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热爱   我痛恨   我离开 应该说,进入媒体行业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事之一。 我是1996年6月被招聘到陕西一家报纸 Q 报的。这张报纸,给我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使我感受到了迄今为止最为真切的酸甜苦辣种种滋味。 初到 Q报时,我在文艺部当了一年多的副刊编辑。尽管编辑  相似文献   

2.
2010年1月,我带着"世博会"的采访任务在美国底特律采访北美车展.然而,海地大地震的消息让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地震发生48小时后,我已然踏上了前往海地的航班.那时的我不知道在那里我可以向谁求助,不知道自己在哪里落脚,更不知道自己是否会遭遇新闻中说的治安事件,心里只想着太子港.又过了一个48小时,夜幕中,我作为上海第一家媒体记者,进入了海地.从"世博会"到"太子港",我接受到的是被连降几级的落差,可是,就在这个克服千辛万难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两者的共同之处,这份感悟和经历,实在难得.  相似文献   

3.
1982年18岁的我刚一出校门,就分配到恩施州档案馆工作.当时,我对档案馆一无所知,以为"档案馆"便是"党案馆",着实让人嘲笑一番.  相似文献   

4.
从上海的复旦大学到北京的中国社科院,我读了七年的新闻专业,毕业后我选择<中华工商时报>作为我的起点,既有我在校期间已经决定的经济新闻取向因素又有参与新型报纸的实践冲动.  相似文献   

5.
石湾 《传媒》2001,(7):27-28
今年春节假期,我和妻子去澳洲旅游,因是旅行社组团,所以全团成员互相都不认识,出发前也大都没碰过面,到曼谷机场转机时,大家才在候机室里第一次汇聚到一起。就在此时,忽然有一位女士热情地向我打招呼,问我还想得起她不?我定睛一看,立即回答说:“你叫什么名字,我是得想一想。不过,你是杭州人,经  相似文献   

6.
用心去"看"     
2009年4月15日,接到报社领导的命令,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到四川地震灾区采访.拍什么?到哪里去拍?更关键是怎么拍?一年过去了,我不能去碰触那些刚刚开始愈合的心灵伤疤.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感受.  相似文献   

7.
《出版参考》2005,(2):31
小韩就是我那紫色脸膛的表兄,我明白他昨天晚上也在城外杀仗后,心中十分关切.听说衙门口有那么多人头,还有一大串人耳朵,正与我爸爸平时为我说到的杀长毛故事相合,我又兴奋又害怕,兴奋得简直不知道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从"逼上梁山"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搞图书馆工作,我是“半路出家”。大学毕业经过没完没了的农村锻炼,当了十四年文化局的业务干部之后,被“逼”进了图书馆这道门槛,如今十六年过去了。回首这十六年的工作历程,我心中仿佛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感慨万千!1 逼上梁山1985年的一天,天水市文化局长左峰找我去谈话,他告诉我,派我去市图书馆当副馆长,征求我的意见。当时我一下子懵了。我在市文化局群众文化科工作,搞的是群众文化,对市图书馆的人和事并不陌生,但安排我去那里工作,我却一万个不愿意。原因有两点:第一、从国家机关,文化主管部门到下属事业单位去…  相似文献   

9.
叶剑 《青年记者》2003,(10):46-47
生活在一个浮躁的社会,人们常常在汹涌的浪潮中不能自已,广告人更如是。我觉得用表象来定性一个广告人有些形而上,所以我将广告人的浮躁症状罗列归纳,并称之为“创意征候群”。“得奖痴狂症”近年的广告奖项真是层出不穷,大到国际权威的嘎纳、莫比,小到国内的时报、金犊,并且获得这些奖项似乎成了广告创意人提高自身身份和砝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吃"在童年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孩童时期的快乐总是与吃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乡下,一年四季也总有不同的吃食。春天,榆钱蹿上了枝梢,便到了让我解馋之时。经过漫长的冬天,几乎没有见到什么绿色  相似文献   

11.
这几年,只要遇上台风,我都会冲锋在前,用一连串的文字、图片全景式地展示我国气象人在防抗台风中的一举一动. 而在此之中,镌刻的是我从一个简单的记录者到全媒体记者转变的足迹,还有我对新闻事业的追求与热爱.  相似文献   

12.
一 日 , 又 收 到 一 封 母 亲 的 来信 , 信 中 除 了 一 些 嘘 寒 问 暖 的 话外 ,剩 下 的依 然是 询 问我 新 闻写 作的 内容 。细 心算 来 ,这已 是 母亲 写给 我的 第 76封 “问 稿信 ”了 。 起 初,母亲 因农 活 忙,是很 少给 我 写 信 的 , 有 什 么 事 只 打 个 电话 。自 从我 走 上新 闻路 之 后,这 一切 都 因此 而 改 变 了。 每 隔 半个 月 ,母 亲定 会给 我写 来 一封 信 ,询问 我近 段 时间 的 写 作 情况 , 上 没上 稿 ,有 没有 长进 。 去年夏天,我因感 到搞新闻太辛苦、太累,再加上连续 两个 月没能上稿,产生了想改行的…  相似文献   

