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邢台古城是一座我国现存极少的、珍贵的、融合着多种古代城市规划手法的"复合型"传统古城标本。通过对历史文献记录中的邢台古城与现状古城相互印证和分析,结合古地名、民俗、典故,探析邢台古城在规划营建中采用的"工官礼制,以‘七’为度"、"师法自然,牛形仿生"、"取法天像,‘七星八斗’"三种规划手法,对当今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8年2月,习近平在视察成都天府新区时提及公园城市理念,进而成为学界、业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这一提法在10余年前就已出现,相关思想的形成与融汇则可追溯本土古代传统、近代西方理念影响,以及建国后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理念与实践。试图从本源和源流的视角探讨公园城市理念,包括:古代"自然山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发展;近代西方田园城市理论影响下"城市农村化,农村城市化"的倡导;大地园林化运动中"把城市建设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的愿景;城市大园林建设下"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构想;山水城市探索中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的思想;公园城市理念发展中"文化中孕育着自然,自然中蕴含着文化"的内涵,从而在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的当前认知中更完整地理解公园城市理念,并以期有助于当下建设实践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孟子为代表的古代民本思想在承认君主专制的前提下主张王道、仁政和德治,爱民、重民、恤民实际上是“以君为本”的开明统治策略。毛泽东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的合理成分,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传统民本思想注入了民主的内涵,从而从根本上瓦解并提升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服务于民”思想的合理成分,为其注入了人权和法治成分,进一步改造和提升了“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4.
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也造成了新老城区在环境、产业、文化空间上的分割。通过阐述"织补"在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应用,结合承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实践,从格局、环境和肌理三个方面,具体地提出了基于"织补"策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孔子、孟子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不仅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性观念。这一观念的形成,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在三代以来"孝"的观念的基础上,孔子进行全面总结,并加以创造性的深入阐发和系统论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的坚实基础。孟子在继承孔子和孔门思想成果的同时,又结合新的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孝"的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孝"的思想理论达到更加成熟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杭州西湖是中国古代著名城市公共园林,简述西湖随着杭州城市发展,从城郊风景游览地到城市公共园林的发展过程。考虑地域自然人文历史背景,综合文献记载和地图资料,还原近代以来杭州西湖的三次"公园化"历史进程,即民国时期的湖城融合,1949年以后的人民公园化改造和21世纪初的公园城市建设。讨论了时代思想对公园内容和样貌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文化倾向。探索当代"公"园的根本属性,思考公园城市建设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华夏文明五千年,儒、道、佛等文化"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儒学充当了制衡和导向的角色。西方文化引进国门,与中国文化有融合,有冲突。多元制衡应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和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正谈到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这是一种做人的学问。即便我们知识再多,不懂做人的道理,也不能说是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乡贤"就是中国文化滋养出来的人,是本土本乡因德行而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贤达之人,而"乡贤文化"就是这一地域历代圣贤积淀下来的文化形态,它影响和激励着民众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追求,从而,引领社会,造福社会,维持社会和谐。过去乡间有"乡贤",城市里有"贤达",二者都是所在地域人民的榜样和表率。  相似文献   

10.
张科 《文化交流》2012,(11):15-19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渔业劳动中所形成的鱼文化,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一起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前不久,湖州市第三届鱼文化节在南浔区荻港渔庄隆重举行。此次活动主要以"苕溪渔隐,荻港美食"为主题,以"千年鱼文化,百年陈家菜"为特色,发挥荻港渔庄优势,推出荻港百名巧妇名点小吃一条街、荻港水乡民俗婚庆表演、鱼文化主题晚会等节目,可谓好戏连场,美食飘香,彰显了荻港的千年鱼文化。  相似文献   

11.
