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自201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以前所未有的声势开展"高铁外交",极力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中国高铁日益受到世人瞩目,可望成为中国"国家名片"。在这一环境下,全球各地也初步领略到了中国推动高端装备走向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与国家强力切换整合科技、人才、金融、基建、装备、信号等各种要素组成"高铁航母"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相适应,"高铁外宣"思维也急需切换。  相似文献   

2.
王鑫  孔明 《职业圈》2013,(13):80-81
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温家宝总理出席开通仪式并乘坐了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高铁一队值乘的G1次列车。京沪高铁的开通运营缩短了城市的距离,从此天堑变通途。  相似文献   

3.
正在热议的"十二五"规划将全面推进我国产业战略转型,并且"包容性增长"或将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在这个变革的进程中,企业文化建设如何转型,与时俱进地发挥好引航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高铁发展现状及对民航的冲击 一、中国高铁发展的现状.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率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或者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250公里/小时以上的铁路系统.我国铁路经过1997年到2007年六次提速,目前时速120公里以上的线路已达到2.2万多公里,其中有5300多公里时速达到了200公里.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以及文化多样性的碰撞,全球竞争的主体逐渐由国家转变为城市,且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如何成功进行产业转型,增强城市竞争力与民众幸福感,减缓城市文化趋同的危机,使之可持续发展等,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面临的问题。以港口城市高雄市为例,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型期以来城市改造和文化规划等方面的经验,探讨了城市意象系统构建与公共空间对于城市产业及城市涵养之影响,可为我国内地城市实施空间再造、城市转型、城市品质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品牌传播,中国中车策划了"美国‘高铁梦之旅’系列活动"。这是中国高铁企业首次面向世界开展大规模、连续性的品牌推广活动,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传播做出了先行性探索。从其活动策划动因、筹备组织、传播效果来分析,可以反思向世界讲好中国高铁故事之路径,对于中国高端装备品牌的国际传播以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塑造,均具有借鉴意义。向世界讲好中国高铁故事,要善于借势,借助一些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要以活动对象为中心,尊重受众的文化和接受习惯;要选择在媒介资源丰富、受众活跃的领域开展活动;同时活动目标应该坚持影响一般公众与影响政策制定者同时进行,并力求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铁发展现状及对民航的冲击 一、中国高铁发展的现状。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使营运速率达到200公里/小时以上,或者修建新的“高速新线”,使营运速率达到250公里/小时以上的铁路系统。我国铁路经过1997年到2007年六次提速,目前时速120公里以上的线路已达到2.2万多公里,其中有5300多公里时速达到了200公里。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新常态的提出,东部大型产业平台不能重复过去简单规模扩张的道路,未来在经济发展路径上需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发展视角上需从生产为主向城市功能和人的使用,产、城、人融合发展转变。基于上述判断,以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新一轮战略规划为例,提出未来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划应对:(1)创新驱动下的发展定位转型,注重与区域转型发展相适应的产业创新体系构建;(2)审慎规模、减量规划,多规衔接下的底线思维控制;(3)要素集聚下的内生功能培育,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4)依托现有城镇和优势区位,促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城市用地分类体系和政绩考核标准的双重作用下,创意园区是中国城市当下创意产业的主要形式。园区模式所具有的明确而封闭的边界、自上而下的管理运营方式和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估标准,使其对城市的辐射能力和带动效应受到局限。通过梳理传统城镇化下中国创意园区发展现状,通过简化模型分析,发现创意产业"园区模式"的结构性缺陷:"园区"与"社区"的分离无法满足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对于构建和发展创意城市体系的要求。探索性地提出以社区为底板,以创意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导向,"政府-居民-企业"三者协同的创意产业"社区模式",并对其运作机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
围绕京津冀都市圈由中国的首都圈向首位都市圈的跨越这一中心和前提,提出以石家庄取代保定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南部副中心,调整并构建"双核、四轴、网络状"的空间一体化结构;通过多级增长极、主辅发展轴和圈层产业区建设和完善京津冀都市圈的产业梯度结构,以衔接并缩小京津地区和河北八市的城市发展程度差距。同时,从空间和产业两方面指出京津冀都市圈对南京都市圈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与城市不同,小城镇通常直接脱胎于传统农业和农村社区,其城镇化必然包含着一些特定的作用机制和演进过程。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孔村镇以"三化互动"为动力机制,以"三区建设"为平台,推动了镇域城镇化的创新发展,较好地把握和诠释了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基于对小城镇城镇化的基本认识,对孔村镇的城镇化进程展开分析,并对产业转型带动城镇化进程的一般机制做出解析。  相似文献   

