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衡水师专学报》2014,(2):52-52
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纷争迭起,危机丛生,多元共处、和平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安徽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国际知名学者钱耕森先生以史伯的“以他平他谓之和”阐发史伯“夫和实生物说”,并特概括为“和生学”;又以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阐发“道生万物”说;打通二者,特命名为“大道和生学”。该学说可谓是解决当今时代诸多危机与矛盾的一剂理论良方,为我国别开生面的又一种新的和谐文化。2013年12月28日,在黄山文化书院成立25周年之际,特以钱耕森先生研究有年的“大道和生学”为本届年会研讨主题。本刊特刊发有关钱先生与“大道和生学”的一组文章,以飨读者,并引起大家对“和生学”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管子传承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之生、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凸显“人和”。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管子“和生”思想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耕森先生大鉴:忻闻黄山书院拟以“大道和生说”为题,召开黄山文化书院成立二十五周年年会,不能躬逢盛况,谨先致贺忱.史伯之千古名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不仅直透天道创生固有真际,而且反映华夏民族原生智慧.尤要者,兹说之产生年代,迄今几迨三千年,然其慧光烛照,弥久弥新,宛若天示神启,犹如圣喻贤箴.  相似文献   

4.
《老子》第四十二章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体现出了老子的自然观、演化观,认为所有事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联系),其演化的基本过程是“冲气以为和”。张岱年对“冲气”的解释是“冲气是阴阳会合之气”,所谓和主要指多样性的统一。多样性表示事物的千姿百态,千差万别,也就是很大的差异性、个性。多样性是“和”的先决条件,同时亦是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存在。“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通过实践来检验”其潜在前提就是承认多样性的存在。事物仅停留在多样性是不够的,还要达到“和”的状态,这就必然要使多种事物能互相取长补短,和谐地相处,只有和谐才能“生物”,才能使事物都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5.
钱耕森先生提出了“大道和生学”理论,突出中国传统哲学和谐的创生、诞生、发展功能,颇具新意。该理论契合史伯的“和实生物”与老子的“道生万物”精神,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实践意义。主要展现为:和谐的开放生成性、和谐的价值生成内涵、和谐的谦下生成品质等。  相似文献   

6.
“中和”说是朱熹为他的理学体系奠下的第一块基石。他的“中和”说的形成,经历了从师事李侗到转向湖湘派再回到程颐的长期探索。“中和”说的形成,使传统的“中庸”思想不仅突出了“中和”的内涵,而且赋予了以人的行为自律、情感中节来达到“天地位、万物育”的内容,从而通过人的自觉来实现世界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相似文献   

7.
张载的变化观对中国传统哲学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张载认为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他称这种规律为“天秩”、“天序”、“道”、“理”等等;张载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区分了“变”与“化”这两种运动变化的状态的真正内涵;张载认为“神”是宇宙运行推移、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作用者;他认为从太虚之气聚为万物要经过“感”的环节,“感”的原因和机制在于对立的“两端”;张载的变化观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人自身即人格和谐、人际关系即社会群体和谐、人与宇宙自然整体和谐、人类和睦世界和谐四个方面阐述朱熹的“和”思想,指出朱熹“和”思想是儒家一贯提倡的道德和谐、群体社会和谐、整体和谐、世界和谐的辩证和谐观,是以“不同”为前提的多元和谐观,是积极有为的“仁爱”和谐观,故朱熹“和”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核心理念。全球化时代的核心理念应是‘共生’;只有共生才有世界的和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需要及生存方式,必须积极回应社会现实,因而,要使“共生”和“和谐”理念真正确立,就应重新反思教育教学的特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富有弹性地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新事物、新现象,在精神世界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和融合,并由共识走向共生,由融合走向融通,这样才能使个体从精神的深层体悟“共生”与“和谐”的真实蕴意,进而确立“共生”与“和谐”的理念,而这体现为根植于教学核心元素——师、生和文本之间对真理的无限追问、反思的视域融合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何二元 《教师》2010,(24):5-7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大学语文也是万物之一,也有非常道的一面,我们在阁读众多“可道”的研究论文之余,再读读何二元老师的这篇“非常道”,亦别有趣味,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1.
教学“和合”性与“和合”性教学是基于中国优良传统“和合”思想而构建起的特色教学论体系,也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以人的生命与智慧和谐发展为依归的教学追求。教学“和合”性内隐着师生共存走向共鸣与共情、生生共处走向共商与共话、资源共用走向共济与共享、情境共建走向共识与共赏、身心共治走向共悦与共长等“五共”表征。“和合”性教学外显为教学主体的平等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性、教学方法的多元性、教学评价的综合性、教学情境的开放性。“和合”性教学实践需要创建“和生”生命课堂、构筑“和爱”素养课堂、重建“和谐”生态课堂、打造“和达”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等命题都涉及了“和谐”的思想。“中庸”也是和谐思想的论述。孔子的和谐是各方面因素的对立统一,它不强调同一也不强调走向极端,是不偏不倚。汉代董仲舒在孔子“中庸”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他的“天人舍一”的“和谐”说。董仲舒的“和”已经失去了孔子原有的精义,他偏于强调“天”的至高无上,其在本质上已经背离了调和用中的体系,造成了自汉以降的同一性和压制性思想的盛行,失却了真正的中庸和谐之道。在现代的境遇下,和谐应当在不偏不倚的基础上强调变化发展,积极创造新事物。  相似文献   

