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黑水城出土文书,对元代基层孔子祭祀的时间、仪式、祭品、费用进行探析,发现元代基层孔子祭祀受到中原汉地祭祀文化的影响,同时带有自身民族特色。祭祀经费的短缺,使得亦集乃路孔子祭祀活动难以正常进行,直接弱化了祭祀的功能,加速了元朝基层社会的瓦解。  相似文献   

2.
高柴为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论语》中孔子评论亦云"柴也愚"。但高柴为人遵礼,笃孝,品格高尚,孔子并没有因为其外貌上的缺陷而小看他,所以在孔子周游列国时,高柴一直是孔子的重要随从者之一。高柴还是高姓与柴姓共同的祖先,并享受历代的文庙祭祀。  相似文献   

3.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鲁邦大旱》章讲述鲁哀公请教孔子应对旱灾之法,孔子给予回答,又就此与子贡辩论的故事。本文认为,此故事出于战国儒家某一学派的构拟,意在反驳不重祭祀的儒家学派。反映了它的作者相信天人相关,不仅要求改善政治,还重视祭祀鬼神以应对天灾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侯绍军 《新闻前哨》2012,(9):F0002-F0002,F0003-F0004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  相似文献   

5.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04,(12):44-46
其实,紫禁城内有关宗教的建筑是很多的.例如,御花园内有钦安殿,供奉有火神爷,是皇家祭祀火神之所.东华门文华殿内,供奉有先师孔子神像,是皇家祭祀孔圣人之所.西部有再华阁,三层楼阁都供佛,梵宗三界,天神通力.中正殿、寿安宫、英华殿也都设有佛堂.  相似文献   

6.
辽阳文庙     
文庙,又称孔庙,是为供奉孔子及历代儒家名人官宦而修建的祭祀场所。孔子生活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末期。当时,中央政权旁落,地方诸侯称雄,因此,他的讲求“礼仪”,主张“仁政”的思想,并未被急功近利的新兴地主阶级所接受。在孔子去世几百年后,封建制已经完全取代了奴隶制,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  相似文献   

7.
张放 《国际新闻界》2023,(3):109-129
“网络祭祀”遇冷凸显出“网上是给谁上坟”这一核心问题背后中国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观念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思想还是实践层面,传统社会都主要将祭祀行为视为一种以沟通为基本目的的过程,其中的家庭祭祀行为则是在世者与逝去的祖先或其他亲人进行的沟通。通过对典型传统祭式的宏观梳理与分析发现,其沟通想象建构的关键在于逝者的表征与在场,即孔子所言之“祭如在”,具体方式主要体现为“尸”“主”、墓所、“影”等逝者象征物的使用;而某一具体象征物能够表征特定逝者的唯一性资格来源于与之相匹配的、嵌于丧礼之中的“点主”“引魂”等通过仪式。从人际传播理论的视角对传统民间家庭祭祀进行考察,可以将准社会互动与想象性互动勾连起来,揭示出一类更具普遍意义的传播现象——拟想互动。  相似文献   

8.
在《论语》所承载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中,饮食文化占了很大的比重,并与先秦礼教文化氛围下的孝道、君子之道、祭祀享神等思想相互融合辉映,共同构成了孔子时代礼教化的饮食景象和饮食理念.  相似文献   

9.
李建凤 《兰台世界》2007,(2X):43-44
在《论语》所承载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中,饮食文化占了很大的比重,并与先秦礼教文化氛围下的孝道、君子之道、祭祀享神等思想相互融合辉映,共同构成了孔子时代礼教化的饮食景象和饮食理念。  相似文献   

10.
孟庙     
孟庙又称亚圣庙,在山东省邹城市城南,为历代祭祀孟子之所。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孟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有庙奉祀始于宋景祐四年,创建于邹城东北四基山南麓孟子陵前,宋宣和三年,复迁于南门之外道左。孟  相似文献   

11.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古时七尺或八尺叫作一仞,后人觉得"夫子之墙数仞"不足以表达出对孔子的敬仰,于是明胡缵宗题写了"万仞宫墙"镶在仰圣门上。清乾隆皇帝为表示对孔子的尊崇,又换上了自己御笔书写的"万仞宫墙"四个大字。  相似文献   