12.
张颖 《中国名城》2020,(2):76-84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从以扩张为主的增量增长模式转向以更新为主的存量发展模式;存量更新会是今后城市规划重要方向,而城市中心区更新恰是此类规划的典型。总结中国城市更新发展趋势,结合青岛市南区青岛湾城市设计项目的具体实践,针对现有存量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梳理更新潜力发展区;通过国内外案例研究提出城市复兴"SMART"设计原则;并且从产业提升、文化复兴、公共交通、空间营造等方面提出相关策略。针对项目本身提出两个层次的城市设计内容:1)平衡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复兴文化街区;2)中心城区存量更新催化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及进一步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3.
行道树史话     
城市和乡村的行道树,是美化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改善了城市和乡村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还给行人带来了绿荫。道路两旁植树,在我国周代是一项制度。据《周礼》记载,"国郊及野之道路"旁必种树,"列树以表道",兼"以荫行旅",即在道路两旁整齐地植树,以便于行人遮阳。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的普及,城市智能化催生创新创业、创智创客、互联互通等城市新生力量和新生事物的发展,同时引起我们对传统和现实的城市工作与生活压力的思考,以及对创新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包括就业、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思考。本文就"互联网+"条件下,"互联网+创新创业+休闲"的发展趋势进行条件论证与创新探索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面对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历届底特律市政府实行了积极的改革措施,以图化解种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增加就业、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然而,改革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究其原因,市政府在改革中未能妥善处理"洼地效应"、保障"沉默的大多数"的利益、规制基层政府的行为、消除种族政治的影响。它启示城市政府只有重视行政与改革的顶层设计,加强对基层政府的监督与管理,慎重处理城市发展中出现的民粹主义思潮,科学地解决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城市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信 《职业圈》2014,(32):127-127
阻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因素诸如:区位因素、产业因素、人才因素、资本因素等等。本文着重从制度因素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障碍。从制度角度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古城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自古便有"五省通衢"之称。(古)黄河、京杭大运河穿徐州而过,津浦、陇海铁路百年前在此交叉穿越。时至今日,军事战略要地依然是很多人对徐州形象的整体认知。然而,显著的战略地位和交通优势也成就了徐州在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这一点长期被各界所忽视。2017年,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赋予徐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  相似文献   

18.
花木产业是沭阳县特色优势产业,但花木产业属于农业,单位土地的产值受到很大的限制。花乡沭阳必须利用文化产业+,向花木文化产业有效转型升级。政府为此须提供政策保障与协调管理等,企业则需要转变思维,创新创意。"文化产业+沭阳花木产业"的发展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为相对应的行业文化产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由上海交通大学、光明日报社编辑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15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春季论坛"于2015年4月11日在上海举行。论坛以"中国新常态与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围绕"中国新常态与智慧城市战略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规划建设转型"、"智慧社区与智慧村镇建设"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并以新常态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为载体,探讨了文理学科交叉的创新模式问题。  相似文献   

20.
促进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既是落实省域副中心建设和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推进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新进程、有效实施江苏“省域一体化”战略的必然要求。从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双向开放高地5个方面,构建区域中心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2010—2021年的4个时间截面,对淮海经济区10个城市的5个中心指数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引力模型测度出中心城市对外辐射能力和接受辐射能力的强弱,总结归纳徐州中心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