13.
王晓霞 《教育革新》2009,(12):38-38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是指挥,“学”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教”是灯塔.“学”是摇动舵桨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学”是主人,“教”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学”是创造,“教”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融化为流动的和谐的音符。就能勾描出”回头一笑百媚生”的动人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去体现这一互动流动的美妙乐章呢?  相似文献   

14.
管子传承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之生、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凸显"人和"。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管子"和生"思想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书法中的“功”和“性”与“意象”,从书法创作的整体意义上说,是局部与大局的关系,它们是一个融合贯通的整体。就里论述的“功”是特指书法中的用笔功力;“性”则指作者在书法创作中所流露的学识修养。书法“意象”,是作者创作中主观之“意”和作者情感所依托的客观形象即艺术之“象”的和谐统一。功”和“性”蕴涵在“意象”中并贯穿于书法创作的全过程,它的强弱影响到书法作品最终的艺术品质。如果说“意象”是书法创作前行为的思想动力和艺术形态的显现,那“功”和“性”则是书法“意象”之美在艺术表现上的强化和升华:是技巧和情感在作品中的再现和流露。  相似文献   

16.
杨春兰 《文教资料》2010,(30):71-72
生态和谐的语言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情与理、导与放、练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因此语文教师应努力打造一自然、和谐、开放、创新的语文课堂。生态和谐的语文课堂因充满人文情怀而生动,因师生对话和探究而精彩,因求“真”求“实”而醇香。  相似文献   

17.
正李志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深教授)说:"钱教授的《‘大道和生学’简论——‘大道和生学’:史伯开创,老子建成》一文确实很好,正是抓在点子上的哲理发挥,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很有创意的文章。我为他的阐扬高唱赞歌。他的‘和生学’虽重在人文社会,犹可与现代物理学作更深度的结合,更深入自然哲学。"唐圣(广东湛江师范学院康德、牟宗三研究所所长、副教授,哲学博士)说:"爱哲学者,哲学乃生命,生命乃哲学也;如是地做哲学研究者,必当有建体立极之方向;必当循此方向而冥思之精构之。然确定一光明的学理方向,已实不易之;而循此方向建立一宏伟的哲学殿堂,更不易之。今‘大道和生’之智慧成为学界之  相似文献   

18.
《礼记》和谐生态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礼记》从宇宙高度以“礼”作为世界万物和谐共生的基础,其基本概念是“和而不同”,它是保障生物多样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基本前提。《礼记》以人为基点来保证万物和谐共生的基本观念是“仁爱”,不仅“爱人”,还要“爱物”,是“合敬同爱”、普爱众生。《礼记》处于国计民生的长远利益考虑,要求人们对一切资源要“取之有度,用之以时”,适时发展农业,这是一种对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进而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举措。《礼记》所赋有的和谐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当代人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与整体和谐观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团队精神是以儒家“和”的观念为基础的,它具有以下特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合作;目标的一致性;个性的适度张扬;注重自我管理。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团队精神重“和”,集体主义尚“同”。集体主义实践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亦在于与“尚同”混为一谈,而“尚同”思想的源头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20.
阐述程颢与程门弟子的“万物一体”,自程颢提出“万物一体”后,这种思想便为其弟子所继承,并不断发扬光大,程颢及程门弟子以“万物一体”为仁体;论述朱熹对“万物一体”的理解,他认为“万物一体”并不是仁,而是仁之后的结果,是仁爱之后所达到的境界和状态,在施以仁爱实现“万物一体”的过程中,离不开公与恕;认为朱熹使“万物一体”从抽象的形上玄思走向实践性的仁民爱物,充分体现了儒家的实践理性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