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西方的哲学存在深重的、似乎不可克服的不对称。长期以来,儒家哲学被视为一个从西方宗教意义衍生的传统,我们可以很顺畅地在西方框架内对它进行理论化和概念化,而不必担心会有什么代价。对中国进行概念化与理论化,不仅仅是西方哲学家职业偏见,也是中国自己的问题。汤一介先生对哲学学科有着全球性和多元性的理解,对汤先生来说,哲学家的责任,是要用我们的文化资源,为更美好的世界创造新思想,生产所需的社会学识。在汤一介对中国哲学的解读中,人类道德和自然和谐——真、善、美——是相互影响和相辅相成的。汤一介的出发点和他采用的中国哲学中具有最广泛和最根本意义的特定范畴即是"天人合一"。汤先生将"天人合一"作为"真"或者也许可以说"真正的生存"意味着什么的终极来源的道德律令。随着汤先生的著作被翻译成英文而出现在西方的书架上,新一代的年轻哲学家也将分享到这一学识与贡献。  相似文献   

2.
"自由即创造力"这句名言,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一种呼号,它贯穿汤一介先生活动的一生;汤先生还较早地提出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融合"这一极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汤先生晚年又大力倡导建设"综合马、孔、罗"的新哲学;并特别强调在人类文化思想日益多元、同时文化寻根和民族主义日益高涨的全球化时代,树立"反本开新"和民族的"文化自觉"十分重要。我们要实践先生"以全球化的眼光观察世界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指示,使新哲学的建立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由汤一介、李中华主编,由一批著名学者分撰的《中国儒学史》,计450万字,从先秦写到现代,时间跨度2500年,详述了儒学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汤先生为该书所写总序,洋洋五万余言,一方面它是对《中国儒学史》写作指导思想、写作视野、编写方式、全书特色的宏观论述,因此是一篇高水平的切合全书内容的总序;另一方面它又是改革开放以来汤先生对儒学研究一系列哲学思考的一次总汇和结晶,它超出了一般书序,是可以独立成书的,它展示汤先生老年时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见解、创新的观念,体现了他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学术潮流的风采。总序是一篇下了大功夫的厚重之作,是汤先生晚年最具系统性、学术性、理论性的作品,可以称为"汤一介晚年定论"。  相似文献   

4.
罗芳  林丹 《文化学刊》2013,(2):14-19
张岱年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我不是研究历史和文化史的,也不是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的。我是从哲学基础理论方面一直关注文化问题。我觉得,对于什么是文化、怎样看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看待新文化建设,首先有一个思考高度和思考方向的问题。我们应该力求避免复古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两种偏颇。从研究方法上讲,马克思说"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如果不懂得人体解剖,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3,(2):4-4
引言生于20世纪初期的张岱年先生是中国当代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家和哲学教育家。他对文化问题有着独特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家,是其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解析方法将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综合创造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创新。研究张岱年的文化哲学观,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期语萃     
《文化学刊》2013,(2):1-1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最早介绍并研究罗素、罗曼罗兰等哲学思想的著名哲学家。作为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先生一生学术成就非凡。他学贯古今,融辩证唯物论、西方哲学逻辑解析法与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于一体。他丰富、发展了中国哲学。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哲学理论体系,并创造性地提炼出一套适合于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综合创新文化观”。他的文化观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融逻辑解析法和中国哲学优秀传统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8.
论孔子的主体观李坚中华民族很早就对人,对主体有了明确的自我认识。但从哲学的高度对人自身、对主体做出系统深刻的反思,还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主体观的哲学家,他奠定了中国传统的主体观念的基本格局,因此,研究孔子的主体观对于我们认识中国...  相似文献   

9.
王娟 《职业圈》2010,(1):128-128
个人认为《活法》这本书,每一个中国的成年人都要翻一翻。不但对企业经营及人生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会带给我们一些思考。作者虽是日本人,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胜过90%的中国人。他的哲学基础就是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他的与产品对话,粗糙的心灵不可能产出精致的产品之说,总会令人不由自主想到庖丁解牛、卖油翁的故事。  相似文献   

