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朝中后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带动了审美文化的世俗化、个性化和趣味化,新内容与新形象的诞生体现着新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心学思潮和心化文论带动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心化、俗化和功利化。这一嬗变及其对权威文化的挑战,持久地影响着世俗审美文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2.
牡丹在唐代一跃成为花王,成为中国咏物文学的杰出代表。唐代诗文中揭示了牡丹与最高权力的紧密关系,其独特的象征意蕴的形成与此息息相关;牡丹无以伦比的花王地位,形成唐时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唐代诗文中的牡丹意象体现了富贵之象征意蕴、尚奇之审美趣味、倾世之民俗盛事,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牡丹在唐代一跃成为花王,成为中国咏物文学的杰出代表。唐代诗文中揭示了牡丹与最高权力的紧密关系,其独特的象征意蕴的形成与此息息相关;牡丹无以伦比的花王地位,形成唐时举国若狂的民俗盛事。唐代诗文中的牡丹意象体现了富贵之象征意蕴、尚奇之审美趣味、倾世之民俗盛事,具有深刻的政治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袁虹 《黑河学院学报》2023,(10):133-135+152
唐诗作为唐朝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表达载体,是了解唐代不同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手段。唐诗中女性形象一直是浓墨重彩的篇章。唐诗作品中所反映出的女性审美是唐代诗词作品中的重要题材,通过对不同类别女性审美的描述,可以展示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与社会活动等,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变化对于女性形象的影响。如白居易、李白等,其创作的作品都有反映当时的女性审美文化。这种女性审美文化,对于后世女性审美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郭绍虞先生和王文生教授的《审美理论的历史发展》(以下简称《发展》,见《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一期)一文,在叙述历代审美理论的过程中,认为我国人民的审美趣味经历了从“镂金错采”向“清水芙蓉”方向发展的过程,发展的转折发生在唐代,以司空图和李白的审美趣味为标志。该文指出:“自唐代以后,我国人民的审美趣味逐渐形成了一个传统,喜爱诗歌中的平谈,小说中的白描,戏剧中的本色,人们用形象的语言概括它们,称之为‘清水芙蓉’的美感,而作家们也以此为目标,创造了许多‘绝去形容,独标真素’的艺术品。这些作品反过来又‘创造了一个了解艺术并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加强了人们对这种审美趣味的追求,它使我国文艺创作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这里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一、怎样理解作为审美趣味的“镂金错采”和“清水芙蓉”及其关系?二、我国人民审美趣味的唐代分界论能否成立?这是需要多角度、多学科共同探讨的重大课题,本文限于篇幅和作者水平,只就与审美趣味有关的问题,联系我国文学、美学史上的一些现象说一点粗浅的想法,借此求得专家指教。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经历了六朝以“传录舛讹”、“粗陈梗概”为特点的志怪,到唐代出现了传奇。唐传奇是唐代文学的一大收获,它标志着具有严格含义的小说文体的正式形成。也就是说它标志着中国小说文体的独立。唐传奇无论是在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理想,还是审美趣味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唐代诗人以诗意化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情景交融之画,其中,灵动、多变的线条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它不仅是诗歌构图的关键要素,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饱含着唐代诗人复杂、深邃的情感,也反映了唐人的审美趣味及唐代的历史风情。文章按照从植物到动物再到人的线索来对唐诗中的线性之美进行梳理、分析,植物选取柳意象,动物选取鹭鸶意象,人集中关注女性的细眉意象,借此管窥唐诗的深层审美意蕴,以充分挖掘唐诗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唐代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兼容开放,使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度繁荣的局面。唐代各个时期绘画艺术中所表现的绚烂多姿的女性生活画卷,给我们了解唐代女性的审美意识提供了直接的历史证据。从仕女画中看唐代女性自由的胡服、男装、大胆开放的袒露装所表现出的审美风尚无疑使现代女性都为之感叹!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20,(3):73-79
西方现代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转向使丑彻底取代美的独尊地位,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审丑思潮,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国当代文学创作进入审丑时代。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趣味呈现出由审美转向审丑最后走向嗜丑的发展趋势。丑学视野下探究西方20世纪审丑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及审美趣味嬗变的内在互动,对思考中国当代文学审美理念的建构和丑学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详实的文献资料,论述了唐代女性服饰的美学价值及可资借鉴的因素。得出了结论:唐代女性服饰样式的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制作精良,体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神韵。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国历代宫廷文学体派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已呈现为一个明显的文学系列。该系列包含的体派在其各自形成发展过程中和主要创作倾向中,体现出如下几个共性价值特征:一是贵族作家群落构成其创作主体,他们以重建新王朝文学为己任,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创作和理论领起、规范出一代文学并使其更为艺术化,从而推动文学的自觉;二是这些体派作家所表现出的片面讲求诗文艺术形式的倾向,往往激发起文学革新思潮,有时此种思潮甚至就由其内部发生,从而使历代宫廷文学体派大多具有启发文学革新思潮的价值;三是反映出其时贵族生活的风貌、文化心态和审美趣味,并一定程度地烘托、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气象;四是体现出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倾向,并在美学史上创造出特定的贵族式女性审美模式。  相似文献   

