映社会、服务生活、提供娱乐的基本功能始终未曾改变.当今以营利为目的的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受众细分,为了吸引读者购买阅读和吸引广告商投资,也为了和新兴传播媒体争夺受众群特别是年轻受众,版面内容越来越丰富.报纸副刊作为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副刊的发展可以说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期,对报纸激烈的竞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网络、短信等新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新闻信息的共享成为一种常态;另一方面,新闻采集手段和内容也日益趋同,这导致报纸新闻的“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国近代报纸从诞生起,就由作为新闻的“正刊”和文学性浓厚的“副刊”组成,伴随着报纸“正刊”的同质化,副刊越来越凸显出其“异质”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办报者希望通过副刊办出报纸的特色,获得和留住更多的读者.本文通过各地报纸名副刊的“差异化”做法,来探讨新闻同质化时代副刊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晚报副刊的转型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华 《传媒观察》2004,(4):48-50
晚报的各类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地晚报的厚度在不断增加,各类新闻的内容和份量也大大增加。业内人士有言:报纸要用新闻“招客”,用副刊“留客”,可谓一语中的。新形势下,怎样“转轨变型”办好地市晚报副刊,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副  相似文献   

4.
正报纸副刊作为报纸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对报纸特色的形成和吸引读者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颠覆了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格局,报纸副刊的发展前途也自然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担忧。面对互联网的强力冲击,报纸副刊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是需要我们长期研究、不断探索的一项重大课题。坚守副刊的文学性副刊的文学性是副刊最基本、也是最鲜明的特性,传统的报纸副刊  相似文献   

5.
晚报的各类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内容。随着各地晚报的厚度在不断增加,各类新闻的内容和分量也大大增加。业内人士有言:报纸要用新闻“招客”,用副刊“留客”,可谓一语中的。新形势下,怎样“转轨变型”办好地市晚报副刊,是一个新的课题。笔者认为,副刊只有与晚报总体架构和整体风格  相似文献   

6.
正面对众多新媒体的强势出现,报纸作为传统媒体面临着许多的挑战,有许多报界同仁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但是,作为《邯郸日报》文学作品版《赵苑》的编辑,笔者的认识是报纸远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报界同仁应以开放的理念、开阔的思路、开拓性的方法,去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留住读者,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同样需要有这样的思索。自从2013年12月5日7版,《赵苑》与其他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报纸在吸引读者上,主张新闻主攻、专副刊主守。前者吸引读者,后者留住读者。按说攻守分工明确,都很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专副刊常常会受冷落。  相似文献   

8.
副刊作为报纸的延伸和补充,以其丰富多彩、别具特色的魅力,在报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与新闻版共同担负着服务读者、吸引读者的重任.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副刊看作是报纸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一些报界老总也不重视副刊.加上受其它媒体诸如网络、电视等的冲击,晚报副刊耐不住寂寞,一味地追赶时尚和潮流,迷失了自己的方向,丢掉了自己的定位,造成不伦不类.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十分发达,在都市类报纸的版面安排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起着吸引读者眼球,拉拢广告客户的重要作用。随着微博的兴起,报纸作为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0.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在削弱。在读者等于市场的今天,如何吸引读者关注,让报纸具有影响力,是报人都在思考的重中之重。而都市类报纸在注重服务性、贴近群众的同时,从报道中汲取正能量,向受众传递正能量,也是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晚报都市生活类报纸如何向受众传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早期的报纸副刊一般都脱离现实,是静态的,内容多为琴棋书画、掌故轶事等。但由于报纸是新闻纸,副刊在客观上总不能与现实完全隔绝。由此可见,副刊的动态性是报纸的规律决定的。只有永远保持强烈的动势,副刊与报纸的整体精神、与读者读报时心理状态才是和谐的,才有时代感,并赢得读者。要使副刊产生动势,必须从二个方面人手,即与新闻版配合,也可开展笔谈、讨论;针对当前社会生活的动向,注意动中有静。 副刊的动势应来源于与新闻版的配合 报纸的主体是新闻。社会主义报纸的副刊是围  相似文献   

