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赵云梅 《辽宁教育》2012,(16):65-66
古人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自古以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如今,这种传统美德已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社会责任,成为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道德准则,也是作为一个人的起码品德。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由于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他们早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个性,对父母、长辈、老师以及周围人的付出,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享受,不知回报,甚至责怪父母长辈做得不够好。试想,孩子若能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心境就  相似文献   

2.
感恩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一直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然而面对一群零零后,从小备受宠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对于父母之爱、老师之情、学生之意、社会的付出认为是理所当然。作为初中班主任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同时,更需要教育学生知恩,体验父母、老师、同学、社会对自己的关爱、帮助;学会感恩,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祖国。  相似文献   

3.
范丽芳 《学周刊C版》2011,(9):133-133
一位儿童教育家说:“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还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爱的孩子.长大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又怎么能适应社会生活呢?  相似文献   

4.
吴宏祥 《教师》2012,(13):94-94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娇生惯养,不少孩子只知接受恩惠,不思感恩;只知索取,不讲奉献。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不相符的画面:饭桌上,母亲的筷子"不小心"伸进孩子喜欢吃的菜盘里,孩子就大叫起来:"你干吗?"妈妈弯腰给孩子系鞋带,而孩子却心安理得,一声不吭……  相似文献   

5.
人们之所以对"陶星现象"特别关注,很大原因在于,整个社会感恩意识的普遍缺失:人们享受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给予我们这一切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  相似文献   

6.
正当今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过度溺爱,造就了许多自以为是、任性娇气的"小太阳"。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感恩,在物质享受上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人际关系上以"自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只知索爱,不知回报……"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是为人师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校开展了系列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学会付出、学会关爱、学会做人。一、培育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教育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  相似文献   

7.
【设计意图】“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加剧了独生子女的“骄”、“娇”二气,导致了他们的感恩意识、同伴互助行为缺失。他们大多对父母的关爱表现漠然,对同伴的困难视而不见,存在着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等自私行为。如何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培养感恩意识,  相似文献   

8.
设计理念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若社会的“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但对于社会的恩惠,有很多人麻木不仁.熟视无睹,似乎这一切都理所当然,丝毫没有感恩意识。针对现在的小学生,比较多的是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自私任性.把父母的付出与关爱当作理所当然、天经地义.不知道父母也需要得到关心、照顾,以及在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感恩教育,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让学生明白感谢父母就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每天心存感恩.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际行动中。  相似文献   

9.
现在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他们的所有,甚至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不仅换不来孩子的感恩,孩子还总是觉得自己不幸福。稍有不如意,孩子就怨天尤人,从来不懂得体会父母的辛苦以及身边人的善意,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您认为导致这个结果的根源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听障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听力受到损伤,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生活和成长,许多家长内心都存在一种歉疚心理,觉得自己对不起孩子,故而对孩子大多是有求必应,一味地付出,不奢求回报.家长的这种歉疚的心理和无偿付出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久而久之,使他们觉得父母甚至其他人所给与他的都是理所当然的,因而受之坦然,不懂得感激别人,更谈不上什么回报,继而逐渐变成一个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11.
张立宏 《考试周刊》2011,(59):204-204
当今的一部分中学生虽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与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虽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却大打折扣,甚至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以“自我”为中心,  相似文献   

12.
正感恩是一切美好情怀的起源,是人与人和睦交往的准则。感恩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性真善美的体现。然而,如今的绝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他们集长辈的爱于一身,习惯于爱的输入,不习惯于爱的输出,出现了诸多不良倾向:孩子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深刻感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也知道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关键时期进行教育。那么,如何关注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引领家长、协同社  相似文献   

13.
李颖 《黑河教育》2012,(5):18-18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动物尚知感恩,何况人乎?然而在与学生和家长的接触过程中我发现,每个孩子虽有一颗感恩的心,然而却不知如何感恩。即便有些孩子知道应以什么形式感恩,却误认为感恩就是长大后多挣钱给父母。同时,部分家长对感恩教育也存在着误区,认为照顾好孩子是父母的职责,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什么事都不用他做。  相似文献   

14.
郭仪豹 《天津教育》2020,(9):161-16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拥有的优秀品质。感恩,使人类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获得温暖,激发挑战困难的勇气,进而获得前进的动力。"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顺父母、理解他人,更不会主动帮助他人。小学是培养学生感恩心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生感恩心的培养实践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5.
一、活动的提出 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  相似文献   

16.
当前,小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相似文献   

17.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我们都曾听说过;滴水之恩,当涌采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教育幼儿“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是啊,人的一生中,想要感恩的人不计其数,如曾经帮助过你的陌生人,关心我们的爷爷奶奶,充实我们内心世界的导师等,但是,我们首先要学会感思自己的父母,是他们把我们帝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让我们体会到了世界的酸甜苦辣。然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时常听到,看到一些驻子对父母有很多的要求,当父母满足帮助了他,他认为是必要的。而自己却从不知要感谢、关爱、回报父母。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万霞 《辅导员》2013,(2):45-46
<正>由于工作竞争的压力.许多父母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满满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如何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在孩子心目中,我只要学好了,别的都不用理会,甚至为所欲为。在父母心目中,你只要学好了,别的都不用管,自己任劳任怨。孩子不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一片苦心.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恶性循环.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作为班主任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帮家长和孩子建立起这种沟通.就从一年级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沟通形成一种习惯。第一阶段: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我发出"感恩与期盼"的倡议。请家长写出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最感人、能震撼孩子心灵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9.
一、活动的提出当前农村小学“独生子女”和“留守学生”中普遍存在以下不良倾向: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攀比,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对家人给予的爱认为理所当然,且没有机会学习付出自己的爱。为使孩子们理解被爱,学会感恩与关爱,有必要通过实施“感恩教育”,让“感恩”润泽学生心灵,奠基学生生命。感恩与爱和慈恩共生,与谦卑和忏悔同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讲的都是感恩。它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  相似文献   

20.
朱晓清 《考试周刊》2013,(79):135-135
如今,家庭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在家父母往往竭尽所能地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在学校教师给予孩子最多的是知识,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他人的给予、付出,不懂得感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应在思想品德课上渗透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