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学勤先生被誉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学人,他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李泽厚先生称其为目前大陆学界第一人。近日,在"清华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之际,因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的约稿,笔者到荷清苑李学勤先生家中对其进行了采访。由于《瞭望》是大众性新闻刊物,采访中的大部分素材在报道中没有采用,而这些由李学勤先生亲述的历史非常珍贵,所以笔者将采访录音重新整理,得到李学勤先生同意后,投送至贵刊。贵刊主编康香阁先生曾在2005年和2010年两次采访过李先生,写了《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访谈录(少年—1956年)》和《再访李学勤先生(1955—1976年),而本次采访侧重的是童年、青少年的经历,3篇文章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简略的"小传",有助于读者对这位卓越的历史学家的生平、为人、治学经历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李学勤先生被誉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学人,他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李泽厚先生称其为目前大陆学界第一人。近日,在"清华简国际学术研讨会"结束之际,因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的约稿,笔者到荷清苑李学勤先生家中对其进行了采访。由于《瞭望》是大众性新闻刊物,采访中的大部分素材在报道中没有采用,而这些由李学勤先生亲述的历史非常珍贵,所以笔者将采访录音重新整理,得到李学勤先生同意后,投送至贵刊。贵刊主编康香阁先生曾在2005年和2010年两次采访过李先生,写了《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访谈录(少年—1956年)》和《再访李学勤先生(1955—1976年),而本次采访侧重的是童年、青少年的经历,3篇文章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简略的"小传",有助于读者对这位卓越的历史学家的生平、为人、治学经历有一个相对完整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李学勤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文献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著述宏富,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为了便于读者的学习与研究,我们初编《李学勤学术年谱》,以飨大家。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作者有幸跟随李学勤先生学习甲骨文的前后经历,着重阐述了师从李学勤先生进行古文字学习的缘起、过程以及心得体会,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李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非凡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并简要介绍了李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于甲骨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作者有幸跟随李学勤先生学习甲骨文的前后经历,着重阐述了师从李学勤先生进行古文字学习的缘起、过程以及心得体会,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李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非凡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并简要介绍了李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于甲骨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和观点。  相似文献   

6.
任会斌 《邯郸学院学报》2010,20(1):18-20,87
回顾了作者有幸跟随李学勤先生学习甲骨文的前后经历,着重阐述了师从李学勤先生进行古文字学习的缘起、过程以及心得体会,以及从中体现出的李先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非凡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并简要介绍了李先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后于甲骨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成就和观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当今负有盛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文献学家,李学勤先生早期的治学经历却十分独特。从小酷爱读书,对符号有特殊的兴趣;他希望学习数理逻辑,考进了清华大学哲学系。考进去之后,由于自学甲骨文颇有成绩,被借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再由于认识史学大师侯外庐先生的原因,又从考古所调到了历史二所做侯先生的助手,跟随侯外庐先生做思想史研究(直到"文革"后,李先生才完全回到先秦这一段从事研究工作,另文撰述)。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今负有盛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文献学家,李学勤先生早期的治学经历却十分独特。从小酷爱读书,对符号有特殊的兴趣;他希望学习数理逻辑,考进了清华大学哲学系。考进去之后,由于自学甲骨文颇有成绩,被借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再由于认识史学大师侯外庐先生的原因,又从考古所调到了历史二所做侯先生的助手,跟随侯外庐先生做思想史研究(直到“文革”后,李先生才完全回到先秦这一段从事研究工作,另文撰述)。  相似文献   

9.
李学勤先生是学界高山仰止的史学大师,也是惠泽学林、平易近人的良师益友。我第一次拜访李学勤先生是在2003年10月13日,至今已10年。2003年10月,正是我校专升本的关键时刻,我尊学校领导嘱托,撰写了《邯郸师专与赵文化研究》一文,经梁涛、宫长为二位引荐,第一次拜访了李学勤先生。经李先生审阅指正,并题签"邯郸师专与赵文化研究"和拙作一起发表在新华社主办的《新华每日电讯》,扩大了学校的影响,为学校专升本顺利通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作为当今负有盛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文献学家,李学勤先生早期的治学经历却十分独特。从小酷爱读书,对符号有特殊的兴趣;他希望学习数理逻辑,考进了清华大学哲学系。考进去之后,由于自学甲骨文颇有成绩,被借到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虚文字缀合》;再由于认识史学大师侯外庐先生的原因,又从考古所调到了历史二所做侯先生的助手,跟随侯外庐先生做思想史研究(直到“文革”后,李先生才完全回到先秦这一段从事研究工作,另文撰述)。  相似文献   

