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尹至》记载了夏桀在失败后“播民入于水”,商汤发出“一勿遗”的战令,意欲对夏民赶尽杀绝。然而对照《史记·夏本纪》和《尚书·汤誓》的记载来看,如果夏桀失败后被放逐南巢之地,就已经不再对汤构成威胁,商汤没有必要对夏桀与夏民赶尽杀绝,这种行为也不符合商汤的圣君形象。“播民入于水”中的水,极有可能是位于今山西襄陵境内的巢水,夏桀也并未南逃至今巢湖一带,而是从伊洛一带北逃至今山西南部的夏县,而后继续向北逃窜至今山西南部的襄陵镇。晋南是夏人故地,地形又较为复杂,汤恐惧夏桀在晋南死灰复燃,所以才发出了“一勿遗”的战令。  相似文献   

2.
相权的辉煌     
《史记·殷本纪》载: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其中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放逐,令他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相似文献   

3.
《先秦诸子选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文第三则材料选自《论语·颜渊》,其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子夏曰:‘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教材给"伊尹"作的注释如下:"伊尹,商初大臣,尹是官名,伊是名字(也有人说他的名字是挚)。据说他是家奴出身,做有莘女的陪嫁到了汤那里。汤先是让他做了‘小臣’,后来又让他管理国政,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夏桀。"这个注释看似清楚明白,实则有两处让人摸不着头脑:依据中国人人名结构形式,"伊"应该是姓,怎么会是名字呢?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1课的“学思之窗”说:“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这一表述有误.伊尹先后辅佐了汤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而不是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  相似文献   

5.
伊尹故里在合阳樊培荣一、古籍志书里的记载伊尹,名挚,夏末人。以佐成汤伐夏救民,建立商朝而功德昭著,汤举任以国政,委其以“冢宰”(宰相)。尊为“元圣”。千百年来,人们大部依据《孟子·万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于尧舜之道”的说法,认为伊尹是“有莘”人...  相似文献   

6.
前两天看电视《三国演义》,本来很过瘾的一段“舌战群儒”,却被字幕中接二连三出现的错字弄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其一,诸蔼亮在与张昭舌战中,提到项羽兵败之地“垓下”,字幕将其打成“该下”。 其二,将辅佐汤灭夏的伊尹打成“尹伊”。 其三,一而再地将以文章名世的扬雄写作“杨雄”,成了梁山好汉。  相似文献   

7.
伊尹是商朝的一位宰相,他出身低微但志向远大,辅佐商汤兴商灭夏,使商朝的国力蒸蒸日上,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又一个文明时代。商汤死后,伊尹又辅佐三位君王,在他的辅佐下,当时的商朝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伊尹被后人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相似文献   

8.
伊尹是商朝的一位宰相,他出身低微但志向远大,辅佐商汤兴商灭夏,使商朝的国力蒸蒸日上,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又一个文明时代。商汤死后,伊尹又辅佐三位君王,在他的辅佐下,当时的商朝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伊尹被后人称为"中华第一名相。"  相似文献   

9.
小学历史课本,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朝代的名号,本文作一简要介绍。 夏 禹死后,子启接替他的位置,迁到大夏(今山西夏县一带)居住。后来遂以夏为其国号。 商 始祖契(xiè屑)协助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今河南商丘一带),汤灭夏桀建立新国家,后来即称之为商朝。以后盘庚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商朝又被称为殷朝或殷商。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北京的古迹有十三陵,南京的古迹有明孝陵,这都是明代皇帝的坟墓。那么,皇帝的坟墓为何称“陵”呢? 实际上,上古的时候,君主的坟墓也都只称“墓”而不称“陵”的。《尚书·太甲上》说:“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注:“桐,汤墓地也。”)又说:“营于桐宫。”(注:“经营桐墓,立官,令太甲居之。”)意思是说,太甲做了国君,很昏庸,伊尹把他流放到先王汤的墓地,在那里营建行宫让大甲居住。这说明商朝君主的坟墓称“墓”而不称“陵”。《周礼·春官》也说:“家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  相似文献   

11.
伊尹祠坐落于商丘市虞城县西南20公里的魏蝈堆村北,是商初名臣伊尹的墓地,属原南亳之地。《史记.殷本纪》载:"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现存的祠堂包括圣母冼姑殿、伊尹大殿、伊尹夫人殿、花戏楼等,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伊尹原是有莘氏的一位做饭的奴仆,后被提升为疱人(厨师),并做了有莘国君女儿的老师。由于伊尹学识渊博,商汤听说后使人前往聘迎。有莘氏留住不放,于是商汤便向有莘氏求婚。有莘氏的女儿嫁给商汤时,伊尹作为陪嫁臣来到商汤身边,并为商汤所重用。  相似文献   

