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与父母一起“上网冲浪”,却只有两成的家长能够满足孩子的愿望。北京东城区妇联一项针对17岁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调查显示,“网络盲”已经影响了父母与孩子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父母总是要求孩子更优秀、更出众,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求,忽视了自己为人父母的榜样作用,这是引起许多问题家庭和许多问题孩子的原因。本文从心里学的角度。揭示了孩子个性形成的规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同地域间的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近年来,来首都北京务工的外来人员急剧增多,其中有不少人还带着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爷爷奶奶在家乡抚养长大,快要上学时才被父母接到北京,他们必须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亲人,容易出现适应不良的问题。有的孩子父母已在北京奋斗多年,经济上比较富足但却离了婚,对于他们来说,家庭的温暖比什么都重要。还有的孩子家里兄弟姐妹众多,家长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陪伴他们,这类孩子往往比别的孩子更渴望他人的关心和爱护。  相似文献   

4.
如何培养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孩子是一门学问.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孙春元大夫说,许多父母是照顾孩子身体健康的专家,却不知如何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对此,孙大夫分析,父母对待孩子的躯体病和心理病的态度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5.
女儿聪颖,父母并没让她学这学那 1987年10月,阮露斐出生在古城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爸爸阮米庆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位教师, 妈妈卢承英是南京金城集团公司培训部的一名教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许多父母对孩子玩游戏十分担忧,怕孩子会“玩物丧志”,而阮米庆、卢承英却认  相似文献   

6.
孩子背上书包意味父母背起了更多的责任。父母比以前更忙碌起来,早上催促孩子起床,帮他整理书包,晚上陪他读书,检查作业,辅导功课。这样忙前顾后,孩子却不领父母的“勤”,依然我行我素,成绩也没有太大的起色。究其原因,我认为根源在父母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7.
孩子的传记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的心中会很欣慰,孩子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却并不在意。如果有一个机会,让孩子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故事,他们会觉得有趣、新鲜,也更能了解爸爸、妈妈、老师及他人为自己付出的辛苦,更能体验生命的伟大和珍贵。因此,北京教科所的冉乃彦老师在北京慧忠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了写“我的传记”的活动。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非常生动、真实、感人的生命历程小故事。 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让孩子写写他的“传记”。  相似文献   

8.
洁言 《家教指南》2005,(7):22-23
为人父母,总是对自己的孩子充满期望。然而,不同年龄段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却明显不同。一项新近完成的调查显示,年轻的父母更看重孩子在未来有权有势,而老年人更希望子女稳定和安逸。对于男孩和女孩,父母的期望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正尊重师长、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父母尽力为孩子祝贺生日,孩子却从不过问父母的生日。凡此种种,值得深思。为此,设计了一次主题为"爸爸妈妈我爱您"的综合实践活动。一、发现爱孩子对父母了解关心甚少不是孩子们的错,是父母过于  相似文献   

10.
能够爱孩子是一种福气,而懂得爱孩子却需要智慧———2001年,受香港教育署和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委托,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部对653名父母,就育儿观念、方式及困难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九成以上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感到困难。分析原因,许多父母存在错误的育儿观念以及教子方式不当等问题。我们将此次调查中比例较高的错误观念,做全景扫描,以帮助我们和广大父母共同思考,共同面对困境并找出解决的途径。观念同意的百分比错在哪里(1)孩子听话、成绩好,才值得父母疼爱。61.1如果父母认为孩子不服从或成绩不好便不值得疼爱,孩子便会产…  相似文献   

11.
訾非: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主任,硕士生导师。父母关心孩子无可厚非。但过于密切的关注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是孩子更顺利的成长还是事与愿违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为此我们采访了心理学家訾非老师。父母对孩子紧盯的做法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孩子难以成为他们自己。他们长期在父母的关注、期待和控制之下,只知道别人期望他做什么,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些孩  相似文献   

12.
随着父母对孩子期望值的不断攀升,父母的角色发生了某些变化,父母本应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现在却更像一个关注孩子学习的教师。大多数父母的职业与教孩子学习学校的课本知识无关,所以他们大都是勉为其难地做着这项工作,而把自己应当做也擅长做的工作丢了。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应做的是与“人”有关的工作。本期杂志在这方面聚焦了几个视点。视点一:家庭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让孩子做个好人。做个“好人”听起来有些空泛,但是《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郑板桥家训中的“仁爱”教化》一文介绍的郑板桥的做法却不是那么玄。他指出,对孩子教育的核心是养…  相似文献   

13.
培养孩子良好的审题习惯北京前圆恩寺小学赵仲国“望子成龙”是父母的共同心愿,所以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为了孩子学习好,“棒打”、“物质刺激”等方法都被家长启用了,但却忽视了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岂不知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学习的一把金...  相似文献   

14.
青春期是沟通困难期 青春期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期.但是,在相当多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却出现了严重"堵塞",成为沟通的困难期. 在此之前,孩子跟父母无忌无猜,心里有啥话都愿意说.但是,到了初三前后,变得和父母寡言少语,父母不问,孩子就不说,父母问了,孩子也不愿说.父母想问问孩子学校的事,想问问孩子和同学交往的事……孩子要么说"嗯",要么就是说"啊",要么就敷衍一句"没啥事""知道了""别管了".如果父母再问下去,孩子就烦了.更让父母感到棘手的是孩子的逆反、顶撞.  相似文献   

15.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发展自己独立性的要求。可是,父母往往习惯于满足孩子所有的需求并代劳完成,却在不经意间扼杀了他想"独立"的愿望,从而阻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具有良好独立性的孩子对自己更自信,这一点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尤其明显。独立性很强  相似文献   

16.
作父母的都希望孩子成才,但许多父母对成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中的劳动教育却多有忽视。有些父母故意不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以为这样做是在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的童年(在那些缺少父亲或母亲的家庭,家长更舍不得让孩子干活,以“弥补”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的不足);还有一些父  相似文献   

17.
父母爱孩子,孩子爱父母,亲情融融,家庭和睦,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在家庭中的体现。然而在现实生话中,许多家庭却存在着单爱现象,即父母把自己的爱,单向地倾注于孩子身上,而忽视了教育孩子爱父母、尊敬长辈,结果造成孩子没有爱心,缺乏情感,自私心理严重,回报意识淡薄。据对3所小学的调查,有一多半的孩子从来没有想到过要爱父母,更不知道为什么要爱父母。纵观当今一些子女不孝  相似文献   

18.
黄春 《家庭教育》2002,(3):21-21
为什么孩子理所当然地接受着父母许多的爱,却没有感受到爱,更没有想到付出爱?学会观察孩子吧,细心地观察孩子,引导他们感悟亲情。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的期望较以前更高、更苛刻。大部分父母并没有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却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教育孩子。他们总认为“我为你们付出这么多,你们就应该好好听父母的话”.大部分父母希望孩子们以“好好听话”的方式回报父母为孩子的付出。换句话说.父母并没有理解孩子的特性和成长速度.一味地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期待和想法绝对正确,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却成了孩子沉重的心理负担?为什么孩子的努力、孩子的进步,父母却视而不见? 让我们听听发自孩子的心声: “爸爸妈妈:压力,也许能使石墨变成璀璨的金刚石;然而,太大的压力也会使金刚石粉身碎骨。”“爸爸妈妈:你们不惜一切为我创造安静优越的物质条件,可我更需要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你们能为我营造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