11.
2009年6月,杨金廷院长和康香阁主编的《赵文化与华夏文明》由人民出版社印行,李学勤先生为之题词。2013年6月,杨金廷书记和康香阁主编《多视角的赵文化研究》将再由人民出版社印行,李先生在百忙中为之作序。  相似文献   

12.
十余年前,也就是1974年7月23日上午,去年刚刚故去的著名汉语音韵学家李方桂先生(1902—1987)在台湾的史语所作了题为《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的专题演讲,讲演稿经整理后发表在《幼狮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1974)2—8页上。此文后来转载于《音韵学研究通讯》1982年第1期。李先生此文就几个音韵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精辟看法。李先生是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权威,笔者才疏学浅,不敢望其项背。但我现在也做一篇与李先生的上文题目类似的论文,其用意主要有这样两点:一是想以此文悼念李先生的逝世(李先生于1987年8月21日病逝于美国加州奥克兰),以表示笔  相似文献   

13.
十余年前,也就是1974年7月23日上午,去年刚刚故去的著名汉语音韵学家李方桂先生(1902—1987)在台湾的史语所作了题为《汉语研究的方向——音韵学的发展》的专题演讲,讲演稿经整理后发表在《幼狮月刊》第四十卷第六期(1974)2—8页上。此文后来转载于《音韵学研究通讯》1982年第1期。李先生此文就几个音韵学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精辟看法。李先生是当代汉语音韵研究的权威,笔者才疏学浅,不敢望其项背。但我现在也做一篇与李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李学勤同志应邀于五月十五日至二十五日在我校历史系讲学。李学勤同志以《近年的考古发现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为题,概述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及秦汉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对中国的文明和阶级社会的起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李先生认为,所谓古代文明,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主要有三个标志;即金属、文字、城市的产生。但他强调指出,有了这些标志,并不等于进入阶级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根本标志,应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机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编前语:疫情难阻书香,阅读润泽心田。草长莺飞四月天,我们迎来第25个世界读书日,今年"读书·致敬人物"让我们去了解李学勤先生的读书之道。李学勤,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1933年3月28日出生,2019年2月24日逝世,享年86岁。李学勤的一生归纳起来,就是"读书治学"四个字。他自幼喜爱读书,年轻时博览群书,几乎靠自学成才。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师从金岳霖,次年夏进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与编著《殷墟文字缀合》,此后他的人生便与读书、治学无法分开。  相似文献   

16.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5):F0003-F0003
李世瑜先生是享誉海外的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研究的开拓者,美国路斯奖金获得者。他总结自己一生治学,提出创立“社会历史学”学科。李先生曾多次应邀赴美、日、英、法、加拿大、爱沙尼亚等国家讲学,见闻颇广。他的著作《华裔学志》、《民俗学志》、《现代华北秘密宗教》等几十年来一直是国外的“中国学”学者的必读书。  相似文献   

17.
《史记》本纪、世家均记载秦、赵同祖.李学勤先生根据整理清华简《系年》的最新发现,在这篇序言中首次提出:秦、赵固然同祖,但其文化可能有同有不同,于历史上的影响也不一样.这个问题,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8):F0003-F0003
李世瑜先生是享誉海外的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研究的开拓者,美国路斯奖金获得者。他总结自己一生治学,提出创立“社会历史学”学科。李先生曾多次应邀赴美、日、英、法、加拿大、爱沙尼亚等国家讲学,见闻颇广。他的著作《华裔学志》、  相似文献   

19.
李世瑜先生是享誉海外的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研究的开拓者,美国路斯奖金获得者。他总结治学所得,提出创立"社会历史学"学科。李先生曾多次应邀赴美、日、英、  相似文献   

20.
《邯郸学院学报》2005,15(2):F003-F003
全国第二届赵文化研讨会于2005年4月23—24日在邯郸隆重召开,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等11个省市的60多位专家出席会议。这次会议对1987年全国第一届赵文化研讨会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详见《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白国红博士撰写的《赵国故地纵论赵文化一记全国第二届赵文化研讨会》一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