12.
当今时代,在各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新闻报道竞争日益严酷的今天,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受到了来自手机报、微信等新媒体的严峻挑战,昔日"编辑工作"的旧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报纸编辑工作,笔者结合《塔城日报》的编辑工作实际,就版面稿件安排、如何美化版面、怎样吸引读者等谈一些粗浅认识。一、稿件精炼,方便阅读而今,随着手机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许多读者阅读的习惯在悄然发生改变,长篇幅的稿件已越来越不再受读者的欢迎,加之工作节奏的加快,读者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坐下来关注长篇幅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各媒体都加快了新闻改革的步伐。改革的重点是:如何抓住读者,吸引读者.提高报纸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它的兴起和迅速壮大对报纸副刊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为了应对新媒体挑战,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报纸进行全媒体转型己成为业界的共识。相较于新闻采编的全媒体融合,报纸副刊的全媒体转型此前往往不被重视。其实,当前各大报纸副刊己经在转型实践中逐步形成副刊内容新闻化的应对策略。而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于该题材的重大性,各大报纸都进行了报道;同时由于该事件的特殊性,纸媒或多或少地选择了副刊新闻化操作这种方式。本文仅以武汉晚报为例,对此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5.
周逸敏 《新闻通讯》2013,(10):43-44
英国报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招客,副刊留客”,意思是说,如果报纸版面上有好新闻,读者就会购买这张报纸,而要培养读者对于报纸的持久兴趣,则需要借助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这一说法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报纸副刊也因它的品位和开卷有益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不少知名报纸就是因为自己的品牌副刊而赢得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比如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几十年来凝聚了很多上海乃至外埠的读者。中国报纸副刊已走过百年风雨,并且已经摆脱了最初形态的“副职”、“附属”的地位。随着报业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多样化,副刊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了很大的变革,已经成为最具特色与活力的版面。相对于新闻稿件而言,副刊作品的题材选择面更大,这就在无形中增强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而传播信息的媒介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发展到现在的网络,乃至手机等新兴媒体。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趋势,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如何能吸引读者,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在内容制胜的前提下,报纸版面的重要性显得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7.
陆应铸 《新闻通讯》2011,(10):58-59
副刊是一份综合性报纸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报界得到广泛认同的观点是:报纸靠新闻“打天下”,靠副刊“守天下”。报纸新闻做得好,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可以抢得更多的份额.吸引更多的读者,而副刊做得好则可以留住更多的读者,巩固既有市场。实践证明,副刊不“副”,在新的办报条件下,副刊的内容、题材不断地丰富、延展,副刊的构架、形式也在不断地重组、刷新,许多得到市场认可的晚报、都市报,副刊版面富有创意.稿源充裕,名家荟萃,夺人眼球。种种迹象表明,报纸副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试以包括《盐城晚报》在内的晚报、都市报为例,谈谈副刊文学性延展与旨趣导向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标题被誉为新闻的眼睛。类似与人见面的第一印象,读者对新闻稿件的第一印象往往也来自于新闻的标题。因此,新闻标题一直被视作新闻的点睛之笔,为媒体人所珍视。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一种滋生于网络的"标题党"现象。近来,随着新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标题党"现象在报纸等传统媒体上也呈现蔓延趋势,给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了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手机报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受众接受新闻信息已进入新的传播途径时代,那么,作为传统媒体的党报,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运用版面语言,确立报纸风格,强化办报宗旨,渗透编辑思想,吸引读者对象,从而塑造出独具特色的报纸价值形象,已成为当前报人关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各大媒体激烈的竞争中,报纸作为最古老的传播媒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和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等传播媒体争夺受众,报纸应该充分重视副刊的作用,让报纸副刊和报纸新闻一起,成为应对竞争的主力。报纸副刊是报纸所独有的传播形式,就新闻质的规定性而言,它是报纸新闻的有力补充,在引导社会舆论、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吸引受众,进而吸引广告商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