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旭旺作为河南诗坛上的实力派诗人,《心灵的太阳》是他的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作品,这是一部中原大地上的泥土之歌,它饱含着诗人对故土和母亲的眷恋深情,在诗人的笔下,乡土就是母亲,母亲就是乡土,母亲和乡土都具有了二重性。日常生活的展现,真挚的感情,朴素自然的语言是这本诗集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2.
从本体论逻辑结构上来说,文化诗性是散文文本的根基,更是诗性散文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多重内涵中对"还乡文化"的体认,使散文中的乡土叙述具备了一种与其他文化经验十分不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厉彦林沂蒙乡土题材散文从乡情、亲情和真情三个方面叙写了作家的乡土记忆,这种记忆凸显出的文化诗性品格,正是其作品有别于其他作家创作,而在近年来中高考试卷中常常被当作阅读范本的根源所在。对文化诗性品格的弘扬与坚守使厉彦林的乡土书写有效祛除了当下散文创作中的一种庸俗化倾向,从而呈现出一种深广的精神探寻力度与厚重的文化传统积淀,并最终形成了当下散文阅读视野上的"厉彦林现象"。  相似文献   

3.
养父与生父两种不同性格的影响,加上故乡的地缘文化和北京、济南的都市文化的双重滋润,使李广田在处理乡土散文的创作题材时,常常表露出"认同"与"反叛"这两种具有强烈对比的情绪。对乡土的认同常常同反叛乡土的情绪对立、冲突,形成了李广田内心一种情绪的张力,这也成为李广田30年代散文创作中乡土想象的源起。  相似文献   

4.
鲍尔吉·原野是当代著名的蒙古族散文家,执著散文艺术独创性的追求,孩童形象、乡土人物、大地生灵、城市世相等组成其散文的独特形象谱系。鲍尔吉·原野坚守着敬畏生命、关爱自然、尊重灵魂的写作伦理,建构了一个温暖亲切、宁静深邃、意蕴丰厚的散文世界,其散文审美风格的形成受到深厚的蒙古族民族文化的培植,也受到其他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乡土散文系列是他创作成熟期的作品,体现了作者本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层认知和思考.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共同构成了其乡土散文创作的心理诱因.  相似文献   

6.
厉彦林是一名优秀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尤侧重乡土。他的乡土散文带有超越性,写乡土又不止于乡土,其中蕴含着故乡情结,同时又有着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既有传统味道,也有现代精神,在当下"讲中国故事"的大文化语境中,更是格调鲜明,意义独具。本文从厉彦林的乡土散文创作入手,分析其创作的艺术特色,挖掘其创作的深层意蕴,展现其乡土写作对乡土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刘绍棠作为蜚声文坛的荷花淀派掌门人,致力于从民间乡土大地来挖掘点燃生命激情的文学创作,在其对世态人情的叙事中,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多情重义的侠者形象。刘绍棠的乡土小说,着眼于北运河两岸的民间生活,不仅拓展了乡土文学的表现领域,也从中展露了激昂慷慨的燕赵文化精神。事实上,对乡土文化的激情书写,在展现快意恩仇的民间江湖视野中,刘绍棠这份侠义情怀才是构建诗意乡土文学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刘亮程的散文扎根于大地,提炼了乡土的原汁,形成独特的乡土语言,写出了一种乡村文化,一种乡土哲学。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1,(1):17-22
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中,中国乡土社会的礼物交换与人情往来一直是饱受诟病的"他者"风俗。然而,在赛珍珠的作品中,这种礼物的互惠交换广泛存在于乡土社会中,并且对社会的规范、维持和有序运转产生了巨大的价值。本文以赛珍珠的两部重要作品《大地三部曲》与《母亲》为例,着重分析赛珍珠对基于人情伦理道德与情感联系的礼物交换的发现与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的《母亲》刻画了母亲这一贤良、宽容、勤劳的中国妇女形象.母亲是一家人物质以及精神上的大地.大地与女性共同具有的孕育功能,大地与女性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大地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地位,使两者建立起了亲密而又特殊的关系.《母亲》不但探讨了女性和其他弱者的生存环境及社会地位等问题,同时也关怀着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湖北民间布贴艺术作为中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形态,也作为民间工艺美术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乡土文化,传统的民间布贴艺术对现代服装的装饰语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希望能够借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湖北民间布贴艺术来为我们的服装艺术创作增砖添瓦、丰富现代的服装装饰语言,同时对于民间的乡土文化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间绘画艺术扎根于祖国大地,来源于民间生活,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它蕴涵着丰富的乡土人情,展示了多彩的民族风貌,绘画作品生动有趣、自由奔放、色彩绚丽,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美感。这与孩子们平时接触到的儿童画有着太大的区别,从理解到实践再到创造,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民间美术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其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上)》2010,(17):158-158
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新作《乡土精神》目前在全国首发,该书共计10万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乡土精神》以一种融散文、随笔、思想批评、文化研究为一体的笔法,记录了冯骥才在田野考察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讲述了许多珍奇美好又鲜为人知的文化。由于对民间文化满怀激情与厚爱,该书行文充满了使命感和危机感,而随处流泻的或警策智慧或深情美妙的语句,则显现着冯骥才置身民间文化大地深处所获得的丰厚感悟。  相似文献   

