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字妙联     
刘炜 《老年教育》2010,(1):38-38
清代咸丰年间,有人出一上联求对,联中仅一“墨”字。不少人遂以“笔、纸、砚、书”等字应对,却均不是佳对。惟一人以“泉”字应对,被公推为最佳下联,流传至今。这副“一字联”写出来就是:  相似文献   

2.
三叠泉     
三叠泉位于江西庐山。所谓“三叠”可以说是三个小瀑布组成的一个大瀑布。三叠泉不像黄果树瀑布那样壮观,也不像从山缝中流出的水那样微不足道。三叠泉可用“温柔”二字来形容。水由高处“轻盈”地顺着  相似文献   

3.
因为“近墨”,所以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墨”样的环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环境难以寻觅。面对种种的“墨”,有志气的青少年的态度不应该是“迁”,而应该是“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王力、陆宗达先生等认为黴(今俗作霉)、墨、煤同源依次派生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商榷,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具体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墨、煤、黴皆同源于“黑”而并非依次派生发展.黑字早见于金文,而墨、煤、黴产生的时间大抵分别是周朝、秦朝和汉朝.墨的颜色为黑;煤本义为黑色烟尘,煤炭专称则是明朝以后的事;黴指黴黑现象;三字围绕“黑”义同状异所,从六书的角度也表明造字时三字同源于“黑”.黴黑为旁对转;煤黑为对转;墨黑喉唇相转只是现象,文章揭示二字相转的音理在于上古汉语有送气流音声母,黑、墨古音同部位同鼻音又同为入声收—K尾,从音韵的角度也表明三字同源于“黑”.  相似文献   

5.
因为“近墨”,所以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墨”样的环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环境难以寻觅。面对种种的“墨”,有志气的青少年的态度不应该是“迁”,而应该是“治”。  相似文献   

6.
“泉”与钱     
“泉”是古代钱币的别名。钱币称“泉”始于周代,《周礼·地官·泉府》:“泉与钱,今古异名。”“泉府”就是周朝专门管理财政贸易和铸币事务的官府。“泉”字最早出现在钱币上是在东汉末年王莽执政时期。当时,王莽下令废止流通了200余年的五铢钱,先后铸造了“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  相似文献   

7.
张冬磊 《现代语文》2009,(10):113-115
在上古汉语谐声系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部分晓母字与明母字的联系很密切,“墨-黑”就是其中的一组。通过亲属语言的比较,不少学者认为可以为这一类谐声声符字构拟一个复辅音来解释这一现象。但对于该复辅音的具体音值及演变情况学界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文主要从日语“墨-染”及“烟-云”两个词族出发,结合其他亲属语言的对音材料对该复辅音的发展演变情况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们学校的操场上有个大大的“爱”字。这个“爱”字有多大,说来恐怕你也许不相信,几乎装满了学校840平方米的操场。听说,这个“爱”字已申报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这个“爱”字,是一个72岁的老爷爷卿秋为我们写的。写这样一个“爱”字,该用多大的一只笔呢?原来,他用的只不过是一个旧茶壶。茶壶里装上石灰水,就成了“墨”;而操场就成了“纸”。  相似文献   

9.
读了许多游历名山大川的佳作之后,再读张抗抗的《下三叠泉》,颇有惊为天人的感觉。文章没有一丝赘语,用笔也是点到即止,不过区区八百多字,却将三叠泉的妙境写得淋漓尽致,可谓游记中的佳品。其中一字妙用,是本文成功的关键,这个字就是“下”字。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本课的设计以“珍珠泉何以为珍珠”为探索主线,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情景,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设计特色抓住主线,探究体验,读中悟情,延伸拓展。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1.教师在黑板上写“泉”:同学们,这是什么字?它是什么意思呢?拿出字典查一查。教师:对,“泉”是指“从地下流出的水”。2.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写这个字吗?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就描写了清澈的泉水,谁来读读有关的句子。3.可是,课题中还有两个字:珍珠(教师板书)。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谁见过珍珠?来…  相似文献   

11.
墨是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我国的制墨历史十分悠久。据《述古书法纂》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墨在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出现过不少雅称,这里辑录一撮,以飨诸君。瘦龙本指墨上刻的龙纹,如宋·黄庭坚《谢景文惠浩然所作廷珪墨》诗:“柳枝瘦龙印香字,十袭一日三摩挲”。后来,瘦龙便作为墨的代称。如金·元好问《陈德元竹石》诗之一:“瘦龙不见金书字,试就宣和石普看”。乌丸古时的墨多作成圆形,计数单位为“丸”。如《太平御览》引《东宫旧事》:“皇太子初拜,给香墨四丸”。后人因墨色乌,形如丸,故雅称墨为“乌…  相似文献   