13.
解放后,笔者(下文称"应")有幸访问了杜修经老人(下文称"杜").特将与四上井岗山的一段,摘录如下: 杜:1927年冬,湖南省委转移到安源,中央派林仲丹、贺昌到安源,他们二人是湖南省委的实际负责人.不久,我参加了湘东特委,兼任安源市委的秘书.那时,湘东特委书记是滕代远同志.我搬到安源工会旁边的一排工人宿舍里住,象上海的出租屋,只有一层.这时,我到了醴陵乡下,与醴陵的游击队一道与清乡队的敌人打过一仗.  相似文献   

14.
在期刊研究方面,张伯海先生是我的坚实引导者,影响至深的当属第一课.那是1991年深秋,他在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司长任上,我在河南郑州谋饭.有一次,我陪同有关领导到署里办事,他留我在他办公室单独谈了一会儿.所谈其他内容都忘了,但那句"期刊是要死的"是永远记得的.他语调轻缓、舒徐,于我则无异于晴天响雷.  相似文献   

15.
晓勇 《青年记者》2007,(14):11-11
从所在的报纸创刊到现在,我基本上一直在广告的一线。8年时间,报纸从无到有,从一棵幼苗发展到区域第一,我也成了见证所在报纸广告发展历程的幸存者之一。报纸在当地影响力一天天扩大,广告任务也一年年增长。虽然我们的收入在一年年递增,但是我发现许多人,失去了创刊时的干劲,失去了当年的责任心,以及那并不“血腥”的本色,仔细想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我和西藏有一种割合不断的缘分,我称之为“西藏情结”。因为这个情结,我在西藏工作了近10年,又因为这个情结,我在离开西藏到新华社山东分社工作的10年间6次回到西藏,创作了一系列纪实和学作品。我有一个愿望:老了就去做一个研究西藏问题的专家。  相似文献   

17.
春节前,我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城和儿子团聚.除夕当天,儿子和儿媳妇说要带我去看"春晚",我好奇地问:"看春晚不是在电视里看的吗?怎么还要出去?"我那黄头发的儿媳妇用夹生的汉语说:"我们要去看的不是中国的春晚,而是加拿大的 '中国春晚'."  相似文献   

18.
老白上的是延安大学,后在延安当了几年记者。老白觉得自己很有能量,必须到省城发展。1994年,老白辞了工作,只身到了西安。凭着他的文字功底和过去当记者的经验,老白很快就在省级一家报社谋到了职位,成了“文化打工者”中的一员。老白是那种有血性、有棱角的记者,常是路见不平、挺身而出,为此给自已惹下了不少麻烦。年前的一天清晨,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老白来电求救:“快下楼,我在太白路水文巷口,市容人员把人打了,现在把我也粘住了……”我脸都没洗,抓起大衣,连鞋带也来不及系就冲出了门。当我气喘吁吁赶到出事点时,老白正被人团团围住,连记者证也被收缴了。老白见我到来,就像见到了救星,他拨开那些人,指着我说:“这是三秦报的记者,她也是来采访的。”经询问才得知,老白上班路过此地,见四五个市容人员正在对两个农民拳打脚踢,其中一农民被打得嘴流鲜血。老白自恃是记者,除大喝一声“不能打人”外,还上前阻拦,最不可原谅的是,他还骂了一句“黑狗子!”市容人员当然跟他没完。最后我们不得不一起到他们报社,总编出面才平息了这件事。老白保持了陕北人那种纯朴、好客、真诚待人的性格,家里常是高朋满座,从陕北来的亲戚、朋友、同学一拨拨的,经常是这拨还没走,那...  相似文献   

19.
还得从大闸蟹说起 我十八九岁被发配到崇明岛当农民时,几乎天天饿着,如果一顿给我吃八两米饭,基本算填饱了肚子,可是,上头一个月只有30多斤粮食配给,如果一顿八两,那么还有两顿只能各吃一两粥了,所以我饿.  相似文献   

20.
我17岁就到沈阳,在第二百货商店参加工作。当时我就想,我一定要好好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报答党的关怀。我最早被分配在化妆品组,每天提前上班,做好工作准备,工作中也注意遵守劳动纪律,积极主动地工作。有一次,领导召开会议,说二百和平牌牙膏积压两万多支,时间长了就会变质,要求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