14.
李广田20世纪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是一个师承、借鉴和创新的过程。周作人作为李广田乡土散文创作的引路人,他的文学理论与小品文创作在文学观念、文章内容、文体样式、文章风格、取材方式上对李广田30年代乡土散文的创作影响很大。在周作人的影响下,李广田的散文集在乡土想象中以风景、风情、人物为基本内容创造了一个富有诗性的乡土画廊。李广田师承周作人,但他30年代的乡土散文绝不是简单地去重复周作人的散文,而是在师承中创新,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重要的开拓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专门致力于小品文创作的作家之一.在他的散文集中,以故乡风物、民间信仰为描写对象的民俗学散文占了很大比重,这些民俗散文,在保持了小品文短小精悍的基本特征之外,又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特点:抄书与讲究趣味性.在确定了散文主旨后,依据自己追求趣味的审美原则,周作人一方面选取具有生活情趣、民间情味以及知识趣味的题材,一方面深入到文化、人类、历史和社会等各个领域,大段摘抄他人原著,这使他的民俗散文既有丰富的知识性,又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6.
空间形式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揭示文学作品的美学内涵与情感表达,而且可以揭示个体作家的精神追求和文学选择.中国现代乡土散文在叙述时间上有怀旧与纪实的差异;在情感表达上,有恋土与厌乡的区别;在美学表现上,有自然美与农家苦的矛盾.现代乡土散文在空间形式表现方面也具有独特内涵,中国现代作家紧跟时代的变化,突出了个人主义、诗性思维与爱国主义在乡土空间叙述中的作用,使乡土散文的空间形式经历了个体化、诗意化与国家化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情歌、挽歌是周同宾70年代末至8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题话语,他以"地之子"的情怀走入乡土,抒写诗意的乡村.由于现实的变化和散文观念的深化,周同宾于80年代中期开始情歌和挽歌的吟唱.他直面乡土现实,走入乡土深处,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乡土,文化批判的色彩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18.
从南帆的新散文集<与山海为伍>中可以看出,南帆的散文写作与其学术思考是一脉相承的.南帆的学术思考以中国问题为出发点,而其散文则融合了其对中国问题的理性思考与乡土记忆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19.
正一、案例背景《合欢树》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散文部分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现代散文的小与大",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情,以小见大的文章。"合欢树"是母亲种的一棵树,它象征着史铁生的命运,对母亲而言合欢树寄寓着她对儿子的希望,对儿子来说合欢树凝聚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与愧疚。并且《合欢树》是史铁生  相似文献   

20.
调解作为一种“说理-心服”模式的纠纷解决机制,是比较适合于乡土社会的。构建调解机制应从四方面着手:一是调解机构,主要有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由乡土权威组成的机构、律师事务所、由“法律人士与乡土权威”组成的机构等四种模式,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二是调解范围,主要包括一般民事纠纷和轻微的刑事案件;三是调解依据,主要有国家法与民间法,二者的解决原则为民间法有条件的优先和利益比较原妣;四是调解效力,笔者在无效说、合同说、等同说、时效说、强制执行说等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附时效的强制执行说。加强调解机制的构建,对于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乡土社会村民权利意识的提高与新农村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