10.
"事实"通常被认为是人们思考与行动的前提,历来受到西方思想家的关注。但是,在卢卡奇那里,"事实"获得了更为综合、系统的哲学解释与说明,他在《什么是正统马克思主义》中针对"事实"概念的联系性、发展性、历史性、全面性四个维度展开论述,并对它进行了哲学深度的思考,从而给予它以质的规定性。这一点与第二国际对"事实"的解释形成了鲜明对比,因此卢卡奇对"事实"的解释有益于纠正第二国际的片面认识、恢复"事实"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生生之谓易"--试论《易传》"天人合一"论生态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西方生态哲学的兴起及其向古老的东方文明寻求支持精神的建构取向,引发了海内外学界重估传统的思潮,传统的“天人合一”由此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关注。杜维明先生曾提到,新儒家学者钱穆、唐君毅、冯友兰都认为“儒家传统为全人类作出的最有意义的贡献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他看来,这标志着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①蒙培元先生进而指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而中国哲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合一论’”。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③。这些思考对挖掘中国传统思想的生态哲学资源、发扬其…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平等"日渐成为一个不可绕过的核心词。这种从自由向平等的转向是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完成的,这一转变的标志便是他的《正义论》,这使得在当代的政治哲学话语体系中,"平等"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自由主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平等问题,并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等各个维度解决实际存在的这一不平等。但不同的是,罗尔斯将自由放在优先的地位,而德沃金强调平等的优先性,这使他的理论独树一帜。因此,本文将重点阐述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观点,以及福利主义者阿内森对他的反驳和他的回应等来具体阐明德沃金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3.
本刊一直在探讨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如何让中国以我们自己希望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一路探讨下来,有一个强烈的体会,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的外宣,会显得疏远而清高;而有实践的热度却缺少思考的深度的个案,又缺少共享的价值。在工作中,我们就接触到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能够很好地把几者结合起来,为我们的外宣工作提供一种宝贵的财富。2007年末,我们来到成都,时任成都市委宣传部部长的郝康理接受了本刊的专访,他对外宣工作的认识,他对合纵连横思想的发挥,他对外宣工作强烈的责任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手里拿到2008年最新的两期《中国国家地理》,封面标题"圈点新天府"和"为何成都天府之冠地位难撼?""天府"和"成都"也再次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发稿之际,得到了郝康理调任四川省统计局局长的消息。但是他身后的战场热度还在,他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延续,经验还可以共分享,因而我们在与郝康理协商后,将此稿登出。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诠释思想是整个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中的理论高峰和典型代表,对于我们探讨中国现代诠释学的建立和发展极有启发。综合考察朱熹的诠释思想,可以说它实质上是一种古典的"仁学诠释学",即以儒家仁学为基本原则对诠释活动加以全面系统的反思、解释和规定,从而将诠释之道从本质上视为在意义世界中修身成己、安人成物的仁道,并将诠释活动从根本上视为在意义世界中践行仁道而修己安人的工夫。进一步看,作为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之主流与大宗的儒家诠释传统,其理论思考其实也可以说是古典"仁学诠释学"。中国现代诠释学乃是中华文明基于其诠释传统而自觉建立的现代诠释之道,其主要发展方向应是力求将古典"仁学诠释学"转化为现代"仁学诠释学"。  相似文献   

15.
"轴心时代"源于西方哲学家对哲学文化的研究,是一种理论假设概念,主要是用来说明在公元前6至公元前4世纪这一时期的哲学发展现象: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存在某些相似之处,或是在这一阶段他们共同发生了某些相同事件。对于"轴心时代"的概念,东方哲学家和西方哲学家存在一定的分歧,因此,本文简单介绍了轴心时代的概念,阐述了中国哲学的诞生和发展过程及其对后来各个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代文学研究也像中国的其他现代学术领域一样 ,经过约一个世纪左右的历程 ,在研究方式上似乎走了一条由综合到分科并再到综合的发展模式。中国的传统学术是强调文史不分家的 ,所以谈文学总离不开历史、哲学等领域 ,王阳明是著名的哲学家 ,但在早期的几部明代文学史著作中 ,却很少有人不谈到他的 ,从明代的王世贞到现代的钱基博都是如此。可是到了建国后所写的文学史里 ,就再也难以见到有人专谈王阳明的文学创作了。因为 2 0世纪是中国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形成时期 ,学科分工越来越细 ,当然也就各有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既然王阳明被划分…  相似文献   

17.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是教育思想中的两大流派,文章通过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析展开对"授鱼"与"授渔场"的心理学与哲学思考,认为"授鱼"式教育是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 "授渔场"式教育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并通过对这两种教育思想对立与统一的思考形成对他们辩证取舍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育.  相似文献   

18.
苗春凤 《文化学刊》2008,(4):190-191
盖奥尔格·西美尔(另译称齐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是德国古典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罗伯特·默顿评价西美尔是"一个有着无穷创新思想的人"。他一生勤于思索,在许多领域广泛涉猎,著作甚多,其中《货币哲学》是他在1900年发表的巨著。他的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不但完成了中国文学纪实传统的现代转型,而且对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纪实文学创作,一方面将爱国主义、经世致用等传统过渡到现代并将其发扬光大,并更加重视政治功利性;另一方面,围绕"人"的现代化,他又将传统的以"资治"、教化为主转为以宣传、启蒙为主。其创作不但能启发我们重新思考与认识"文学与政治"、"作家与时代"等问题,尤其是在"主体虔敬"与"守真求实"等纪实文学本体论建构方面给我们以深刻启示。总之,梁启超以爱国、"新民"与思想启蒙为内涵的主体精神,和以责任担当、经世致用与历史使命感为核心的价值取向等,至今仍是我们要继承的宝贵遗产和必须发扬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0.
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略论冯友兰文化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兼哲学史家,也是“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历史人物。本世纪30年代初,他因出版了两卷本《中国哲学史》而名闻于世。40年代又连续出版了《新理学》、《新原人》等“接着宋明理学讲的”六部哲学著作,更使他名重当时。应该说,冯友兰与他同时代的许多著名历史人物一样,正因为受到了“五四”思潮的影响,才有后来的许多学术成就。因此,他的思想发展、学术成就与“五四”思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冯友兰与“五四”思潮的关系并不太注意,特别是作为一位哲学史家,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新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