由皇宫、内方城、外圆城、四塔寺组成的清初沈阳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总体规划、建筑布局、装饰既吸收汉文化,也吸收蒙藏文化,特别是平面布局受到藏传佛教曼陀罗(坛城)的影响,是满族的民族、宗教与国家形态演变及三者完美结合的结晶。其独特的个性不同于明代北京城,是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最后一例,在中国城市发展史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应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制定沈阳市规划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学热"体现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自信,表征着中国在长期接受西方文化后出现的重新确立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自觉要求,这是历史的必然。在新的历史时期,清醒地认识"国学热"文化现象,并将"国学"创造为"新国学"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紧张以及逆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加深,中国国际传播研究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攻坚阶段。中国传统“和”文化观为国际传播研究牵出了一条希望之线。“和”文化思想是对中国本土传播中关于人际、群体、国家、天下、宇宙之间的关系展演,其背后蕴含着中国传统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的交流相处之道,闪耀着等待世人挖掘的价值宝藏,是寻找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思想元力,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当前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颖 《中国名城》2020,(2):76-84
新常态下,我国城市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从以扩张为主的增量增长模式转向以更新为主的存量发展模式;存量更新会是今后城市规划重要方向,而城市中心区更新恰是此类规划的典型。总结中国城市更新发展趋势,结合青岛市南区青岛湾城市设计项目的具体实践,针对现有存量规划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梳理更新潜力发展区;通过国内外案例研究提出城市复兴"SMART"设计原则;并且从产业提升、文化复兴、公共交通、空间营造等方面提出相关策略。针对项目本身提出两个层次的城市设计内容:1)平衡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复兴文化街区;2)中心城区存量更新催化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最后,总结了研究成果及进一步的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5.
都市化进程是对城市实践的动态描述,在学术研究相对滞后的前提下,动态观察亟需在场,从"节点事件"到"焦点问题"再到"界点特征",是对都市化进程动态观察的三个递进层次。2012年中国都市化进程凸显八大"焦点问题"。2012年,中国都市化进程的年度"界点特征",体现为"建设新型城镇化"决策的提出,使得本年度中国城市发展发生了"国家导向型城市"模式对"社会导向型城市"模式的截断。"截断"的真正含义是两种城市模式的"逆势相合",即"国家导向型城市"表面上截断了"社会导向型城市"的自然发展,但两者以"自下而上"的城市建设为契合点,实现了协同合作,这也是对中国古典城市"他治"与"自治"协作传统的继承。明确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过渡性、复杂性与"中国特色",是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文如其人"本身的模糊性为其带来了巨大的讨论空间。中国思想传统相对忽视对精确定义的追寻;中国文论术语本身有模糊、多义的特性;"文"的语义嬗变显示出中国古代将对"文"的理解与"人"的生命活动相关联。中国思想传统的重实际倾向对"文如其人"命题的影响体现在对人的内外关系的理解、创作层面的"诗言志"传统、阅读层面的"观人"与"知言"传统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尝试从作为一种城市规划子系统的文化规划视角,提出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分别是有机更新基础上的整体保护原则与强化传统建筑文化认同基础上的适宜性开发原则。前者作为核心原则,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规划作用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路径,旨在推动综合性、整体性地发挥建筑文化资源的作用。后者作为扩展性原则,旨在促进城市开发机构与建筑遗产保护部门紧密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建筑遗产资源,使其与城市的文化教育、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功能有机结合,提升传统城市空间的活力与公众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各种思潮及治国思想极其丰富就其实用与影响而言,主要有三家,即儒家的"以德治国"、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这三种治国方略不断吸纳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国历代传统的治国模式,其发挥了重要的长治久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和平理念是佛教的核心思想。1902年,学者梁启超提出"佛教有益于群治"的理念,希冀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既可拯世济民,又可与西方文化思想抗衡的资源。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上这座城市经历了一次次的破坏,但总能迅速复兴,继而掀起一个个经济文化兴盛的高潮。在这一次次高潮中,佛教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拟以扬州佛教史上三次促进和平和谐的史实,说明实现"佛教有益于群治"的关键在于教育普及与求同存异。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现已成为不少工业化国家的城市现代化行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江苏现代化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和提高文化建设含量,将突出文化全面发展和深化改革作为城市现代化的新发展取向。应充分认识城市文化建设规划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对文化整体规划工作的领导,加快制定、完善各类城市文化发展规划和全省"十三五"总体规划目标;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增加投入,形成良性的城市文化发展机制;继续深化全省城市文化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创新机制,增加动力与活力;在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城市文化队伍建设并采取综合措施,积极提高城市居民文化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