12.
杭小燕 《初中生》2008,(12):12-12
睡中思:“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之前先磨好墨,然后卧床引被蒙头大睡;起床后提笔就写,一字不改。这种“睡中思”的方式,当时被人们称为“打腹稿”。流传至今的“腹稿”一词就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句,《全唐诗》第七册435卷4821页作“幽咽泉流水下滩”。“水”字下注云:“一作冰”。“滩”字下注云:“一作难”。我以为应是“冰下滩”。“水”当是“冰”之误。“泉流水下”讲不通。因泉也是水,总不能说“水流水”。上句“莺语花底”,下字“泉流冰下”,两两相对,异常工整。至於“滩”字,是唐代的一个俗语词,在这里是“气力尽”的意思,其本字为“痑”,又写作“瘅”。如:《广韵》上平声二十五寒韵:“痑,力极”。《太平广记》第五册卷212“资圣寺”条(出《酉阳杂俎》):“棱伽效之力所瘅”。力所瘅即力  相似文献   

14.
《素质教育博览》2010,(11):43-43
“墨”字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是“黑”,下面是“土”。大家都知道,“土”表示地上。“黑”字在金文和小篆中也是个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面的图案是古时的窗子。  相似文献   

15.
墨斋     
“墨斋”,其实是我的书房。习书十几年,故“墨”字必不可少;至于“斋”字,历代文人墨客用之不计其数,我虽是无名小卒,也不妨“偷”来一用。既然说是“墨斋”,倘若没有一点古韵是不行的。走近“墨斋”,便有一股浓浓的墨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像是松香里再夹  相似文献   

16.
墨子姓墨名翟,不是宋公子目夷之后,也不是孤竹国君墨胎氏之后,而是禹师墨如的后裔。墨学之墨,乃以禹之道为绳墨之墨,墨行夏道,既是弘扬夏禹之道,又是弘扬墨如家学;翟乃夏翟,阳翟为禹所都,“墨翟”二字的本意是“法夏”。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复习“哦、股”等8个“会认”的字,会写“瓦、泉”等7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幸福感。学习泉水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教学重点、难点一、直观引课,激发兴趣1.小朋友,春天来了,到处阳光灿烂。我们的世界里来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山的孩子,猜猜他们是谁?看,他们唱着歌来了。课件出示:在青翠的山林中丁冬跳跃着的一道道清亮的泉水,渐渐汇成两个字——泉水。2.板书课题——泉水。说说“泉”是怎样构成的,你怎样记住这个字?3.教师范写“泉”字,学生书空,再自己写。【设计意…  相似文献   

18.
岐山澜水洞下方有个泉眼,名为无根泉.顾名思义,这个泉的泉水不知是从哪里来的.清澈的泉水聚集在石块的一个缝隙间,终年不干,也永远淘不完.本期封面图片上显示的是将大石块铺砌整齐后,只留一个长方形小泉眼的景象,泉眼上方还嵌上“无根泉”三个字.  相似文献   

19.
尺墨轩志     
尺墨轩是我的书房,在堂屋的后面, 而堂屋是家中最神圣的地方,供奉着天、地、君、亲、师和族谱。我一般不从堂屋过, 只从后门进出书房。书房门口挂着写有“尺墨轩”三个大字的匾额,落款为“徐少华”——康熙年间我们家族的一个大官。纸张有点儿发黄,字却写得很传神,檀木的边框古色古香。这在我们家族是比较尊贵的物件。书房里,还有一套祖传的桌椅  相似文献   

20.
不少的人往往把“老奸巨猾”、“狡猾”中的“猾”字写成“滑”。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错误呢?其原因是对“猾”字的字义缺乏完全的了解。包括《辞海》在内的许多工具书,仅仅把“猾”字解释成“狡诈”、“扰乱”。其实,它们的这些解释都带有一点片面性,因为它们都只是讲的“猾”字的引申义,而没有讲出其本义。对于“猾”字的本义,据清代黄钧宰的《金壶七墨》记载:“猾”,其毛白,其体圆。皮肉坚而齿牙利。途行遇虎,则环缩如球。虎前(饣舌)之,屏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