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被誉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标志性工程。同时,它创建了一系列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的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建设文化遗产。全面回顾了三峡工程中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典型案例,石宝寨、白鹤梁、张飞庙、大昌古镇,以及三峡工程的相关保护展示区和三峡博物馆等,以期对其他类似大型工程的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步入21世纪以来,常州市日益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展了大量的文物保护工程,对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注意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博物馆、纪念馆等多重方式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十三五"时期,常州更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利用方面的前期研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文化遗产管理理念,加强重大项目体系的梳理,更好地发挥其社会、生态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王娅  胡敏 《中国名城》2011,(8):26-30
从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国内外遗产保护的趋势入手,认为虽然名城保护中无形文化遗产保护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也面临很好的机遇。文章分析认为无形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生活性和多样性的特征,提出了在名城保护中应当实行整体保护、动态保护和广泛参与的三项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以及基于上述原则的保护方法。最后,文章通过...  相似文献   

4.
张景明 《文化学刊》2009,(1):127-132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项长久的文化工程。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愈显突出,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成为文化工作者应该引起注意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安徽黟县西递村明清民居为个案,探讨民居的艺术特征和文化象征意义,并就现代化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具体的分析,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现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抢救第一"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之一,而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实施的抢救性保护,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方式。首先,从现代化、城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亟待加强。其次,历时性地回顾了我国运用抢救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的实践,通过一些实例凸现出已取得的成效。最后,厘清抢救性保护应树立的正确理念,并紧密联系非遗保护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何全方位地进行抢救性保护,以及运用数字技术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和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角度审视国际文化遗产的新变化、新趋势,对文化遗产环境、文化景观、文化线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等概念做了简明扼要的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深入地思考了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面的提高和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7.
语言文化遗产是特定族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享用的精神文化,体现着特定族群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智力活动,它承载着民众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语言既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自身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且语言多样性是文化多样性的根基。如今,一些民族的语言已经或正在消失,一旦一种民族语言消失,这种民族文化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会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文化工程,应在政府主导下,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抢救、保护、传承语言文化遗产的措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于很多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亦是如此。本文以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接着阐述了新媒体形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实现形式,以便可以进一步做好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  相似文献   

9.
阐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特征及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通过国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状况,进一步认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德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卓著功绩,这不仅得益于其先进的理念和策略,还与其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保护体系密不可分。本文将从德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理念入手,梳理实现这一理念的基本策略,并介绍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以期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10,(5):12-12
安葵在《文化遗产》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复杂工程,既具有学术意义,又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因此要避免认识的片面性,不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狭隘化,不要把民间文化与文人文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传统文化与文化创新、社会生活现代化对立起来,不要把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2.
贵州、湖南和广西在2012年启动了"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其中申遗村寨的木构建筑保护情况调查和保护方案制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对广西三江县侗族村寨的建筑保护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以期为下一步开展侗族村寨的建筑保护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构成及作用,提出了提高非物质遗产保护主体素养的三个方面,为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传承与弘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城市化进程中,对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还是破坏、毁灭,人类对此有过深刻的教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最终形成了协调处理城市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理性路径,并将其成果纳入到文化多样性共生与和谐城市建设的事业中去。中国当代城市化速度迅猛,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然而,城市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并非完全冲突的关系,可以互相协同发展正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中国城市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双赢的结果将会为全球城市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佟玉权 《文化学刊》2013,(2):134-13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问题备受关注,如何处理好遗产利用中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研讨的焦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有新的视角,应坚持以文化遗产的所有者为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本质在创新,其工作重点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护好用于市场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者应有的权益,最终目标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文化传承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6.
林玲 《文化学刊》2023,(3):117-120
当下,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处于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凝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新时代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有着极为积极的作用。而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也需重视在哲学的视角下进行,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朝向科学化的方向进行。本文分析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哲学意蕴,并提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旨在为今后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进行了整体梳理,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提出了联系时代发展现状提升顶层设计更新保护理念、完善法律体系、出台多元扶持政策的工作思路及对策,以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良好保护。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民族56个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态,各民族都拥有丰富、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造就了我们这个文化遗产大国。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我国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在国务院明确了文化遗产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与人类生活繁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1,(3):140-140
陆建松在《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原因,与我国缺乏行之有效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从西方先进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看,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主要依赖管理体制和制度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李丽丹 《文化学刊》2010,(5):170-175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后劲缺乏的现实困境,其根源在于保护主体的错位和缺位,即俗民自主、自愿、有效参与保护不足,没有形成俗民自我创造、自我传承、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自组织保护机制,而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设计和实践对此缺少应有的关注。引入自组织理论对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进行检视,对俗民自组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个案进行分析,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组织保护机制,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合理、可行的分析框架和进路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