12.
审美意识与审美主体所处的特定时代、民族意识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并形成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经验、审美趣味。本文站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角度上谈谈中国音乐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中国古代服饰在历代的特点,阐述了服饰的时代特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内涵、人性化的表现。时代性是服饰最为突出和醒目的特点,服饰的使用趋势,反映着时代背景、经济状况、文化思潮等对人们生存心态审美趣味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认为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趣味"是教学的侧重点。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呢?审美趣味是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由此可见审美趣味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小学低年级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  相似文献   

15.
小说<沙家浜>对同名"样板戏"的颠覆源自"样板戏"的"再唱".而由此引起的话语冲突,暴露出人们在怎样看待近年来文艺、文化思潮上存有的矛盾,以及思想价值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等方面长期积存的歧异乃至对峙.  相似文献   

16.
女性形象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源泉以及载体。每个时期创作主体所追求的审美趋向也有所变化。文章将研究的中心时段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以及1978年之后,着重探讨了这段时间女性形象在中国油画中的不同表达形式和方式,分析这些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不同的社会文化、审美趣味及油画语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外貌描写特征是一个由具体、复杂到抽象、简单,从追求形似到注重神似,从注重外貌到内在心灵、精神渐变的过程,其间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审美心理及趣味的变化。女性外貌描写特征的变化和女性地位的历史性变化紧密相连。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着作家的文学创作和审美趣味,追求女性外貌之美的存在的被遮落蔽,导致理想中的女性外貌描写多于现实,但是,这也使得女性外貌描写具有超越性。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外貌描写体现出的审美意蕴是以阴柔之美为主,同时,兼有阳刚之美,阴柔美与阳刚美的结合使其审美意蕴呈现出刚柔相济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8.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分别代表了初唐、盛唐、晚唐三个不同时期的楷书成就.这三种楷书形态的形成既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现状有关,又与当时的审美情趣有关.本文结合唐代各种艺术形态的审美趣味,分析欧体、颜体、柳体的基本特征,探讨其中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自然主义美学的奠基者,桑塔耶纳的美学思想是在其自然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和形成的。对审美趣味及其标准的看法同样是以自然主义的哲学观为基础的:承认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审美趣味有待于培养、审美理想决定了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20.
张先词艺术特征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词艺术特征论析杨保国由于家庭环境、吴兴地域文化崇尚高雅脱俗,加之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艺术趣味较唐人更加雅化,形成了张先追求"雅"的审美趣味和含蓄淡雅、略带几分朦胧的艺术审美观。它们影响了张先词艺术及风格特色。对张先词的艺术特色,古人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