12.
清代伊始,清政府设置了教育机构——国子监。之后,出于加强儒学思想统治的需要,清代统治者不仅将国子监看作是一个教育机构,更将其作为宣传儒学思想、祭祀孔子等先儒先贤的神圣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孔庙藏书楼--奎文阁考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曲阜孔庙是祭祀中国古代文化巨人孔子的庙宇,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十七亭等.历来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上唯一的孤例".曲阜孔庙又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孔庙同文门内,一座高阁拔地而起,便是被誉为中国古代十大名阁之首也是孔庙三大主体建筑之一的藏书楼--奎文阁.  相似文献   

14.
白字戏是在乡社祭祀赛会环境中生长的地方戏曲,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到今天,祭祀演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演出方式,而白字戏受众群的主体也始终是乡社文盲与半文盲的中下阶层。这两个方面对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其呈现出鲜明的祭祀仪式特征。其祭祀仪式性具体体现在祭祀主题、祭祀结构程式以及讲究吉祥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伟 《云南档案》2004,(6):16-17
云南省建水文庙,始建于公元1285年,历时700多年,是全国少有的大文庙。始建时,此庙就形成庙学合一的格局,既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进行文化教育、传播儒学的机构。建水文庙自明代弘治八年(1495)开始,每年春秋两季的上丁日都要进行祭孔活动,临安府所有军政官员、文人学士、地方乡绅都集中在大成殿顶礼膜拜圣人。  相似文献   

16.
窑神祭祀活动一般包括生日祭祀、节令性祭祀和应事性祭祀等三种形式。这些仪式常常与各种独特的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艺术的感染力与宗教的神圣性,增强了矿工文化生活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矿工们的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17.
《史记·孔子世家》谓孔子于母亲颜氏死后,有殡母、合葬、要绖之举,阳虎绌孔子的叙事紧承其后。此段叙事均指向在周文化语境下孔子早年的身份认同。殡母,明孔子母亲颜氏非叔梁纥正室,孔子非嫡子;孔子合葬父母与要绖,为孔子归宗与孝亲之举,是孔子以周代传统之"士"自任的必然之举;阳虎绌孔子是责孔子合葬父母、为母服三年丧为非礼,是宗法性的"士"对非宗法性的"士"的敌意之表现。  相似文献   

18.
畤祭与山川祭祀都是东周秦汉时期重要的国家祭祀活动。根据相关考古发现,畤祭与山川祭祀所采用的祭祀方法以及留存下的遗迹遗物具有许多相似的特点,也有文献记载可以说明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密切的联系。而此种联系在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背景与意义。东周初年,秦人借鉴山川祭祀以及其它祭祀活动的礼仪规程创设了畤祭制度。此后,随着秦人扩张步伐,畤祭与山川祭祀因同样具有宣示领土控制和君主权威的理念,联系日益紧密。秦汉统一之后,以泰山封禅和五岳祭祀为代表,山川祭祀迎来重大变革,其背后来自畤祭的影响尤为显著。畤祭与山川祭祀的相伴发展贯穿秦人崛起至横扫天下,后经汉王朝终成天下一统的历史过程,就二者关系展开研究可以为考察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其中礼仪制度和政治观念的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国家祭祀政策的影响,明代民间祭祀活动大体呈现为从明初沉寂到中叶渐盛的发展态势。本文结合南戏剧本文献、戏台文物以及现存地方南戏遗存之状况,推论出:明代前中期,南戏祭祀演剧较为活跃,在民间祭祀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里社祭祀向宗族祭祀的演进,南戏祭祀演剧呈现出娱乐化、世俗化的发展趋势,既有专门的仪式剧,也有融仪入戏的娱乐剧,两者交相影响,共存兼融。而明代南戏道德伦理剧的兴盛,也与祭祀组织的管理思想和方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明祭祀方式,网络祭祀自诞生以来就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对传统的一种割离与颠覆;有人认为,网络祭祀可以达到“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目的.网络祭祀的流行,是传统礼仪文化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