12.
名言译注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中录臧文仲语。[注释]禹: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传说曾治平洪水,有功于民。汤:商朝的建立者。罪:归罪。夏禹王把人民遭受水灾,商汤王把人民遭受旱灾都归罪于自己。其:他们。兴:兴盛。勃:旺盛,蓬勃发展。桀:夏桀王。在位暴虐荒淫,被商汤所灭。纣:商纣王。在位荒淫无道,被周武王所灭。亡:灭亡。忽:突然;很快。[译文]夏禹王、商汤王,把人们遭受水灾、旱灾的罪过归罪于自己,他们的国家就兴盛而蓬勃发展;夏桀王、商纣王,他们荒淫无道,以致国势衰微,归罪于人民,他们的灭亡当然就…  相似文献   

13.
斟寻阝是早夏禹、启、太康、仲康、少康五帝都 ,夏篡臣后羿都 ,夏桀后迁都 ,在今河南孟州。斟寻阝可能也是唐、虞都  相似文献   

14.
《汉书.艺文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目录学文献,是班固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班固在小说家类中《伊尹说》、《鬻子说》的注语认为此二书是后世伪托。通过翻检前人的著述以及对《汉书.艺文志》中序言的解读,认为班固所言"伪托"和今之"伪托"当为两个不同的含义,有可能与在道家类中的同名的《伊尹说》、《鬻子说》为一书两分,而不是伪托之作。  相似文献   

15.
伊尹祠     
伊尹祠坐落于商丘市虞城县西南20公里的魏堌堆村北,是商初名臣伊尹的墓地,属原南亳之地。《史记·殷本纪》载:“帝沃丁之时,伊尹卒。既葬伊尹于亳。”现存的祠堂包括圣母冼姑殿、伊尹大殿、伊尹夫人殿、花戏楼等,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伊尹原是有莘氏的一位做饭的奴仆,后被提升为疱人(厨师),并做了有莘国君女儿的老师。由于伊尹学识渊博,商汤听说后使人前往聘迎。有莘氏留住不放,于是商汤便向有莘氏求婚,有莘氏的女儿嫁给商汤时,伊尹作为陪嫁臣来到商汤身边,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臣。  相似文献   

16.
一、《竹书纪年》晋太康二年(二八一年)汲郡(治所在今河南汲县南)人发掘古墓(大约是魏襄王的墓),出土古书七十五篇,中有《竹书纪年》十三篇。此书叙述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魏国的史事。周幽王以后用晋纪年,三家分晋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前二九九年)止。据此及古本《竹书纪年》辑本内容推论,《竹书纪年》大致上是魏国的编年史。所记如“太甲杀伊尹,文丁杀季历”都和传统史书记载不同,但该书的某些记述与甲骨文、金文史料相符合。  相似文献   

17.
读《夏十五到任一年》,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夏十五,一位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对振兴教育、培育人才的重要战略意义,有如此明澈的认识,已属难能可贵,更可贵的是,他不仅在思想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的历史归纳与告诫:人君嗜酒,亡国亡天下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战国时期,宋国大臣绍绩昧一次醉酒酣卧,把皮袍子弄丢了。宋君听说后问绍绩昧:醉个酒。就至于弄丢皮袍子吗?绍绩昧回答:夏桀醉酒还丢了天下呢!所以《尚书·康诰》强调,不要经常喝酒。经常喝酒,“天子失天下,匹夫失其身。”醉酒丢皮袍,损失固然不算小,但酒的祸害还有比弄丢皮袍更大的。倘若不知节制。酗酒成性,天子就会像夏桀一样丢掉天下,而一般人则会丢掉性命。  相似文献   

19.
儒家的真道统应该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子夏、穀梁子、荀子、孟子。因为孟子跟从子夏、穀梁子这一派学习,独立出去后恢复或重建了子思之学,所以附于荀子之后。孔子是先圣,荀子被称为后圣,孟子被称为亚圣或附圣。所谓新四书,即《荀子·劝学》《论语》《孟子》《荀子·大略》。  相似文献   

20.
奇怪,素有"夏桀在世,商纣重返"之称的老爸竟出现在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之中。怪!怪!怪!这是怎么回事?听我道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