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文以载道",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通过语文常规活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挖掘语文的人文底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在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和健康的人格品质.  相似文献   

2.
<正>语文教学除了要引导学生积累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能力之外,还得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各种不良影响随时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产生着不可预知的后果。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语文具有天然的育人功能,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积极地将语文课看作是学生的人生课堂,坚持"立德树人"的方针,培养一代全面发展的"合格""可靠"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3.
肖冬云 《语文天地》2012,(17):58-59
"人"的教育,特别是弘扬传统文化、捍卫生命尊严、彰显自由本质、倡导民主精神的教育,应该是语文学科最显著的人文性特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必须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人文底蕴,创设人文性的育人环境,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实施人格教育,引导学生注重文化内涵,追求美好人生,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让更多的学生最终成长为大写的"人"。一、加强文学经典的阅读指导,引领学生传承文化和滋养精神如今的中学生,大多经历单一、思想单纯、  相似文献   

4.
创设情境,享受语文的人文性。 人文性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涉 及到情感态度、思想修养、心理品质 等方面,这正是新世纪对语文教育 的要求。新世纪的语文教育不仅要 着眼于让青少年在求知过程中学会 怎么做人,而且要着力引导他们协 调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 成为有志气、有抱负、有民族优秀精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人文素养,打好语文基础,重视文化传承,强化美育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达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6.
鲁迅曾说过,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心”(人文素质)与“言”(写作技巧)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追求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该树立起大语文观,使作文训练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毫无疑问,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应该能反映其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厌"为"爱",就得在培养"好之"、"乐之"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要"质疑",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耐心地听取他们提的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生无疑的时候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古诗词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加强古诗词的人文教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的语文工作者要担负起这一重大责任,自觉地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把它传承给我们祖国的花朵,让他们从小就对这些优秀的文化备感兴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发去学习并爱护这些优秀文化,感受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这才是真正对他们进行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9.
人格.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总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章,凝聚着作者的情感与个性,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人格特征.每一个字、词、句、形都包含了一定的人文思想.注重语文学习中人格的培养,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用语文行走天下",是我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语化用而来.这是我校大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旗帜,也是我和全校语文教师共同的信念和追求.我们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使高中语文教学成为集语言能力、文学修养、思维品性、心理素质、智慧灵气和人格道德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用语文走遍天下的人文素养和语言能力,成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公民.而且,我们深知,一吨的理论不如一两的行动:语文教育应该是一种"做的哲学".  相似文献   

11.
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精神为教育内容和价值取向,实施人文关怀,塑造人文品格,培养"真"、"善"、"美"人格的教育活动.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修养.要通过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蕴、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展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结合等途径,来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中职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鲜活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思想,一种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所谓关注人生价值的实现,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关怀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语言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古今中外,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就是作家人格、操守、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伟大体现。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能人为地把人文素质与写作技巧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追求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应该树立起大语文观,使作文训练与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相协调——以人的发展为培养目的,注重对学…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科不仅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蕴。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升灵魂、锻铸人格为已任。如何将语文教育的养料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神圣的使命。一、渗透思想教育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在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学科包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现代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永恒的社会价值,彰显作者或主人公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优秀的现代文化标志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散发着时代的气息,涌动着新鲜的生命之泉。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可以对学生进行理想、志趣教育,扩大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人文素质,首先要对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创新,充分发掘作品的深层底蕴,用作家对社会、人生、人性的评判和深思烛照学生心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优秀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作品中获取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宝贵精神食粮,从而形成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者都应明白,教育的任务已不单纯是传播现成的知识,更应关注人格的培养。记得张志公先生曾提出并主张的"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而人文性的加强就是意味着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格美德的塑造和培养。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做到"目中有人",把培养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放在教学中应有的重要地位,也是小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6.
王春影 《辅导员》2013,(6):55-55
<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厌"为"爱",就得在培养"好之"、"乐之"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爱好。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必须改变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要"质疑",就需要给学生时间,需要耐心地听取他们提的问题,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学生无疑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许多语文课缺少"语文味",原因就在于文本被遮蔽了:或被忽略,或被随意演绎,或被无端推翻,或干脆"销声匿迹".一种文本就是一种文化.文本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教师没有文本就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文本就无从学习.只有直面文本,直面文本语言,才能真正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才能让语文的人文之光照亮学生的青春.  相似文献   

18.
语文之所以叫语文,是因为它不仅可以完整理性地表达文化,而且是弘扬个性、匡正人本的工具;而人文说通俗点就是让文化具有人的气息,或是人要有文化的底蕴.语文课就是让学生能在经典文学中体会人的情感美、理性美的一个媒介.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逐步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不少语文教师拘泥于语言层面的"咬文嚼字",而忽视对蕴含于语言深处的人文内容的挖掘与教育,影响了学生思维,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无法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完善的道德修养,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教育.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人文性、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等特点.文以载道,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思想,有很强的凝聚力、感染力和扩张力,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潜心诵读文本,使文本中优秀的文化就像涓涓细流浸透学生的心,如春雨般"润物细物声",潜移默化,滋润心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包含丰富的人文社会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