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文本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教师细读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一篇课文写什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教得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本细读能力。对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文章,教师只有凝心静气地作多维立体的细细研  相似文献   

2.
依据课文文本,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许多写作的技巧。拿写人来说,有刚正耿直的包拯,能言善辩的晏婴,乐观豁达的霍金,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利用文本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生活中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语文是什么?简言之就是通过字词句篇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写”成了最后的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树立文本与写作相结合的理念,把每一堂语文教学激活,把每一篇课文都当成作文教学的范例,教给学生学文本、用文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师在每教一篇课文之前都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课文写什么、怎么写,我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恰当地去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教学的前期工作。教师能想多远,学生就能走多远;教师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引导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  相似文献   

4.
当下,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该如何选择"教什么"呢?备课时,我常对文本提出如下的"三问",现以《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一、有什么可以教《普罗米修斯》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有些"什么"可以教呢?下面尝试做一梳理。第一,字词:文本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5.
《神奇的极光》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解读一向是人们所忽视的.人们尤其不太注意文本内涵的解读,以为它只不过是讲了一些一看就懂的科学知识而已,因为这里涉及不到什么复杂的形象分析与深刻的内涵寄托。所以教师往往是表面化地把文章内容再“说明”一下。比如《神奇的极光》一文,  相似文献   

6.
面对阅读的低效和无效,教师对于教学文本的解读需要从两个意识——文体意识和课程意识入手。文体意识是教师作为普通读者思考这篇课文"有什么",然后渗透课程意识——立足于课标以及这篇课文在各个教材中定位并思考这篇课文"可以教什么",最后通过意识融合思考这篇课文"实际需要教什么"。以《背影》为例,具体从两个意识方面深刻解读并指出其实际的教学点。  相似文献   

7.
《课程.教材.教法》2018,(11):98-103
当前多篇阅读的困境在于没有厘清多篇文本组元的依据以及这种特定的教学形态的价值。互文性理论能较好地解释文本的关系机理,据此可衍生出以关系为中心的文本解读范式;将互文性与教学性有机统一建构文本创编与流传产生的互文、文本与类文本产生的互文、文本与相关资料产生的互文、文本改写产生的互文、文本与其他媒体产生的互文等多种教学形态。互文性阅读具有促进多元创造性解读、拓展学生认知世界、提升阅读量和速度、提高提取信息与提炼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鉴赏与反思批判能力等方面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芮建民 《广西教育》2012,(14):23-24
教师为学生舍近求远地寻找写作训练题,不如在语文课堂文本教学中开展写作训练。把教材作例子,以此出发,引导学生由一篇文、一段文到学写众家文。可从课文本身和教材编排两方面选择切入点或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一、走进文本深处,丰富写作内涵1.在文本的想象处进行写作。  相似文献   

9.
前一段时间,在学校举办的公开教学与研讨中,执教《九寨沟》的教师认为这一课中第3自然段字字珠玑,教学时应该着重处理,取舍是必需的。执教《黄鹤楼送别》的教师认为教"文包诗"有"文"有"诗",两者关系密切,应该"诗""文"对照着教。这两位教师的看法引发了大家的思考:语文课到底要教些什么?语文的教学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从上述两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可以看出,文本内容  相似文献   

10.
一、文本解读的指向教师文本解读,是指教师对教材的自主解读,解读文本的文(存在形式)、道(内容、主旨)、质(作者和文本本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篇作品,必须从文入手来领悟道,从质入手解析文,再从道入手把握文,从文入手把握质。具体地说,只要看用什么样的文字反映什么样的事实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过程,包括一节课、一篇文本文、一个单元等的教学过程。本文主要研究一篇文本文的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主要有预习指导、导入、讲解讨论和指导、课堂小结。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需要注意以下问题:学习是对知识情感和生命的一种体验;开放性与生成性是新的语文课堂的主要特征;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课堂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2.
<正>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充满动感,富有童趣,既新颖又开放,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解读文本呢?一、走近作者解读文本——把准文本的价值取向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思考的问题。从作者的视角,把握文本的  相似文献   

13.
互文性是语篇的根本属性之一,但不同语体类型的语篇由于交际意图的差异,在与其他文本发生互文关系时会有不同特点。论文以新闻语篇和广告语篇为例,探讨两种语体类型的语篇在互文实现模式上的差异,归结其语篇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理论把历史与文本的关系作为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认为文学是能够彰显历史本来面目的鲜活逼真的艺术形式。新历史主义突破"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海明威的《雨中的猫》既是一篇讲述历史的文本,又是文本形式的历史事实,因此该短篇小说富含新历史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有的教师仅仅把文本当作载“道”的工具,简单化地处理文本;有的教师任意地解读文本,导致文本许多潜在的价值由于缺少教师的指导得不到应有的开掘,“身入宝山,空手而返”:有的教师干脆让文本处于休眠状态,抛开文本而夸夸其谈,美其名日“百家讲坛”。因此有人指出:“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师生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依然存在着三重障碍——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科学阉割。”千方百计地从文本的创作背景中寻找政治原因、道德倾向,或者视文本为语言工具训练的材料,把一篇篇作品如屠夫卖肉般大卸八块,实在令人痛心。细想教材中的大部分选文,乃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文,其言语形式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人文情思,具有很高的审美和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一门开放而动态的课程,教师的视域绝不能局限于教一本教材,适度引入拓展性文本,配合教材主体文本共同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为此,教师要从教材文本的内容、主题、写作等不同维度出发,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互文联系"的平台,实现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相似文献   

17.
新闻类学术论文正文与参考文献的互文形式为:互文标记十互文本.互文类型有:共存关系和派生关系.互文揭示了:互文关系是语篇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从本体上,互文关系是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依存、彼此对释、意义共生的条件或环境;从话语理解上,互文关系是主体的对话关系,是交际双方的协商、讨论,从而达到交际的理解、接受;从认识论上,互文关系是人们以关系的方式把握知识、经验的认知方式的存在形式和传播媒介;从方法论上,互文关系作为人们认知经验世界的一种方式方法,是对知识、经验的认识和传播的具体反思后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种视角、一种图式、一种模式、一种框架.  相似文献   

18.
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每逢佳节倍思亲》(苏版国标本教材第五册23课)是一篇"文包诗"课文,描述了王维创作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动人故事。执教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逢""倍"是什么意  相似文献   

19.
随文而教     
在上《韩国的泡菜》这篇课文之前,不止一位教师问我“你怎样在这堂课中渗透民族精神?”对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初中语文新教材主编范守纲老师说的“随文而教”。随什么文,教人什么,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即主要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借助文本中丰富情感的熏陶和语言文字的感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励和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在教《韩国的泡菜》这篇课文时,我始终围绕让学生品味语言来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严海滨 《考试周刊》2011,(75):63-63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的广泛实践,把阅读课堂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对话场",把阅读教学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活动",已逐渐成为语文教师们的教学共识。新的阅读观认为:阅读活动是一种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之间所进行的一种潜心会文的心语交流,阅读者披文入境、入情,缘文释道、悟理,从而完成一次解读文本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