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的小说《家》与日本近代自然主义作家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在中日文学史上分别占有重要地位。两部作品在相同题材和主题背后,隐藏着同中有异的文化结构。两位作家虽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方法,但都从自传体角度阐释了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与根源,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内涵。巴金的《家》承载着儒家文化的精髓,岛崎藤村的《家》则包含着神道与儒教相融合的多元文化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家巴金的小说《家》与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小说《家》,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但却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封建宗法制大家族的崩溃。两部同名小说在取材上和在描写手法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3.
《追月楼》与《家》人物塑造之不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家》与《追月楼》同是家族题材小说,但在对中心人物的选择及人物的命运安排上,却有很大差异。本文以横向比较的方式,分析两部作品对身份大体相同的主角们的不同处理方式,指出其差异的原因是由于两位作家批判重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家》与《四世同堂》都是与家族有关的小说,中心人物都是由作家们身边的亲人作为原型来创作。《家》中的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因为取材的原型人物本就是不同类的人,因此写在小说中也不同,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中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与理想冲突等原因,使觉新和瑞宣看似相同的两个人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家》是中日著名的文学家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是两部家族叙事的经典作品。分别描写了中日传统家族的败落历史。因为中日文化的差异和时代背景的不同,艺术的手法、个人的经历的迥异,造成了两部同名小说的封建家族的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的不同点。两部小说都以家族关系和婚姻情况为叙事的轴线。巴金的《家》,婚姻的故事成为整个大家族败落的纵向条件和追求个性的解放。岛崎藤村的《家》,婚姻的悲剧促使家族溃散的病症和默默承受的苦果。巴金的《家》着重描写了家族长幼之间、兄弟之间的明争暗斗。岛崎藤村的《家》重点描绘了家族兄弟间,在"负欠"的观念下,相互帮助或者争斗,都把整个家族推向了败落的结局。  相似文献   

6.
《家》与《四世同堂》都是与家族有关的小说,中心人物都是由作家们身边的亲人作为原型来创作。《家》中的觉新与《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他们又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是因为取材的原型人物本就是不同类的人,因此写在小说中也不同,又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家中的角色、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与理想冲突等原因,使觉新和瑞宣看似相同的两个人却存在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茅盾的《虹》和巴金的《家》所写内容相似,《家》的细节描写婉曲、细致、丰富多彩,而《虹》在此方面却要逊色,这影响了《虹》的艺术价值和感召力。形成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作家对描写生活的熟悉程度、感悟深浅有异,说明作家的世界观、生活体验对创作很重要。  相似文献   

8.
作为革命历史小说的《三家巷》,虽然其创作目的是反映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但整部小说从多方面可以看出受到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深刻影响,因而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如以家族为文化载体、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叙述方式等。  相似文献   

9.
巴金和岛崎藤村的同名小说《家》既是中日现代家族小说的代表性作品,也是中日家族文化的典范性文本。对“家”中的人伦秩序、父业子承、价值理想三个方面进行比较,以阐明中日家族文化和家族叙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
具有"人民作家"美誉的文学巨匠巴金,于上世纪30年代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家》是其中的第一部,作品以19世纪20世纪初的中国四川成都为写作背景,真实再现了封建地主家族高公馆的兴衰历史。《家》中的高公馆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缩影。整部作品贯穿了"出走"与"回归"两条线。  相似文献   

11.
从“五四”到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在描写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时,主要着眼于对传统的批判,成功地树立了反传统家族文化的旗帜。到了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下,面对家族文化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不断对家族文化进行重塑。以《家》和《财主底儿女们》为例,从封建家长形象的变迁和叙述方式的转换这两方面论述三十年代与四十年代家族小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喧哗与骚动》和《四世同堂》分别作为福克纳和老舍的代表作品,都是关于家族没落的题材,并以此来反映一个社会的崩溃和一个时代的结束,而这一家族的没落直接体现在青年一代的悲剧中。文章以平行比较的方法,对《喧哗与骚动》中的康普生家的三兄妹和《四世同堂》中的祁家三兄弟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福克纳关注家族没落过程中人内在的精神危机,而老舍所塑造的三兄弟的重点在于展示抗战背景下的国民性格。文章探索两者在以基督教文化为传统的美国家族文化和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家族文化之间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空山灵雨》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集之一,它与《野草》、《画梦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和审美表现方式。《空山灵雨》是融合多重宗教文化思考的人生寓言,它对理解许地山等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思想以及加深对宗教文化本身的认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伯家的苔丝》与《珍妮姑娘》是两部从标题到题材、结构、故事情节都有相似之处的作品,悲剧性是评论家们关注的焦点。探讨、比较两部作品悲剧显性主题下的不同隐性内涵,能更好地认识两位作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金晔 《文教资料》2013,(32):65-67
《家变》在中国现代家族小说中别具“异”格,其行文语言、叙事结构、情节内容均呈现出鲜明的探索性和开拓性,这背后维系着作家创作过程中有意识的反传统的精神追求。王文兴在《家变》中所灌注的反传统创作追求,对现代家族小说的整体构型和发展趋向而言,具有独特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家》是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这部长篇小说向世人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激荡中国的背景下,封建文化与新思想碰撞的故事。这部作品充分展现了旧社会高氏家族一代人在封建思想、礼教制度的影响下,其性格被压抑、爱情被束缚、不敢反抗的悲剧。侧面展现了旧社会部分民众对封建礼教的拥护,对享乐主义的宣泄,对部分国人利己主义的不耻。但同时,作品人物三弟高觉慧受到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内心逐渐觉醒。印证了新思想、新文化必将战胜旧制度,社会会不断进步,人们终将会冲破枷锁迈向自由。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家》中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展开分析,探究两种文化间的冲突,了解该时代的特征,分析何种内因、外因让家族文化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想北平》与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都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表现的都是较大范围的景象特点,都体现出闲适的情调,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息息相关,都在其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但是,两篇文章又是那样不同,它们体现了两个作家不同的个性气质及其不同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边城》与《祝福》中社会环境迥然不同,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作家的创作动机不同:二是作家创作个性不同:三是两地环境受到的文化的熏陶不同。  相似文献   

19.
<正>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用现代意识对中国漫长的封建家族文化作出全面而深刻反省的,巴金是第一位。巴金以其家庭题材系列小说(《家》、《春》、《秋》、《憩园》、《寒夜》等)向人们展示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封建大家庭瓦解、崩溃的整个过程,而《家》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考察,巴金的《家》为整个封建家族文化唱了一曲“孝”的挽歌,同时也为整个封建家长专制制度唱了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20.
论《家》的家族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化根植于血缘关系,家族是血缘关系的延伸与发展。本从物态化层、制度化层、精神化层三方面来具体剖析巴金《家》的家族化价值。《家》展示给读的是一幅20世纪初的家庭生活画卷,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新旧化的冲突如何在家庭中演绎来把握传统化之家族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